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改革书院的浪潮,出现了一批提倡朴学,重视经史和文、算、天文、舆地等学问,注意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保定的莲池书院从一开始建立就奠定了较好的学术基础和良好的学风。尤其是在清末的几十年间,能够独树一帜,在全国有很高的学术声望。
“以夏学奥质,寻拯世真文。”走进台湾奉元书院的会客厅,创院宗师爱新觉罗·毓鋆的遗训和雕像肃然而立,提醒着求学者要以华夏思想解决时代问题。
中国传统书院诞生至今,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流转。作为我国著名的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分别经历过怎样的变迁?
厦门筼筜书院是在厦门市政府规划指导下兴建的厦门首家现代书院,自2005年开始规划建设,于2009年11月正式开院。
从2008年起,万松书院一直致力于传统书院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希望通过各种文化体验活动的推广,让传统书院中“弃浮华、标真谛”的学风、“学、问、思、辨”的学习方式渐入听众心里,给现代人以启发。2010年,“万松讲堂”成功申报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荣获杭州生活品质“十大年度现象之社会学习蔚然成风”最具代表性年度区块称···
为进一步拓展学生视野、丰富知识,不断加深孩子们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提升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月1日,孝义九中初二的同学们赴中国孔子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汾州府文庙、杏花汾酒博物馆进行研学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突出“告别童年,感恩立志,放飞青春梦想”主题,让广大的青···
河北资深媒体人刘学斤先生多年来潜心研究、挖掘、整理河北历史文化,每每撰写文章刊诸报端,为传承弘扬河北历史文化做了大量工作。学斤先生早在2002年起,就对河北境内现存的文庙进行了实地考察,先后整理成文发表于《燕赵都市报》。
河北资深媒体人刘学斤先生多年来潜心研究、挖掘、整理河北历史文化,每每撰写文章刊诸报端,为传承弘扬河北历史文化做了大量工作。学斤先生早在2002年起,就对河北境内现存的文庙进行了实地考察,先后整理成文发表于《燕赵都市报》。今征得学斤先生同意,将先生早年几篇关于河北文庙的文章刊登于此,以使各位朋友对河北儒家文化遗存有···
河北资深媒体人刘学斤先生多年来潜心研究、挖掘、整理河北历史文化,每每撰写文章刊诸报端,为传承弘扬河北历史文化做了大量工作。学斤先生早在2002年起,就对河北境内现存的文庙进行了实地考察,先后整理成文发表于《燕赵都市报》。
2007年,由牟钟鉴、王殿卿、丁冠之、骆承烈、刘示范、钱逊、周桂钿、郭沂、田辰山、颜炳罡、于建福、陈洪夫等20多位老中青年儒学学者,在山东泗水地方支持下,发起和创建尼山圣源书院。这所位于孔子出生地的书院,用“圣源”的字眼表达了鲜明的文化立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在中国孔子基金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孔子学堂推进委员会的带领下,长春文庙孔子学堂承载着“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宗旨,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状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儒家思想,以一场场丰富新颖的公益活动、一堂堂精彩绝伦的讲座,走过了充实的2018年!
近年来,因对读经方式分歧缘故,已经淡出纯读圈,也较少与季谦先生联系。前几日,偶于网上看到朋友转来的先生在六五文集网络学习班的开班讲话笔记,其中一条明确提到读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儒者,复兴儒学。
沽上之有问津书院,始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由长芦盐运使卢见曾倡建之。问津者何?盖卢氏以孔子之道为海,以制义为津筏,欲学子因文见道,而不迷于其所往也。书院为津郡诸生肄业之所,名儒耆宿讲学其间,所造人才既多,复为津沽文脉之所系。庚子(1900)后,书院改作西式学堂,自是津地不复有问津书院之名矣。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1月13日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腊八节,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助力我市冰雪旅游节,长春文庙在当天免费开放,并举办了“魅力冰雪浓情腊八”公益文化活动,吸引了约2000名市民、游客前来参与,度过了一个快乐并且别具一格的腊八佳节。
有清一代,书院已取代文庙,成为中国教育的中坚力量,清代四川书院数目超过五百所,与江西、福建、广东三省比肩。三水镇的湔江书院,与文璧书院、嘉乐书院、亭江书院、集贤书院一起,构成了汉州的教育体系,也打开了一扇了解书院制度的窗口。
广汉有两座溪南祠,一座在小北街,一座在北外乡,祠堂的主人是明末清初从福建南靖县迁徙而来的张氏家族。小北街溪南祠至今尚存,四周为高楼包围,它如同一位落魄的乡绅,在日新月异的城市中茫然不知所措。
相较于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衢州与孔子的关系鲜为人知。尤其是在政治运动如火如荼的20世纪下半叶,很少有人主动提起,衢州是孔子后裔聚居的地方。以衢州孔氏为中心的“南孔”,是孔子后裔中的一个特殊宗族。它的“特殊”缘于800多年前的一场政治变乱。在这场变乱中,政权南北对立,孔氏家族随之分裂,作为嫡系长孙的一支追随南渡的皇帝来···
广汉文庙,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后因兵燹损毁,年久不治逐渐零落荒废。明洪武重建,宣德、天顺年间增修,成化、嘉靖、天启、崇祯年间迭次培修。清康熙元年承建,乾隆十一年(1746)重修,嘉庆三年(1798)补修,嘉庆十七年(1812)重建后规模倍为宏大。整个建筑群布局规范、结构严谨、巍峨秀丽、工艺精湛。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一种教育形式。其始于唐,兴于宋,至南宋时发展成熟,经元、明、清直至近代改制为学堂。在千年学脉的绵延赓续中,书院传承着教书育人、以文化人和传道授业、兼济天下的思想与精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书院重回读书人视野:传统书院逐步修复并开展活动,当代新建书院也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而不断涌现。据不完···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五代后周时改为书院,成为儒学活动中心。北宋时期,嵩阳书院是程颢、程颐长期从事学术活动的地方,逐渐成为宋明理学的学术重地。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