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定旺】东山书院:永嘉学派开创与传承之地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道场系列、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20-03-16 23:16:29
标签:

东山书院:永嘉学派开创与传承之地

作者:全定旺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二月二十日乙卯

          耶稣2020年3月13日

 

永嘉(今温州)对于中国文化有两大贡献,一为山水诗,一为永嘉学派。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谢灵运赴任永嘉太守,开山水诗之先河。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3年),王开祖设塾讲学于永嘉城东华盖山,华盖山又名东山,故后世称王开祖讲学之所曰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初无书院之名,仅为王开祖讲学的固定场所。据《温州府志》所载,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至明代,永嘉书院、鹿城书院为温州府主要书院,皆标榜永嘉之学。明代温州士人追本溯源,尊王开祖为永嘉学派创始者,故称其讲学之所为东山书院,并加以修复扩建。

 

清雍正年间,东山书院移建于城东南积谷山麓,不称其为积谷山书院,而仍沿用东山书院之名,可见其学脉传承。“山之胜甲一郡而书院坐收之”,新址效仿朱子择山水最佳处而建书院。积谷山为谢灵运故迹,他曾凿池于积谷山下,留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名句。书院傍山筑舍,依石为门,前绘谢灵运像,内祀王开祖。可见,东山书院开永嘉之学脉,又与山水诗之文脉有渊源。

 

永嘉学派之发源

 

《儒志编》为王开祖(字景山,号儒志)于东山书院讲学语录,当时周敦颐、二程等理学元老之学说犹未大盛,讲学者各尊所闻,虽贤如司马光,犹不免有《疑孟》之作,而开祖独毅然奋起,以讲明圣道为事。

 

王开祖于东山所讲明之“道学”,为孔孟儒学,当时所讲皆《六经》、孔孟之道,被问及为学之主意时,他说道:“由孟子以来,道学不明,吾欲述尧舜之道,论文武之治,杜淫邪之路,辟皇极之门。”此正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意。然则在开祖那里,述尧舜之道而讲明道学,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学问自身,亦在于将学问转换为现实上有效的政治价值,以开辟出外王经世之事业,而复归于“文武之治”的辑熙雍穆。

 

除了重视孔孟之道学,王开祖亦十分强调践行。他说:“举天下知孔子之言而不行孔子之道,是不知孔子之道也。”其影响所致,南宋永嘉学者尤重视事功。所以,清代学者全祖望、黄宗羲等人在《宋元学案》评论永嘉学者说:“其学主礼乐制度,以求见之事功。”

 

王开祖东山讲学开创永嘉学术之风气,其后继学者亦创办许多书院,如浮沚书院、仙岩书院、会文书院等,书院培养的门人群体使永嘉学派的传承也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王开祖之后,永嘉学术又得郑伯熊、薛季宣、陈傅良继之,至叶适、蔡幼学、曹叔远等人而极盛,始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

 

朱陆之学的目的在于成就圣人品格,即以个体道德之最终完善为其价值取向,个人主体性的本质是道德的,主体精神所展现的领域也同样是以道德为主的。永嘉学派诸人,所重视的则是通过典章制度的研究,并使之切合于当世实用,以此来开辟现实事功,是所谓永嘉之学的“以经制言事功”,故黄宗羲有言:“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

 

清代讲学活动之再兴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东山书院迎来“全盛时期”,前后达一百多年。书院相继重修,增置涂田,筹措膏火之资,重新延请名师主持讲席。东山书院掌教由官府聘请名儒担任,不少由府学教授兼任。温州府学教授陆汝钦、王执玉都曾掌教东山书院。全盛时期,清代著名学者孙扩图、张振夔、孙锵鸣、王棻等曾主讲东山书院。东山书院培养出很多学者名人,如清嘉庆、道光年间,永嘉陈舜咨、张梦璜,瑞安林从炯,泰顺董游都是此中的佼佼者。

 

曾任主讲的孙锵鸣(1817—1901年)即孙诒让的叔父,亦是晚清温州地区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清朝重臣李鸿章、沈葆桢曾在孙锵鸣手下进士及第,他因此被誉为“天下翰林皆后辈,朝中宰相两门生”。其主东山书院,约在同治五年(1866年)以后,凡逾三载。

 

晚清以降,内忧外患,士人们纷纷主张经世致用,向来追求事功的永嘉学派因之再度复兴。孙锵鸣及瑞安孙氏家族,便是有感于“自元明都燕,取士法陋,温复僻荒,至皇朝荒益甚”,而致力于复兴永嘉之学以启迪后进。

 

孙氏家族的藏书楼玉海楼是江南四大藏书楼之一,存各类书刊近十万卷,孙锵鸣等借此整理刊刻了大量先贤著作,为后人研究永嘉学派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此举亦是孙氏家族能够再兴永嘉学派之重要原因。

 

孙锵鸣为学以益民为宗旨,并在书院中致力于实学教育。他时常劝诫他的学生要鉴古今、明得失,博约观取,才能明察古今政理得失成败之因,才能使坐而言者起而行。他自身在执着于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之同时,又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超越了旧式文人的视野,他曾向西方学习植牛痘,并率先在温州推广。

 

慎社、瓯社之兴起

 

1920年,在梅冷生倡议下慎社成立,初期以积谷山侧东山书院为聚会之所,后迁至鼓楼。其基本活动形式与传统士人结社无甚差别,均是在“雅集”之后汇刊旧体诗文,同时也接纳另行投赠的诗文。首期《慎社》内容、体例完全仿照柳亚子所主办的南社刊物,分文、诗、词三类。

 

慎社于诗词之外,仍有经世关怀。鉴于时政之乱象源于“学”之荒废,而主张由“学”及“政”,遂言:“由此著为词章,发为经济,乃为有用之学。”

 

慎社第三次社集加入了当时的瓯海道尹林鹍翔,根据梅冷生的描述,“林鹍翔于视政之暇,笃好文学,且工于填词”,梅冷生等人向林献策,建议再创立一个词社。

 

林鹍翔以当时漏海米之罚款为经费,重修积谷山下的东山书院,并设立“永嘉词人祠堂”。仿照杭州西溪两浙词人祠堂形式,立有永嘉历代游宦、寓贤、方外、闺阁等词人的木主。永嘉词人祠堂建成后,即在此设立词社,取名“瓯社”,林鹍翔任社长,其成员都是慎社中人,分别是郑猷、王渡、夏承焘、龚均、梅冷生等15人,奉林鹍翔为师。社员中,夏承焘后来成为一代词学宗师。1927年废除道制,社友星散,“瓯社”也随之告终。

 

瓯社以“瓯”字为名,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色。然而瓯社不再以家族或姻亲关系为纽带,而是温州当地学人因对词学的兴趣聚集而成的社团,词社的核心人物及部分骨干都是外籍人士,如林鹍翔来自于吴兴,王渡来自余杭。这也显示了,东山书院等传统书院在近代逐渐被慎社、瓯社等近代结社活动所取代,然而其经世精神却仍留存于其间。

 

今年,温州将于积谷山麓,重建消失近百年的东山书院。如《儒志编》所言:“学者,国之大本;教者,国之大务。”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