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苏州紫阳书院:江南文脉一院牵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道场系列、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20-03-28 23:14:03
标签:紫阳书院

苏州紫阳书院:江南文脉一院牵

作者:陈亮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三月初四日己巳

          耶稣2020年3月27日

 

今天的江苏省苏州中学位于繁华的苏州姑苏区,300多年前,它却有另外一个名字——紫阳书院。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在的建筑已然没有当年的模样。但是,校园内一块石碑上,由乾隆皇帝亲手题写的四个大字“紫阳书院”却提醒人们,这儿就是在江南久负盛名、传承江南文脉的紫阳书院。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公元1035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苏州创办府学。范仲淹创建的苏州府学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文庙与州学(府学)相结合的创举。在1035—1113年为苏州州学,1113—1276年改称平江府学,1276—1367年称为平江路学,1367—1904年才叫苏州府学。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被誉为第一清官的理学家、江苏巡抚张伯行在苏州府学的基础上创设了紫阳书院。当时,官办学校一律以科举考试为教学内容,而紫阳书院坚持主要讲授朱熹理学,辅以有关科举考试的内容。1874年,巡抚张树声耗费巨资在原址重建。

 

紫阳书院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停办。虽然前后经历不到200年时间,但这个书院在传承江南文脉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出彭启丰、钱棨、石韫玉、吴钟骏、陆润庠5位状元和多位大学者,其中钱棨是三元及第,也就是乡试、会试、殿试均是第一,这在中国古代科举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紫阳书院存世的百余年间,其山长共有27人,无一不是博学多才且深孚众望的鸿雁才俊。而最负盛名的则是大儒钱大昕,自广东学政衔恤归里,掌教苏州紫阳书院16年之久。其学无所不通,所著有《二十二史考异》《金石文跋尾》《十驾斋养新录》诸书,精深纯粹、贯综百家,是合惠、戴两家之学而集为大成者。

 

钱大昕主持讲习的16年也是紫阳书院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门下“生徒达两千余人”,“皆精研古学、实事求是,如李茂才锐之算数、夏广文文焘之舆地、钮布衣树玉之《说文》、费孝廉士矶之经术、张徵君燕昌之金石、陈工部稽亭之史学,凡几千年之绝学,萃于诸公,而一折衷于讲席”。

 

紫阳书院最为难能可贵的是继承了苏州府学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为传承江南文脉和培养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范仲淹聘请胡瑗为教授,胡瑗的教学和培养人才的目的在于治理天下,教育以德育为先。教学分“经义”“治世”两斋,分斋授课,其中经义斋主要学四书五经,而治世斋主要学习处理政务。苏州府学一直继承着分斋的传统,只是所分斋数有变化,有时分为四斋,有时分为六斋、八斋等,类别包括养正、立武、敏行等。紫阳书院则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苏州府学的这些先进合理的教育思想,在当时读书人都想走“学而优则仕”这个独木桥时,以沈德潜、钱大昕等为代表的一流文人倡导了“不以科考为务,不为专写八股文而学八股文,而是要培养一流经学人才”的先进教育思想。紫阳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微言大义整理出来,阐发出来,让所有来学习的人弄懂经义,为江南文脉的生生不息作出了巨大贡献。

 

数百年间紫阳书院历经风雨沧桑,上溯范仲淹买地办府学,只愿天下读书人都能成为栋梁之才,从此“天下之有学自吴郡始”。到清代被誉为第一清官的张伯行在人生暮年呕心沥血,创办紫阳书院,“其为台阁侍从,发名成业者,不胜计”。5位状元和许多大学者从书院缓缓走来,江南文脉兴盛、人才辈出。

 

在时光烟云的深处,我们仿佛听到,数千年学子的琅琅书声,经久不息,此起彼伏,在古老的苏州城,在美丽的江南,在辽阔中华大地上久久回响、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