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绵延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孕育了独特的中华商道,其伴随商贸活动的发展演变至今。从春秋时期的儒商鼻祖子贡到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商界君子的故事广为流传。
在近五年以来,应该说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气氛,就是继承弘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这个好的气氛的形成,很不容易,我相信,在未来五年,这个势头还会持续下去。因为这个大好形势来之不易,我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大好形势,不管从研究从普及,把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工作能够做的更好。
《尚书》记载牧野之战“血流漂杵”,孟子以仁政立场质疑《武成》的记载,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儒家的反战立场,王充、赵岐等学者在过辞说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对“血流漂杵”历代诠释的梳理,让我们看到儒者通过历史事件的叙述、重构来实现其价值的论证和秉持、并不断强化的过程,而对“血流漂杵”史实研究与回应,也是儒学思想立足现代学术的必由···
通过泰州批判,黄宗羲将儒学有关内与外、心性与政治问题的思考推上了新的层次,凸显了一种包含社会、政治取径,在更高层面重构儒家德性政治的思路。一方面,继承泰州的个体意识(师道论)而又突破其以个体道德外推的经世模式(孝弟经世论);另一方面,以儒释德性功利之辨为基点反思社会政治秩序的根基,而把心性问题联结于权力公正性···
本文的论点,用意在于进入注释体例,引用学界成果,解析杨倞的荀学。重在哲思层面的阐发,“申抒鄙意,敷寻义理”,杨倞如此解荀,作者也企图如此解杨,并在文献不足的情况下,按照现有线索,进一步讨论,杨倞突出荀子思路的某些面向,面向为何?怎么自圆其说?与荀子原文,是曲解还是深化?是否有政治社会的时代因素?
明末清初,回族知识界以江南为中心,兴起了一股被后世称为“以儒诠经”的学术思潮。这些回族学者以儒家思想阐发伊斯兰教义,汉文著述颇为活跃,在教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生活于江南的回族经学家汉学修养深厚,他们诸多议题的切入阐释、叙事方法,多与耶稣会士著述中引儒、附儒的思想议题和表达方式类似,这是很难用“巧合”来解释的。
民国荀学研究当有王恩洋先生的一席之地。王恩洋荀学研究看似属学案体式,实则具有深刻的问题意识与文化关怀,已然具备了现代学术视野。其研究构成了文明接榫与文化疏通两大学术景观,融摄了中西横纵向比较与中国哲学古今比较两大学术论域。
论语开篇曰:学而时习之。所学者何?朱子《论语精义》引范氏言曰:“学先王之道,将以行之也。”先王即圣王。先王之道,即二帝三王治天下之道,所谓王道是也。王道即天道,非是另作一个道,圣王与天地参而已矣。诗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并非是一个外在的静固的造物主视角,而是一个生生不已的演化视角。故志在学,而参天地也。《礼记···
人是情感动物——人离不开亲情、爱情与友情。但情感有个特征,正如汤显祖在《牡丹亭》有段话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样的感悟,不分中西,不分古今,而是“其心同、其理同”的。你看西塞罗不是也这样说吗——“人抛弃理智就要受感情的支配,脆弱的感情泛滥不可收拾,就像一只船不小心驶入了深海,找不到碇泊···
东晋太学博士之制经历了从五博士制到九博士制,再到十一博士制、十六博士制的发展过程。太学、国子博士的选任虽以明经为首要标准,但仍是政治场域的人事安排。东晋前中期,博士被朝廷视作政治资源用以巩固地方统治。
对于古人而言,“天下”与“国家”是两个根本对立的价值体,混同二者甚至产生了王朝倾覆的后果;对于今人而言,“天下”与“国家”代表了两种文明与历史形态,能否实现从“天下”到“国家”的观念转变,是一个古今交接的问题。
在认真审视日常生活的平庸之后,部分当代青年选择“儒家”作为其身份想象。这种想象将儒家士大夫的“殉节”作为共情的基础,试图以此汲取其人格中的神圣力量。此类青年的身份想象其实较多地立足于诸如“自由”“平等”等文化价值的考量,而其所推崇的士大夫精神实际上亦遭到了隐性的转轨以贴合于现代生活。
汉代今文《尚书》有《尧典》,古文《尚书》虽多出《舜典》之目,但其内容仍包含于今文《尧典》之中。王莽立古文于学官,并以舜之后裔的身份配合五德终始的体系,最终参照尧舜禅让而代汉立新,使《舜典》得到凸显并获得意识形态色彩,形成今古文《尚书》在治统意义上的隐然对峙。
阳明道统论有其动态发展历程,其若干“出格”之论体现了阳明学的理论创新与儒学传统、理学共识之间同异交错的紧张关系:“颜子没而圣学亡”作为阳明早年未定之说,实质上是对宋儒所揭示的颜孟之别这一道统分判的接续;孔子九千镒之论与“夫子贤于尧舜”之传统实相背离,体现了阳明学因病发药所隐含的矫枉过正之处。
总而言之,我认为张灏先生的研究达到了一个尚未被很多人意识到的深度。尽管他的主要著作在大陆都出版了,但左右两种意识形态的错误引导使得大家不太容易真正理解张灏先生的研究的意义。相信随着学术不断发展深化,这种状况会慢慢改变。
古人言政教,犹今人言治理。政者,治理之乾道;教者,治理之坤道。乾作大始,坤作成物。王道治理,亦当是政、教并建。故曰:为治之道二,政与教而已。政有纪纲,教有枢要。为政而振其纪纲,为教而撮其枢要,治道张矣(丘濬语)。又荀子曰:君师者,治之本也。君主政,师主教。政教一体以治民,可大可久之道也。书曰:惟天生民,有欲无···
全面、深入反省现代中国学术的学统问题或范式危机,今天仍然是一个亟需面对的、关系到现代中国学术能否成熟或走向世界、也关系到无数学人精神世界能否安顿的大问题。
一种以曹元弼为代表,强调“六经同归,其指在礼”,以一个独立的“礼”的概念去贯穿六经、理解经学概念,其背后是六经“有”礼。一种以刘师培为代表,从章学诚的“六经皆史”出发,以王官学去理解六经,从而认为六经都“是”礼。
哲学是什么?在当下这个时代,它难道只能成为“高级心灵鸡汤”?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看来,在每个时代,哲学都在跟某种倾向做斗争。这种倾向就是各种各样不同形态的虚无主义。每一次大的哲学突破一定是源于时代的价值危机的深化,价值危机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哲学就必须取得一种突破,当这种突破足以解决时代的价值问题的时候,这···
本文系北京大学副校长、哲学系教授王博在第五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