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杭州万松书院原院长邵群:传播梁祝文化 助推书院教育

栏目: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20-03-09 20:25:57
标签:书院教育、梁祝文化

杭州万松书院原院长邵群:传播梁祝文化 助推书院教育

受访者:邵群

采访者:杜华伟

来源:凤凰网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二月十三日戊申

          耶稣2020年3月6日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神话传说之一。书院是中国古代文人读书论道、治学修身的重要场所。梁山伯与祝英台曾同窗三载的杭州万松书院,是历史上浙江最高学府、孔氏南宗阵地和王学重镇。复建于2002年的万松书院,将梁祝故事与书院教育有机结合,经过10多年的发展,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2019年10月25日,“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期间,笔者有幸采访了时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花港管理处副书记、杭州万松书院原院长邵群女士。在谈到万松书院定位与未来发展时,邵院长那江南女子所特有的温柔语调中带着坚定的语气说:“梁祝之恋,其情真意切的爱情感动了太多中国人。这里的林涛有书声,这里的松香有情分。所以,我们将‘梁祝’故事与‘成人’‘成家’相结合,经过十几年的苦心建设经营,万松书院目前已成为每年接待40万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景点和学习场所,大家在这里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播梁祝文化,助推书院教育,我们一直在路上。”以下为访谈实录。

 

 

 

访谈现场(图片来源:凤凰网国学杜华伟供图)

 

杜华伟(以下简称杜):邵院长,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访谈。万松书院曾是杭州四大书院之首,是明清之际杭州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化胜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更是一段动人心魄的美好传说。作为杭州万松书院的研究者、曾经的院长,今天想请您谈谈当代万松书院是如何将民间传说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的。

 

邵群(以下简称邵):谢谢杜老师的访谈!西湖不仅有秀美景色,更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仅拥有甜蜜的爱情故事,更有共读诗书、修己利人的远大追求。万松书院立足“成人”与“成家”这两大人生主题,将美丽的梁祝爱情与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有效对接,几年来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在此,我愿意将我们的探索之路分享出来,希望对书院同道有所帮助,也希望得到更多专家学者的指导与支持。

 

杜: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历史上的万松书院。

 

邵:万松书院位于西湖南缘凤凰山万松岭,离西湖仅需3分钟的车程。万松书院得名于白居易“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诗句。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将唐代报恩寺改建成万松书院。康熙十年(1671)重建,改名为太和书院。康熙五十五年(1716),御赐“浙水敷文”额,所以改名为敷文书院。光绪十八年(1892)迁至城内,称敷文讲学之庐。

 

历史上的万松书院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浙江最高学府,二是孔氏南宗阵地,三是王学重镇,四是皇帝频频眷顾,它是引领明清时期江浙书院教育发展的著名书院。自创建后,弦歌相续,绵延办学,作为浙江全省最高学府的地位,则历明清四百余年而一直保持不变。在明代,诚如王阳明先生所说,在全省“抡彦选俊”。在清代,全国聘请山长,通省选择生员,位列大清帝国23所省会书院之前茅。尤有甚者,在秀才之外,收考举人,其办学层次明显高于全国大多数“省会书院”。

 

万松创建伊始,即建仰圣门、大成殿,塑孔子圣像,置祭田、祭器,聘衢州先圣五十八代孙奉祀事,优礼有加,这是天下名书院绝无仅有之盛举。由此可知,万松变成了孔氏南宗的阵地。明嘉靖四年(1525),阳明先生作为风动朝野的学术领袖居家讲学,应省城大吏之邀,撰《重修万松书院记》,大倡其“良知”“良能”之学,且以“明伦之外无学”警士,万松遂得与绍兴稽山并称为越中王门两大学术重镇。

 

皇帝眷顾,发生在康乾盛世。康熙皇帝游历书院,作《万松岭诗》,内有“我愿树人常似此,讲堂近接号敷文”之句,且赐御书“浙水敷文”匾,书院遂得改名。雍正皇帝发布上谕,命建省会书院,给帑金、颁经籍、延师督课,敷文遂得成为两浙最高学府。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次临幸书院,皆与师生讲学,每次都留下行书《御制敷文书院诗》一首,其宠幸无以复加。纵观清代5800余所书院,这是空前绝后的殊荣。直至今日,它的教学、藏书、祭祀制度,务求真实的学风,以及精干的管理机构、经费的多渠道筹集、学规章程的可操作性等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杜:近年来,新书院在全国各地纷纷兴起,并呈不断增长之势。古书院复建是当代书院的一种重要模式,请问现在的万松书院是从什么时候决定复建的?

 

邵:从1999年起,在马时雍、王其煌和张建庭等热心于杭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学者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呼吁下,杭州市园文局对书院遗址进行了初步整修。2001年7月,启动万松书院复建工程,2002年10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复建后的整个书院占地约6万多平方米,是西湖周围惟一以书院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公园。书院以清乾隆《南巡胜迹图》中的《敷文书院》为蓝本,以自然山体、林木、古藤和奇石为背景,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其主体建筑如品字型牌坊、仰圣门、毓粹门、明道堂、大成殿和“万世师表”平台等都集中在中轴线上,学斋和御碑亭等分列两侧,其他的亭台楼阁则依据自然山势,星罗点缀。明道堂为书院讲堂,陈设展示中国历代科举文化。大成殿为祭祀孔子处,设有“孔子行教图”壁画。毓秀阁原为接待各地访问学者的处所,现辟有“梁祝书房”,展现梁祝当年“促膝并肩,共读诗书”的动人场景。整个建筑群落仿明式形制,用粉墙、粟柱和黛瓦的素朴淡雅,凸现“求之于心而无假以雕饰”的风格,使书院处处散发浓浓的书卷气息。

 

为使万松书院能够完整再现古代书院必备的藏书、祭祀和讲学三大功能,让游人对古代书院的教育形式有更直观清晰的感知,2004年、2009年、2019年,杭州市政府又投资增建讲堂“正谊堂”及部分配套设施,其建筑风格与室内陈设风格与原有建筑一脉相承,既完整地展现了古代书院的风貌,又满足了现代旅游业的实际需求。院内还有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于子三墓、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万松书院遗址以及可以印证书院历史的五十多品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迹。

 

杜:相信“梁祝”这首千古爱情名曲听多少次都让人感动如初。杭州万松书院作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读书之地,自然令人流连向往。今天,请您为大家讲讲“梁祝之会”的美丽传说。

 

邵:《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神话之一,最早见于1400多年前南朝的《金镂子》,以后初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晚唐张读《宣室志》、宋代李茂诚《义忠王庙记》、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入话、清代吴景樯《祝英台小传》等都有详细记述。元代白仁甫以此为题材创作了杂剧,后来我国绝大多数剧种均移植上演,成为传统戏剧的保留节目。该故事说的是浙江上虞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读书。途中偶遇会稽书生梁山伯,两人一见如故,于是就在柳荫下义结金兰,而后又同在杭州万松书院同窗共读三年有余,他们在学业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上相互照应,结下了深厚情谊。山伯生性憨直,始终未察觉英台为女儿身,而英台却早已芳心暗许。三年同窗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都化作刻骨相思。三年后祝父催英台回家,英台以随身佩带的玉蝴蝶扇坠作为信物暗托师母做媒。在离别的“十八相送”途中,英台一次次借景喻情,向山伯暗示自己为女子,但山伯依然懵懂不解,后经师母点破才恍然大悟,遂兴冲冲赶往祝家求婚,但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上虞太守之子马文才了。山伯在凄楚悲愤中与英台“楼台相会”,满腔热情化作乌有,回家不久即郁闷而逝了,英台闻此消息悲愤不已。结婚当日要求先到山伯墓前拜祭,否则宁死不上花轿,祝父无奈只得答应。英台在墓前哭祭时,突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在狂风暴雨中坟墓豁裂,英台纵身跃入后墓包徐徐合拢。过后,风雨顿息、阳光灿烂,山伯英台化作一对彩蝶飞舞而出,他们的爱情在历经风雨后终获自由和再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著名作曲家陈钢将《梁祝》谱写成小提琴协奏曲,使《梁祝》走上了国际舞台。1954年,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时,将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介绍给各国记者,称之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从此“梁祝”故事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千百年来,“梁祝”故事经过了历代作家和民众的不断改编和创造,虽然“异文”很多,但其母本早已定型:“乔装求学”、“草桥结拜”、“同窗共读”、“十八相送”、“楼台相会”、“哭坟化蝶”等主要情节始终未变,其歌颂自由爱情的主题也始终未变。

 

杜:请问“梁祝”故事是如何与万松书院结缘的?

 

邵:最早将“梁祝”故事与万松书院结缘的是,明末清初寓居杭州的著名剧作家李渔所创作的《同窗记》。《同窗记》中处处突现出鲜明的杭州地域特色,如梁祝分别从家乡(会稽、上虞)渡钱江在草桥门偶遇而义结金兰;在当时杭州最著名的书院——万松书院同窗共读;三年后分别时沿着长长的凤凰山古道送别。作者把固有的书院、山川、草桥和长亭等都编织进故事当中,增添了故事的说服力和渲染力。所以,近代的许多电影、电视都是根据这个版本进行改编的。美丽传说使肃穆的书院有了温馨情感,真实书院又使民间故事有了可信背景。

 

2001年重建万松书院时,我们意识到“梁祝”传说与书院文化的结合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将“如何使梁祝故事不着痕迹地融入到景区建设中去”列为首要课题。在多次专家座谈论证的基础上,大家认为要打好“梁祝”牌必须要掌握“度”,即:万松书院既要体现古代书院教育的历史及其文化内涵,又要充分利用“梁祝”故事这一不可多得的民间文化遗产。重建后的万松书院设置了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条文化主线:明为“明清知名学府”、暗为“梁祝爱情之地”,中轴线上以古代书院的布局为实景,而在右侧石林中又依自然地势巧妙点缀与梁祝“十八相送”有关的场景,如观音堂、草桥亭和独木桥等,美丽爱情传说与肃穆雅静书院虚实结合,相映成趣。

 

2007年10月,在杭州市政府推出的“三评西湖十景”活动中,万松书院凭借浓郁的文化氛围、动人的梁祝爱情传说和独具一格的亲和力在众多景点中脱颖而出,被誉为“万松书缘”,成为新一代西湖十景之一,这使万松书院与“梁祝”传说更加具有文化魅力。

 

杜:听说复建的万松书院最早的活动是从相亲会开始的,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邵:其实,我们认为,“成人”和“成家”是人生的两大主题,也是万松书院蕴含的文化特征。所以,自2002年10月开放以来,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我们给万松书院设定了两个文化产业,即成人、成家。“成人”就是在书院这个特定的学习场所,努力学习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从古圣先贤的经典著作中学习做人,其延伸产物为“万松讲堂”。“成家”就是从“梁祝”爱情故事中派生出来的找寻意中人,成家立业的意思,其延伸产物为“万松书院相亲会”。

 

自2005年开办“万松书院相亲会”以来,书院作为公益红娘,每周六上午为杭州人提供相亲平台,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境内外媒体争相报道,万松书院由此名声大振。所以留给外界的印象便是“万松书院的再度兴盛是因为相亲会的成功。”在我的心里,万松讲堂的国学传播应是红花是主业,相亲会是绿叶兼副业,没想到很多人对万松书院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是一个相亲的地方”,鲜有人知晓这里曾是浙江省的最高学府,是文人雅士读书治学的地方。“相亲会”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大大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也让人们对万松书院的认识不够全面。为此,我们加大了万松讲堂等文化活动的力度。从2005年起,万松书院一直致力于传统书院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希望通过各种文化体验活动的推广,让传统书院中“弃浮华、标真谛”的学风、“学、问、思、辨”的学习方式渐入普通民众之心,为忙碌的现代人提供一方学习传统文化的净土。2010年,“万松讲堂”荣获杭州生活品质“十大年度现象之社会学习蔚然成风”最具代表性年度区块称号,这给了我们极大信心与鼓励。这些年来,万松书院一直致力于传统书院文化的继承和传播。针对各个年龄阶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一是面向青少年开展国学文化体验亲子活动,比较有影响力的有“入泮礼”、“成人礼”和“春禊”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传统习俗,汲取尊师爱学的精神。2018年在书院“六艺”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升级了“奔跑吧,小学童”——书院游艺会等寓教于乐的活动,丰富多彩的项目让孩子们既增长知识又能锻炼身体。2018年,万松书院累计接待学生近三万人次。二是面向国学爱好者开展讲学活动,推出“万松讲堂”,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登坛讲学,将优秀传统文化由书斋带到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三是编印相关典籍,扩大传播辐射。2011年汇编的《万松讲堂壹周年纪念文集》,2003年由杭州出版社出版《万松书院》,2008版杭州出版社出版《万松书缘》,2014年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万松书院》。可以说,万松书院多层次的文化体验活动正在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着杭州人。现在,带孩子去书院听讲座、习古礼,已悄然成为一种生活新时尚。

 

杜:在本次“当代书院与全民阅读”论坛上,您的发言题目为《万松声里播歌弦》,请问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呢?

 

邵:我本次演讲题目为《万松声里播歌弦——杭州万松书院国学文化传播》,分四个部分,即万松书院历史;梁祝传说与万松书院的关联;当代万松书院的文化传播;结缘南宁。主要是想让大家知道历史上万松书院的辉煌成就,以及当代万松书院在国学文化传承与传播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我特别想让大家知道的是,一座有着五百年历史的古老书院在今天如何担当文化使者,用世界的语言讲好中国的故事,怎样担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当然,我也期待通过这样的交流,能引起您以及更多专家学者和传播平台对万松书院的关注,为书院发展带来更多更专业的指导。

 

杜:请您详细介绍一下您所编著的《万松书院》一书。

 

邵:著书讲书本来就是古代书院一大基本功能,当代书院进行国学传播,除了公益讲座、游艺活动等,也应该有学术层面的专业研究。我所编著的《万松书院》是2014年3月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院文化丛书》之一。全书共有七章内容,分别为:万松书院的历史沿革(介绍万松岭的地理山川、万松书院的前身、明代万松书院的创办、清代万松书院的昌盛、近代万松书院的衰败和现代万松书院的复兴);万松书院的教学与管理(包括万松书院的教学形式、学规、章程、课艺、礼仪、考课及组织管理);万松书院的三大规制(即万松书院的藏书、祭祀和学田);万松书院的建筑(介绍了万松门、名人塑像、“品”字石坊、泮池、仰圣门、毓粹门、居仁斋、明道堂、颜乐亭、大成殿、毓秀阁和节义亭等所有建筑);万松书院的石刻(包括尚存历代石刻、新刻重要碑石和原有重要碑文);万松书院的诗赋(包括师生同和御诗、山长诗觅奇石、袁枚诗怀先师和书院纪事题咏);万松书院的历代名人(包括历代山长、名师、名徒和访问学者)。本书对万松书院进行了通俗而全面的介绍,以便广大旅游者和书院文化爱好者清晰地了解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杜:当代书院数量众多,形态各异,交流互通是促进书院发展的重要渠道。请问万松书院有哪些对外交流活动?

 

邵:当代书院是在继承古代书院精神基础上,为满足当代人学习传统文化需求而设立的机构,它不能固步自封,必须与同道进行交流。复建后的万松书院不仅经常与岳麓书院、台北书院等著名书院进行学术交流和活动合作,更着眼于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曾与韩国全罗南道的毕岩书院、光州广域市月峰书院、罗州乡校和光州乡校等缔结为友好院校关系,进行互访交流活动。尤其是杭州市与意大利维罗纳市建立友好关系后,万松书院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20年中意建交50周年之际,中意双方将互办文化和旅游年,覆盖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创意设计、文化遗产、旅游和影视等多个领域的活动。同时,杭州市与维罗纳市签署的《中国杭州市与意大利维罗纳在各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名录的遗产地之间进行推广、开发和共享的友好关系协议》,计划以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为切入点,以高层互访、文化交流和旅游互动等形式,推动杭州和维罗纳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的互学互鉴和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交流,这份协议为古代丝绸之路两端的杭州和维罗纳文化交流拉开了序幕。

 

杜:杭州与意大利维罗纳市的交流,万松书院是否也参与其中?

 

邵:当然,万松书院当然参与其中,并承担着文化使者的重要角色。杭州万松书院是爱情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共读之地,而古老的维罗纳市在莎士比亚笔下孕育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伟大爱情。这两个城市都是浪漫的爱情之都,又都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在9月份意大利维罗纳市访问团来杭州交流期间,万松书院被作为全面展示儒学文化、爱情文化和东方文明的重要阵地。在书院,访问团欣赏了一台沉浸式戏剧——“遇见梁祝”。这场戏剧没有“舞台”,演员就在书院各处实景中进行表演。诵读经典、祭孔仪式生动诠释了古代中国书院的学习场景,“三年同窗”、“十八相送”等场景美妙地展示了爱情内涵。同时,还通过游线安排,将西湖的湖山,江南的烟雨纳入其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东方的美学意境。最令人意外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竟能同台表演,中西文化的共融受到意大利访问团的极高评价。我们还让维罗纳市市长在万松书院御书楼存诚阁学写毛笔字,市长先生非常开心。还有,杭州市因为这次文化交流还专门开辟的“1314路”“WE1314路”两路“中意巴士”。“1314”是“一生一世”的谐音,既表达了对爱情的美好祝愿,也象征着中意友谊地久天长。

 

2019年9月6日,在杭州孔庙举办了“杭州市与维罗纳市文化遗产学术交流论坛”,本次论坛就两市在世界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展开学术交流与讨论。中国和意大利均以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享誉全球,意大利维罗纳、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次文化交流推动了杭州和维罗纳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的互学互鉴。维罗纳市市长费德里科·斯博阿里纳在现场表示,两市签订文化协议是中国和意大利文化交流很好的开始,也是促进文化、经济和旅游多方面发展的好机会。

 

杜:这次在南宁参加书院文化论坛,对您来说,是否有什么特殊意义?

 

邵:万松书院与南宁还真的是有缘分的。2019年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南宁举办,杭州园以“万松书院”为主题,突显了家喻户晓的“梁祝”文化,将西湖自然景观、人文内涵与桂邕山水完美融合。建成后,领导叫好、百姓称赞,同时惊艳了八方来客。于是,世博会组委会几乎将所有的大奖都颁给了杭州园。南宁园博会虽已落幕,但杭州园里的万松书院永久地留在了邕城。杭州与南宁因为万松书院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还持续着文化与旅游等多方面、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所以,在南宁参加“当代书院教育与全民阅读”大会感觉分外亲切。而且很荣幸能做大会主题发言,向书院研究同道和广大市民讲解万松书院的历史发展及当今在国学传播方面的做法,对我来说更是难以忘记的经历,欢迎大家去杭州万松书院参观交流。

 

杜:谢谢邵院长接受访谈,祝愿万松书院站在两大爱情之都友好交流的新起点上,不断创新进取,取得更好成绩!

 

邵:谢谢!也希望我们共同推动书院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并热爱传统文化,在学习传统文化中关照内心、提升自我,一起建设和谐幸福的当代社会。

 

访谈者杜华伟,哲学博士,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院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书院文化与思想。

 

受访者邵群,文物博物研究馆员。现任中国书院学会理事,杭州市风景园林学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灵隐管理处副书记、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湖文化与地方文献、古代书院文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等。著有《万松书院》《透过“良渚共识”谈南宋皇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万松书缘》;合著《杭州凤凰山摩崖萃编》《杭州花港摩崖萃编》等10余本(篇)著作或论文。担任《从天真精舍析阳明心学对杭州众书院的办学影响》课题组长,参与《西湖文献集成》《浙江通志·西湖卷》等著作编撰。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