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辉作者简介:罗辉,男,西历一九六八年生,江西吉安人,现供职于吉安县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
一起来看文天祥兄弟与黄公略兄弟的人生
作者:罗辉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九月初五日丙寅
耶稣2015年10月17日
以前因为要了解东固革命根据地的一些情况,略略读过了《黄公略》一书,看到黄公略“大火灭亲”将其长兄黄枚庄杀掉,很是为这种兄弟相残的残酷吃惊。近来读了有关文天祥的一些资料,看到文天祥与其仲弟文璧的诚挚感情,想到黄公略兄弟之间,觉得反差太大。日前又翻看《黄公略》这一小册子,看到少年时的黄公略因打抱不平而“惹事”被哥哥黄枚庄讥评不识时务,黄公略反击说:“民族英雄文天祥说得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读到此地,笔者就想着搜集并组织了有关文天祥、文璧兄弟与黄公略、黄枚庄兄弟资料,顺便让我们来对这俩对兄弟的人生作一点了解。
一、文天祥兄弟情况
文天祥(1236-1283),几乎是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南宋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南宋灭亡后,文天祥以“膝不可下头可截”的坚强意志,誓不降元,终于杀身成仁,以身殉道,也为国尽忠。文璧(1238—1298年),号文溪,是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胞弟。南宋灭亡后,却在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秋,偕其季弟文璋以惠州城降元,当了元朝的临江路总管,走上了与兄长文天祥完全不同的道路。
文天祥有兄弟四人,天祥排行老大,文璧老二,老三霆孙,老四名璋,这里主要只讲的是天祥与璧之间的关系。其父亲文仪,号革斋,宋理宗宝祐四年丙辰(1256)文天祥二十一年时,送文天祥及文璧赴临安(杭州)参加省试。二月初一日,礼部发放初榜,兄弟均榜上有名;五月初八日,文天祥集英殿参加殿试时,父亲正中暑生病,文璧放弃参加留侍父亲,文天祥不负父亲和兄弟所望,一举中得状元。五月二十五日,父亲文仪病重,天祥“告于朝,不俟命,亟去侍药。”二十八日,文仪客逝临安,终年42岁。文仪逝世较早,文天祥认为是父亲“哀仲弟不见”,再加上起居无状,身患有暗疾又隐瞒不告诉家人。天祥的二弟于前一年即1255年,当时仅十六岁,还没有去参加会试时,在家题“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竟因病夭折,文仪“揽涕伫眙,悒悒痛悼”。
文氏兄弟情深。文天祥与文璧兄弟从小接受父亲异常严格的教育,兄弟间从小感情笃厚。“先君子不疾其不令昭苏蒙滞纳之义,方日授书,痛策厉,夜呼近灯诵日课。诵竟,旁摘曲诘,使不早恬,以习于弗懈。小失睡,即示颜色。虽盛寒暑,不纵检束。天祥兄弟,栗栗擎槃水,无敢色于偷。”文仪爱书成痴,每得一好书,“注意钻研,又以授天祥,俾转教诸弟。”“天祥兄弟奉严训,早暮侍膝下,唯诺怡愉,不翅师友。”文天祥参加集英殿参加殿试时,因父亲文仪病危,文璧留侍父亲,放弃了一次金榜题名的机会。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文天祥则全程陪同弟弟再次赴京应试,得中进士。文璧升任瑞州新昌县知县,临行时,文天祥写《别弟赴新昌》诗,叮嘱文璧:“天渊分理欲,内外一知行。立政须规范,修身是法程。”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南下,逼近临安,文天祥奉诏在赣州起兵勤王,奏请以文璧为助手,文璧得旨主管书写机宜文字,事无大小,文天祥都与文璧商议而后行。
在宋元战争时期共渡患难、互相支持,文璧为支持兄长抗元,为兄长分担忧患,承担家族全部责任。德祐元年(1275年)五月,祖母刘氏在赣州去世,文璧陪同母亲曾德慈护柩回庐陵富川老家。十月,文天祥出知平江府,前去抗元前线,文璧为支持兄长的抗元事业,奉祠闲居,担当起孝子的责任。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文天祥出使元营被拘留,元兵侵占江西,文璧把母亲、妹妹和文天祥的妻妾子女全部接到惠州奉养。景炎二年(1277)三月,文天祥率同督府军占领梅州,文璧在战乱中历尽患难,带着母亲和文天祥的全部家属前来梅州相会。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同督府军驻广东潮、惠间,文天祥命文璧收复惠州。五月,行朝又任文璧为权尚书户部侍郎,总领广东财赋,兼知惠州。九月,文天祥驻军海滨之船澳,母亲曾德慈病亡,文璧从惠州赶来哭殓,与弟文璋、二妹文淑孙扶母亲灵柩回惠州。十一月,文天祥的长子道生病死于惠州,文天祥在潮阳闻讯悲痛万分,而次子佛生早在空坑溃败时被元兵俘去下落不明,传闻已死。他感到后继无人,便要求文璧将其次子文升过继给自己为子,文璧慷慨应允。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海丰五岭坡被元兵俘获。当时文璧在惠州,他又写信给狱中的哥哥:“升子宜为嗣,谨奉潮阳之命。”四月,文天祥将离广州被押赴元朝京城大都,文璧来广州与兄诀别,再次承诺把文升过继给他为子。
文天祥对文璧降元态度。对于文璧的降元,后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持否定态度,有人却对文璧降元持肯定态度。这里我们不作讨论,仅讨论文天祥对文璧降元态度。文天祥对弟弟文璧的感情特深。他们俩从小一起长大,同受父母忠孝仁义的教育,在宋元战争时期又共过患难、互相支持。文天祥被俘,厓山大战,南宋亡,文璧以为兄长也已死亡,文璧“以宗祀不绝如线,皇皇无所于归,遂以城附粤”而降元,从此兄弟各为敌国矣。但作为同胞弟兄,他们之间仍是感情深厚。文天祥将被押送大都时,在广州与文璧诀别,依依不舍。次年在兵马司狱中,他更强烈地思念弟弟,并回忆了此次诀别:“兄弟分离苦,凄凉忆去年。何以有羽翼,飞去堕尔前。”“沙晚鹡鸰寒,风吹紫荆树。忍泪独含情,江湖春欲暮。”文天祥还急切地盼望文璧来大都,以便兄弟见面,并托办后事。“棣华晴雨好,风急笔足寒。百战今谁在?羁栖见汝难。”“不见江东弟,急难心惘然。”
文璧来到大都,以宋朝降官的身份来京朝见皇帝。当文天祥得知文璧已经降元并来大都时,内心变得异常复杂而矛盾。文天祥的道德理想是忠孝两全,而今自己誓不降元,决心以死殉国,虽然做到了尽忠,却不能尽孝。为弥补这一遗憾,他要文升为继子来延续自家的香火,以遵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同时他还希望文璧将来能把母亲和自己的骸骨归葬于家乡。他想:“二郎已作门户谋,江南葬母麦满舟。不知何时归兄骨?狐死犹应正首丘。”文璧归顺元朝,虽不能尽忠于宋室,却能维持文氏子孙世世代代的繁衍,做到了尽孝。因此,他对文璧降元不能深加责备。尽管文天祥用“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的话来为文璧辩解,但同胞弟弟的投敌毕竟与他自己奉行的仁义道德宗旨有冲突,他的《闻季万(文璧)至》一诗正表现了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去年别我旋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兄弟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三人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横苍烟。”
文天祥在兵马司狱中度过了至元十七年除夕(1281年1月21日),第二天,即至元十八年(1281年)春节,他知道自己死期不远,必须对继子有所嘱咐,于是他给文升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吾备位将相,义不得不殉国;汝生父与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同时还说明自己之所以要以他为嗣子,是为了后继有人,挽回不孝之责。他要求文升能以学问传家,专治《春秋》,理解圣人之志,“以为立身行事之本”。最后,他说根据《礼记》“狐死正丘首”之义,自己虽将死于万里之外,却无时无刻不忘要归葬江南故乡。他要文升“事死如生”,把归葬故乡的希望托付到文升身上。
文璧朝觐事毕,将带文懿孙等南归,文天祥就抓紧时机给文璧写信,向他交代了五件事:在家乡买地安葬自己的骸骨,如骨不能归,可招魂封之;以文升为嗣子,使自己死而无憾;大妹懿孙一家流落大都,应竭力救出带回老家;请知心朋友邓光荐为自己撰写墓志铭,如墓志一时不能公开,可暂先收藏以待将来;在文山建祠祭祀自己。
除了写信之外,文天祥还把平时剪下的须发、指甲和脱落的牙齿,托好友张弘毅(号千载心)裹寄给文璧。同时,他把文璧送来的四百贯元钞如数退回,并说“此逆物,我不受”。
对于文璧的降元,文天祥心中虽有矛盾和痛苦,而实际上已经予以默许和表示理解。文天祥在《感伤》一诗中这样哀叹:“家国伤冰泮,妻孥叹陆沉。半生遭万劫,一落下千寻。各任尔曹命,那知吾辈心。人谁无骨肉,恨与海俱深。”
文氏兄弟结局。文天祥成仁取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自不待言。而文璧在降元后,曾历任临江路总管、广东宣慰使司事、宣慰使广西分司邕管。为官之中,“念广民兵后疮残,凡可以救民于水火与衣冠于涂炭者,尽心焉”。在回到家乡后,为安顿和保护文氏宗族尽了孝心。他首先把母亲的灵柩从广东河源县殡所移葬于故乡;千方百计把流落大都的大妹文懿孙一家人领回江西老家;又终身供养夫亡家破和身体病弱的二妹文淑孙。他代为经理弟弟文璋的家事,养活兄长文天祥的家属,全部收复他们两家被元朝没收的田产。他教育和培养表侄,救济贫病的堂弟妹并为之丧葬,供养岳母和奶娘。虽然经济十分困难,仍设法买回被元朝没收的祖传老屋,建立家庙,祭祀历代祖先,并为断后的祖宗立嗣。他在文山买田创祠纪念文天祥,请僧人负责日常管理。他命文升间关万里到北方找回了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使之终老家乡。他多方搜集文天祥的遗著刻印流传,以其忠义思想教育后人。此外,文璧还尊重父亲生前的朋友及诚待慕文天祥之名而来的远近亲疏,“家无宿舂,囊无留帛,亲疏远迩,毕用其情。四方来者,各得其所,愿欲而去”。总之,文璧极其所能,尽力而为,弥补了文天祥因不能做到忠孝两全而留下的遗憾。由于他平生的所作所为深得人心,因此在他去世之日,宗族姻亲以及四方友人都来会哭,人们哀悼之情,如同对待文天祥一样。
二、黄公略兄弟情况
黄公略兄弟。关于黄公略及其兄弟情况,本文依据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出版的《黄公略》一书。该书由中共湘乡县委宣传部编,谢秉忠、金振林执笔。从该书的《后记》看,史料方面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军事科学院、军事博物馆、江西省革命历史展览馆、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江西吉安市革命历史纪念馆、吉安县东固第二次反“围剿”纪念馆、湖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室、中共平江县委、嘉义区委、中共湘乡桂花公社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访问了与黄公略的老战友彭绍辉、陈奇涵、江渭清、李聚奎、何长工、郭化若、姚喆、高书官等,文稿也得到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郭化若的审阅。笔者在本文中首先作如此说明是为了表明,本书虽然是以无产阶级革命、阶级斗争的历史观点、笔法所写,但是其基本的史实资料却是可靠的。
黄公略原名黄汉魂,湖南省湘乡县兴让乡(现在的桂花公社朝阳大队)人,一八九八年生。关于黄公略的生平事迹,《黄公略》一书上是这样讲的:“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学员,湘鄂赣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军长。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广州暴动、平江起义直至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谋利益,忠实执行毛主席的革命军事路线,英勇善战,威慑敌胆,屡建奇功。一九三一年九月十五日,部队在转移途中,遭遇敌机袭击,黄公略同志为了指挥、掩护部队荫蔽,不幸中弹,光荣牺牲,年仅三十三岁。”
黄公略有兄弟三人,公略排行老三。老大黄枚庄,比黄公略大六、七岁,老二的名字在《黄公略》一书中没有记载,约1914年因病从陆军军需学校辍学回家,并病逝。父亲黄秀峰,为村中私塾先生,最是喜爱黄公略,“认为这孩子聪明伶俐,从小有志气,但又耽心孩子将来会闯祸。”黄秀峰可能是身体一直不太好,在二儿子病夭后,一定也是太过悲痛,不久也去逝了。
兄弟有情。黄公略和他的哥哥黄枚庄从小至青少年时代应该关系比较好,可能由于黄枚庄年龄相对要大一截的缘故,黄枚庄从小就对黄公略有所管束,为此兄弟间有正常的争执。比如书中举有一例,由于黄公略从小“喜欢闯祸”,即好打抱不平。有一次,黄公略又捅了一个篓子,“黄公略的大哥黄枚庄进得屋来,把在壕基界听到的传说,添油加醋地禀告父亲后,又说:‘我一听,就晓得是汉魂干的好事。我们家真要出英雄啰!’”“黄公略听了大哥的讥讽,没好气地说:‘一人做事一人当,你不要管闲事!’”黄枚庄“教训”说,“我是你大哥,我就是要管。古人说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你却明明看见钉子还要去碰,才十三、四岁的人,就这样逞强,将来长大了,何得了啊。”由此可以看出,黄枚庄作为兄长,是很关心弟弟公略的安全的;当然,也不排除黄枚庄担心弟弟公略惹事而给家里带来麻烦。而黄公略的父亲担心儿子惹事,很强调要他学忍,学张良“无故加之而不怒。”并把他按排到永丰镇镇从高等小学堂读书,以便回村中私塾教书继承其衣钵。黄公略去永丰镇念书,大哥黄枚庄一路送到永丰。
从书中对黄公略与大哥黄枚庄的关系来看,兄弟感情还是很好,尽管大哥来得世俗些,而他们的父亲又是一个教书匠,一家的农活等家务,应该主要有大哥来操持,因此对于弟弟的管束也是理教当然。尤其在他们父亲过逝,及黄公略于1915年以后,投笔从戎,加入湘军参加革命,一家的生活担子就就全部压在了大哥黄枚庄身上。
黄公略在平江“起义”之前,参加湘军十年,因战功升为湘军第二师三十团少校团副。《黄公略》一书中说到黄公略有一女儿在家乡,根据该书叙事的前后顺序和部队的变动性,可以推断黄公略应该是在做湘军军官时结的婚,并生下女儿;黄公略的妻女应该是在老家和老母亲及大哥黄枚庄一家一起,三代同堂一起生活。那黄公略在平江“起义”之后,其大哥就成了黄公略在家中唯一的支柱和主心骨。
黄公略“大义灭亲”。一九二八年七月二十一日,黄公略率所部和彭德怀部在平江起义。起义后的黄公略部组建成红五军,同年二月,红五军大部分上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而黄公略等少部分战士则留下来组成一个支队,黄公略任支队长兼湘赣边界特委书记进行游击。一九二九年冬,黄公略“遵照毛委员的指示,以二、四团为主力,与永和纵队、延福纵队、富田纵队、十纵队合编成工农红军第六军,黄公略任军长。”(后红六军改为红三军)一九三零年底,国民党政府对江西苏区发动的第一次围剿失败以后,接着里紧锣密鼓地筹划对江西苏区的第二次围剿。考虑到苏区政府中的高级红军将领如彭德怀、黄公略等原先也曾经是国民党军官,蒋介石和时任湘鄂赣督察所中将专员黄汉湘、湖南省政府主席的何键想当然地想对黄公略军长进行诱降。诱降黄公略的计划可能是黄汉湘策划的,因为黄汉湘是黄公略的堂兄。为了诱降黄公略,湖南省国民党政府将黄公略的母亲和妻子“接到”长沙“保护”,何键还封了黄公略的哥哥黄枚庄为少将参议,并给了他一千五百元光洋,作为黄枚庄去江西苏区招抚黄公略的条件。
一九三一年夏,黄枚庄攥着“一封蒋介石致黄公略的亲笔信”和另外一个堂兄弟,穿着“农民打扮”(本来就是农民)以走亲戚的名义经过“长途跋涉”“忐忑不安”地来到了苏区。当时由于黄公略率军去基层做“扩红”(扩大红军)工作去了,接待黄枚庄堂兄弟的是彭德怀所率红军军部。毕竟是地道农民,黄枚庄堂兄弟经红军工作餐一招待,“酒后吐露真情,大言不惭地说”:“贵军欲占领两湖,鄙人愿效犬马之老。”“我有一堂兄,名叫黄汉湘,是湘鄂赣三省的中将督察专员,只要我同他说一声,夺取两湖毫无问题。”针对其黄枚庄的口出大言,形迹可疑,彭德怀“叫战士把他们拿下,严加审问。”“还是那个高个子年轻人露了底。他原原本本地坦白了”他们此行来的目的。
“针对这样一个利用亲戚关系,分裂红军,破坏革命的奸细究应如何处理?红五军当即电告总前委毛委员、朱总司令。毛委员说:‘这个问题由黄公略同志自己处理。’”
黄公略“接到总前委和毛委员的电报,知道自己的哥哥充当了蒋介石的走卒,竟敢窜入苏区进行分裂红军的罪恶活动。他心潮翻滾,激动异常,就象在疾风中燃起了一团愤怒的烈火,一件件往事从他的脑际闪过:童年时代,我扶弱济贫,你有反感;我投笔从戎,决心救国救民,你极力阻拦;现在,我紧跟毛委员,转战湘鄂赣,你又不敌效劳……,你我虽是同胞兄弟,但走的却不是一条路啊!想到这里,他的心简直要炸了。平时很少发怒的黄公略,猛然将拳头往桌上狠狠一击,桌子上的两只土瓷碗跳起一尺多高。他口里喷着怒火,厉声说:‘黄枚庄,我们不是兄弟,是誓不两立的仇敌!何键、蒋介石这些蠢才,要招抚我吗?那是痴心妄想,办不到,永远办不到!’”
“他迈着坚定、迅捷的步伐,走到自己的办公桌旁,毅然挥笔给毛委员拟了电报稿:‘在红军的沉重打击下,蒋介石为了挽救他的失败,采取了分裂红军的可耻阴谋。我黄公略坚信革命必定成功,对蒋介石不抱任何幻想,我义无反顾,与黄枚庄一刀两断,并请求将黄枚庄处以死刑,将黄枚庄的口供印发各军,借以教育部队提高革命警惕。’”
“根据黄公略的意见,黄枚庄被处以死刑,他的那颗脑袋被装在煤油桶里,用石灰密封后,由陪他来的青年农民带回长沙。何键、黄汉湘一见人头,大惊失色,慌忙打发了几百块钱,把黄枚庄的脑袋送到湘乡老家去埋了,还做了三天道场。”
“事后,红三军全体指战员和当地数千名群众,在青塘召开了军民动员大会,毛委员出席了大会并讲了话。会议执行主席向大家宣布:‘同志们,现在,敌人的气焰十分嚣张,AB团特务活动也很猖狂,我们大家要提高革命警惕。前几天,蒋介石派黄军长的哥哥来诱降他。可是,黄军长毫不动摇,大义灭亲,把他的反革命的哥哥杀了。这充分表现了我们共产党人的革命坚定性。我们的事业有这样的同志为之奋斗,还能不成功吗?’”
黄公略临终遗言及影响。第三次反围剿方石岭战斗结束后,黄公略率领红三军向瑞金转移,在到达东固六渡坳国民党飞机的扫射,黄公略身中三弹,负重伤。临死前,“他朝陈奇涵参谋长微笑着说:‘参谋长,替我写封家信。家中有老母、妻子,还有一个没有见过面的小女儿。’”
“为纪念红三军军长黄公略烈士,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七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划”出吉安、吉水、泰和三县赣江以东的苏区合并成立公略县。”(《吉安县志》第525页,吉安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1994年11月新华出版社出版)1983年,在黄公略的故乡,湖南省人民政府将黄公略故居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还有媒体将黄公略“大义灭亲”作为轶事典故宣扬。
三、简评
文天祥和黄公略这两对兄弟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同是作为人来讲,人所应该追求的正面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相同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要求是相同的。于文天祥兄弟,文天祥成仁取义,少年立志成为圣贤的愿望也如愿以尝,文山精神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颂。而于文璧降元,历来为人褒贬不一,但平心而论,其降元也有可悯处:此时宋室已亡,所谓“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文璧降元无疑对惠州军民是一种保全。再,文璧降元后,无论为官时安抚百姓,还是在家时尽孝悌之道及整顿宗族,都是有较大作为。故文璧虽不能象文天祥那样舍生取义,但历史上也有不少学人和史家给予肯定和理解;而文天祥于文璧的降元,心中虽有矛盾和痛苦,但实际上也是予以默许和理解。
于黄公略兄弟,黄公略无疑为共产党革命的功臣,为红军的创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黄公略的哥哥,实乃一平常百姓,虽被国民党利用来苏区劝降作说客,但他对革命斗争和阶级斗争思想全然无知,黄公略及红军将其杀掉实属滥杀无辜(不是属于在战场上的误杀。)。黄枚庄因为来苏区劝降而遭杀身之祸,这应该是黄枚庄自己、黄汉湘和国民党万万想不到的,毕竟以黄枚庄的身份来说实在不合情理。黄枚庄是黄公略的哥哥,杀掉黄枚庄的命令由黄公略口出,黄公略弑兄之罪是无处可逃,根本谈不上什么“大义灭亲”。黄公略临死前对陈奇涵参谋长说惦记家中有老母、妻子和女儿,可是却忘了还有守寡亲嫂子或无依亲侄子侄女!真不知道黄公略将如何去见九泉之下的父亲!
参考资料:
1、《文天祥全集》,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北京市新华书店发行,1985年3月。
2、《文天祥研究资料集》,刘文源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1月。
3、《文天祥评传》,修晓波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4、《试论文璧降元问题》,俞兆鹏著,《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2期。
4、《黄公略》,中共湘乡县委宣传部编,谢秉忠、金振林执笔,1987年12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罗辉
时间:乙未年九月五日
西历2015年10月17日
责任编辑:姚远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