探讨古典儒学如何从早期礼乐文明的母体孕育发展,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工程。虽然学界在此方面已经硕果累累,但是关于古典儒学众多重要观念的形成和演变,仍然有待更多具体而微的追根溯源研究。
这一辑《现代儒学》的主题是“中国哲学合法性与儒学世界化”。在第一个栏目“中国哲学合法性”中,我们收录了四篇文章。在英文讨论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诸多文章里面,戴卡琳教授的《究竟有无中国哲学》一文,是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最全面和深入的文章之一,其中译本也被很多关心这个问题的中国学者引用。
本期《现代儒学》的编辑工作在海内外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得以顺利完成。我们本期汇聚了多位知名学者和年轻学人的优秀成果。本期围绕“现代儒学的多维发展” 主题,在收录专题论文方面主要分为“美德伦理学与儒学”“时代激荡下的现当代儒学”以及“传统经典的现代解读”三大专题。而在常规论文之外,还开设了“访谈”和“新书介绍”两个新栏目。
本辑儒学研究栏目既论及儒家道统、文王受命、文庙祭祀、朱子礼学、中体西用和公羊三世说等基本命题,又诠释《论语》《荀子》《中庸章句》等微言大义,可谓既广且新。百家论道栏目分说中华天下秩序、郭嵩焘政教思想、陈启天“新法家”思想、萧公权治学思想等,实属开卷有益。处士横议栏目就三代王官学、唐虞禅让说、船山民族主义思想、严···
孙仲兹的《格物学》一书,超越时下学院派作品常见的夹缠不清、中西不明的语词堆砌之弊,别开生面,以朴实自然的运思方式,从形上视角直探格物诸维,为易学的现代衍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思想角度,深值好学审思之士重视。
本书主要选辑2019年度发生在儒学领域的重大思想文化热点,既包括学术论文,也包括文化评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儒学最新进展,见证中国当代儒家重大事件,第一时间展示当代儒家的探索性思想成果。本书作者主要是当代儒家的知名学者和意见领袖,皆在学术思想界和社会文化界极具影响力。本书是反映当代儒家思想进展的连续出版物,直面现实,···
明嘉靖十四年(1535)贵阳刻本《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后简称《续编》)近由张新民教授审定并冠序、孔学堂书局影印出版。此书重见天日,首功当属日本学者永富青地本世纪初在上海图书馆的发现(详氏著《关于上海图书馆藏〈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东洋的思想与宗教》第23号,2006)。此前,官私书目皆无是书的著录,亦不见有学···
这本文集中的大部分作品,主要写于上世纪90年代。主题也非我今天常做的以经典为对象的哲学分析,而是近现代思想史。这个领域是我学术生涯的起点。从80年代开始,思想解冻后,新思潮风起云涌。我是在那个令人燥动不安的岁月,带着年轻的热诚进入这一领域的。在选编本书时,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期盼与忧虑。把自己在那个年代学与思的基本···
本书批判了西方把儒家伦理视为美德伦理的观点,并通过考察中国早期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荀子》和《礼记》等,论证了规则与美德并非对立而是统一的,儒家伦理实现了规则与美德的统一,因而是一种更为完善的伦理体系。 儒家伦理是“学儒”而不是“儒学”,即儒家文化中“笃行之”“知行合一”“学而时习之”等注重力行···
本书围绕“志于道:如何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厘清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脉络,并联系当前的社会现实,从传统文化与人生幸福、安身立命、心理调适、中国式管理、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深入剖析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可为当今各阶层人士修身齐家、管理企业、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
此次整理,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以味经窝本、乾隆本、光绪本为对校本,点校整理。点校本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对全书施加新式标点,包括加专名线;二是对《五礼通考》征引《十三经注疏》《二十二史》《通典》《文献通考》等之资料,进行核对,订正谬误;三是利用味经窝本、乾隆本、光绪本进行对校,订···
在《春秋》研究史上,坚守门户立场是相当突出和普遍的作风,本书透过严谨的论证和翔实的考据,指出门户既不可欲,更不必要。本书正文七章:前四章是检讨晚清以来《春秋》研究者的迷思,重新审视经学史教科书的某些失误;后三章是案例研究,努力突破过去经学争讼的门户习气,指出一些《春秋》研究的公案需要结合不同经传,加以客观比较···
本书提出的整体哲学基于关系的首要地位和对人的叙事理解,并且是对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挑战,后者将人定义为离散的、自主的、理性的、自由的,并且通常是自私的代理人。儒家的角色伦理从一个关系构成的人的概念开始,把家庭角色和关系作为发展道德能力的切入点,引发道德想象及其作为人类道德实质所激发的关系的增长。
《中国哲学的特色》论及传统形上学的基本特征、从场有论的视域看中国哲学的特征、中国哲学及其自主性、建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反思、哲学史方法论、中国哲学研究30年的反思、诸子学的历史命运、先秦诸子的真理史观、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家庭伦理、老庄道论及其异同、儒墨的区别与争论、郭店简与孟子、先秦儒学关于社会公正的诉求、道德心性···
《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书是郭齐勇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主要内容为:中华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与核心价值、关于“国学”与“国学热”的反思、中国哲学资源的当代价值、儒释道的人生智慧与心理调节、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论文化变迁中的涵化与整合、文化的比较类型学研究、文化传统新解、中国文化···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研究关学三十余年来积年之思的一次系统总结。作者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有关张载和关学的论争及研究状况,以及自己的反思与展望。又上溯至明清两代的关学继承与研究,论衡各家得失,明确了关学在明清乃至宋元不同时代的学术定位,从而重构了张载关学传承的历史脉络、道统地位、学统框架及其精神命脉。
本书将以吕大临的经学著述和理义人伦关怀为基础,以其对道学本体的心性落实和实践工夫为切入点,考察吕大临道学思想的构成、内涵及意义。第一章将在北宋以关洛两大学派为中心的道学产生过程中考察吕大临道学的形成,第二章讨论吕大临在经学诠释中对道学理论的体认和阐释特点,之后三章分别讨论吕大临的天道性命论、心性修养论和礼学实···
本书主要探讨张载如何在气论的基础上,展开其人性论、礼学、教育观以及生死观的论述。全书不仅参照两岸张载学界主流论点,努力厘清张载思想中的虚气关系,指出张载气论在概念语言上虽得助于庄子甚多,但未陷入“以庄解儒”的困境。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张载礼学与气论的一致性关系,并结合其生死观,探讨了近来台湾学界十分关心的生命教育···
本书分别从天道论和心性论两个方面作详细说明。天道论是张载思想中最具系统性、最具研究价值的部分。其天道论,以“气”为中心概念,以“神化不二”为中心观念,其心性论,以“心能尽性”为中心观念,作者在书中围绕这些理论概念对张载构建的哲学体系进行了详尽而系统、全面而透彻的论述,对于读者了解张载哲学思想有较大的助益。 此外,书···
本书探讨了先秦至唐孟学的学术演进,分先秦孟学、两汉孟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孟学三个阶段,对这三个阶段的孟学作整体性的研究。既有宏观的把握与评判,也有微观的考辨与探析。在梳理孟子思想基础上,分析孟子弟子对孟子思想的疑惑,探讨告子对孟子的驳难,辨析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判以及王充“刺孟”,考察汉代孟子传记博士的废立,剖析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