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细说宋朝的“高考”

严格来说,将宋朝的科举制度比附为今日的高考制度是不恰当、不准确的,毕竟科举考试选拔的是治理国家的官员,其实更接近今天的公务员考试,而高考不过是入读高校的门槛而已。

【吴钩】王安石“置逻卒、察谤议”考辨

自北宋所谓“元祐更化”以降,直至今日,所有反感王安石、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似乎都众口一词地说:王氏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排斥异己,钳制人言,极力打压反对新法的士大夫。

【吴钩】与其他王朝相比,宋朝的平民生活有十大不同点

记得以前我的朋友李天飞老师提过一个看法:中国古代,不论是汉唐,还是宋元,还是明清,老百姓的生活都是差不多的,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大意如此,原话没有保存)。我当时对这个看法是不大同意的,想商榷一下。但因为忙于杂事,很快就忘记了。今天突然想起,兴致上来,觉得还是展开谈一谈。

【吴钩】宋朝人的相亲比“王婆说媒”更火辣

自淄博烧烤爆红之后,每隔个一年半载,总是有一个新的文旅项目莫名其妙就红出圈,从哈尔滨冰雪游到天水麻辣烫,各领风骚三五个月。我们总是想不到它为什么会突然红遍天下。今年春天,轮到开封万岁山·大宋武侠城的相亲节目“王婆说媒”出圈了。

【吴钩】清明快乐!

绝大多数的节日,我们都可以祝亲人、朋友“节日快乐”,唯独清明节,你若是跟朋友说:“祝你清明节快乐。”只怕会得罪了朋友。记得前几年,清明节前夕,四川乐山某居民小区挂出横幅,上写“恭祝全体业主节日快乐”,业主看了,都很生气。清明节明明是一个祭拜先祖、寄托哀思的日子,怎么快乐?

【吴钩】王安石竟然题反诗、有反志?

嘉祐四年至嘉祐八年,是王安石仕途生涯中最为闲逸、安乐的一段时光。京官比较清闲,所以王安石有了更多的闲暇跟朋友、同僚诗酒唱酬。他这一时期所创作的诗歌中,最受关注的诗是两首《明妃曲》

【吴钩】王安石的巅峰时刻

熙宁六年,王安石迎来了人生的巅峰时刻。这个巅峰时刻是王韶拓边创造出来的。

【吴钩】再说宋朝公主的名字

我在昨天发出的文章《宋朝公主的名字》(点击可见全文:宋朝公主的名字)中,提出一个猜测:宋朝公主很可能是不取名字的(指大名,非指小名)不过,我这么说,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有一些间接的旁证

【吴钩】宋朝公主的名字

今天来讨论一个微小但有趣的话题:宋朝公主的名字。

【吴钩】苏轼惹恼保守派

北宋的党同伐异之风,其实不是始于“熙宁变法”,而是始于“元祐更化”,始作俑者,就是保守派元祐党人。他们不但废尽新法,逐尽新党,而且,在逐尽变法派之后,保守派台谏官开始调转枪头,对准同一阵营的昔日同道。最早受到台谏攻讦的保守派名流,是新任翰林学士苏轼。

【赵生群】司马迁缘何误解《尚书·文侯之命》

《尚书》有《文侯之命》一篇,为周平王策命晋文侯而作,而《史记·晋世家》乃误以为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之辞。究其缘由,乃是因为司马迁对东西周之际若干重要史实缺乏了解。

【李竞恒】龙年话华夏最早的龙

早期华夏文明的源头来看,龙的信仰与观念有着十分古老的渊源。龙的观念具有天文学的背景,也对应着春分等时间节令,这些含义对于农耕文明的生活具有重要含义,也是美好生活的象征。

【罗云锋】传统经学在当代传受的三个层面

儒家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诸子百家之思想,而成为中华文化之主流,经学则为儒家思想之渊薮,而“十三经”又为经学之核心。故谈及传统文化复兴和创造性转化,便涉及传统经学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接受问题,本文将对此论题作一讨论。

【吴钩】宋王朝建立了11世纪最大的商业“托拉斯”

自熙宁五年至七年王安石罢相,这三年间,受非议最多的一项新法,是“市易法”。现在我们就来讲讲“市易法”及其面临的挑战。

【吴钩】苏轼为什么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要反对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议行学校贡举法,苏轼站出来反对。王安石推出均输法,苏轼与苏辙都站出来反对。

【刘彦】清华简所见伊尹身份探析

本文作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清华简新的整理材料作为切入点,对于伊尹身份问题进行合理推测,在传统的单一身份观点之外,提出伊尹归汤、适夏、伐夏三个时期伊尹身份发生转变从而帮助商汤完成了兴商灭夏的大业。

【吴钩】杰夫先生,生日快乐

杰夫者,王安石的现代昵称也。网友以王安石字介甫为谐音,给王安石起了一个英文名:Jeff。再转译为汉字,就是杰夫了。

【吴钩】王安石变法:宋代中国自发的一场现代化运动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

【吴钩】宋朝禁止民间私藏刀具吗?

在网上看到有人问:“宋代七次颁布禁止私人藏有武器的法律(不知这次数是怎么统计出来的),地域范围从京师扩展到全国,武器种类从兵器扩展到了老百姓生活日用的刀具,那么《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里面的人,怎么还敢拿着各种兵器到处跑?”对这个问题,敷衍的回答是:武侠小说都是虚构的,认真你就输了。

【吴钩】没有一个古代王朝的士大夫敢像宋人那样强调“公天下”

先秦儒家是尊崇“天下为公”的,相传西周姜尚曾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此语历代儒者偶有引述,而在宋人言论中,类似的表述最为多见,因为宋代士大夫明显倾向于认同“公天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