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必萱作者简介:范必萱,女,贵州贵阳人。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曾任科研单位技术员、杂志社编辑、行政机关公务员。退休前就职于安徽省审计厅(正处级),高级审计师,注册会计师。一九九八年提前退休,担任蒋庆先生的学术助理。出版有《月窟居笔记》。 |
《月窟居笔记》之三十八:我所知道的樊润东
作者:范必萱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原载于《月窟居笔记》(范必萱 著)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七月初五日丙寅
耶稣2015年8月18日
一
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润东的情形。2012年6月中旬的一天,我从合肥到阳明精舍,一路辗转,十分疲劳。那天下午,出租车开到平地村村口,被路边的建筑材料拦住了去路,滞留了半个多小时也无法通行。我打电话与阳明精舍的陈师傅联系,刚巧他的摩托从县城回来,但车上已载满物品,只能带走我的行李,无法带人。他叮嘱我在原地等候,很快返回接我。但看天色已晚,我很着急,便背着双肩包独自走上了去阳明精舍的山路。由于刚下过雨,山道泥泞,加上几天的旅途劳顿,我举步维艰。走在陡峭的山崖边,突然听见远处有人说话。随声音寻去,山上走下来两个人,一位是蒋先生,还有一位身材魁梧的小伙子,没见过面。我喜出望外,便大声向他们招呼起来。随着蒋先生回应的声音,只见小伙子迅速小跑过来,二话没说,便将我的背包接了过去。后来蒋先生介绍说,他叫樊润东。
润东是贵阳人,但从小在国外长大。当时是加拿大双学位的留学生,正在攻读哲学和政治学专业。这几年,每当学校放假,他便从国外回来,在家中住上几天后,就来到阳明精舍来向蒋先生问学问道。他在精舍静心学习儒家经典,向蒋先生学习古文,一住就是几个月。润东只有二十岁出头,应当是阳明精舍后学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润东虽然年龄不大,但却很懂礼节,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对精舍的规章,他从不怠慢。不论是每天清晨的集体晨诵,还是在复夏堂举行的朔望告拜礼,润东总是第一个到达。他恭敬地守候在门前,等待蒋先生和其他同道到达后,自己才最后一个跟进门去。他平时身着一件深蓝色夹克衫,行朔望告拜礼时,便换上汉服,神情端庄凝重,行为稳健。
润东的一些生活细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精舍由于节省开支,饭堂里的餐巾纸是用卷筒纸代替。每次用餐快结束时,润东总会提前起身去撕下几段卷筒纸,叠成一个小方块,然后双手恭敬地递给在座的长辈;精舍偶尔收到城里朋友送来的水果,按常住精舍的人数平均分配给每人一份。有几次,我发现分到润东手中的那一份又被他悄悄地放了回来。我问他为何不带回宿舍自己吃?他说陈师的孩子快放假回来了,留给弟弟妹妹们吃。这使我感到非常意外,一个九零后的年轻人,竟能如此懂得节俭,懂得辞让,实在难能可贵。在润东身上,一点儿也看不到富家子弟的痕迹。
相处时间长了,润东和我渐渐熟悉起来。他有时利用中午时间到月窟居与我聊天。我们有时讨论学术问题,有时拉家常。他向我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讲在国外留学时经历的许多事情,他说自己在国外经常与母亲通话,交谈起来就像朋友一样。看得出,润东和母亲的感情笃深。母亲豁达坚毅的品格对润东的成长影响极大。
我在精舍期间曾见过润东的母亲一面,她给我留下了良好印象。她是贵州一著名企业的老总,是当地有名的成功人士,可是她为人低调,知书达礼。多年来,她在致力于企业发展的同时,重视打造企业文化,以儒家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基础,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并时常给予民间公益组织经济上的支持。我对润东说,你取得今天的成绩,除了自己的努力外,可能还得益于有这样一位好母亲吧?润东连连点头称是。
二
这一年,在阳明精舍读书的后学还有两位,一位李海超,一位是黄磊。润东和他们都相处很好,相互尊重。遇上晴天,晚饭后蒋先生带领大家到附近的草地上散步,这也是师生间能够轻松交流的最佳时段。大家交谈的话题很多,内容广泛。这时的润东总是跟随在蒋先生身后,认真倾听蒋先生与师兄们的交谈,很少插话。然而在每周的“盘山问学”时,润东却会抓住各种机会向蒋先生提问请益。他的问题不仅能引起蒋先生的重视,也使同道们饶有兴趣。
在一次“盘山问学”中,润东对蒋先生说:“我在加拿大学伦理学时,对康德和功利主义的伦理学都不太满意,而我看了您书中对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探讨后,更觉得理性只是功利的。我看康德和功利主义都只强调普遍法则,他们说,如果每个人都守诚信,就不可能出现不守诚信的事情,原因是我们都不喜欢不守诚信。可是,他们并没有说明为什么我们喜欢守诚信而不喜欢不守诚信。所以,我认为,理性不是道德的根源,良知才是道德的根源。因为良知使人们看到事物之后马上就会发念,而这个‘念’是超越理性的。理性也只是对此念的阐述。我看《大学问》,觉得理性才是恶的根源。因为人们总不会说自己是错的,总相信自己是对的,而任何正确的事物总是相对于我们的认识才会有正确与错误。这样理性就把你、我分别开来。事物总要进入到我的系统才会正确,而相对于我排出去的东西就可能是‘不正确’。这样一来,就不像康德说的通过理性可以进入道德,反而理性会能使人变恶。所以,我觉得理性是无价值性的,蒋老师,您看我这么思考对吗?”
蒋先生听后,称赞润东思考的路子已经有了“以中解西”的倾向。并说外国的学生即便听了康德的课,如果没有中国文化做参考,是不可能对理性有如此深刻的思考的。
又有一次,也是在“盘山问学”时,润东向蒋先生提问:“蒋老师,我想问一下历史的形态。按照西方理性主义的历史逻辑,认为历史有一个终极的目标,或者是基督教的天父已经把人类社会设计好了,那人类的行为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历史是既定的,或者是独立于人类社会的,那么人的任何行为对于历史都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我们就可以什么都不用做,历史自己也会向前走。相反,按照存在主义的观点,人类什么都可以做,如果这样,历史也没有意义,因为当你觉得什么都有意义,那就什么都没有意义了。我想如果历史是有意义的,它就不应该有开始和结束。可是人们总是会问历史开始之前是什么样的?历史结束之后是什么样的?历史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蒋先生对他的这个提问很感兴趣,便从西方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所代表的不同的历史观等方面回答他的提问,指出儒家和西方的理性主义、西方的宗教是有区别的。西方的理性主义和宗教都要预设一个历史的开始和终结,这是他们根深蒂固的思想。而儒家认为历史没有终结,从不认为历史哪一天会结束,也不去追问历史从哪一天开始。《易经》的最后一卦是“未济”,“未济”就是历史没有终点,它不断地发生,生生不息。历史可以有好坏、善恶、理想与不理想之分,但是历史没有终始之分。自然的个体生命有开始和结束,但是人类的生命是没有结束的,除非人类自己毁灭自己,比如通过核武器竞赛、高科技发展等等。但就人类自己的理想而言,历史是没有结束的。
润东的这些提问和蒋先生的回答,使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听后都感到获益不小。
三
润东在精舍读书四年,学习很用功。在蒋先生的指导下,他的古文进步很快。他有一篇古文,是按儒家的理路写的,题为《尊韩论》。现收录如下:
尊韩论
——读《原道》难老氏“绝圣弃智说”
大哉韩愈,昔斥佛老,尊儒术,以明先王之道,以正先王之法!先王之道法者,圣智也;先王之心性者,仁义也。韩愈云:“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而圣人之道,圣、智、仁、义也。此四者乃生人之道,岂能绝弃之! 余不才,学养未精,今为文一篇,试明绝圣弃智之说非能治世也!
老氏所谓绝圣弃智,其意乃舍末而求本也。河上公曰:“圣智之本欲利民,仁义之本欲治民。但学者未见圣智仁义之本,于是驰骋于末流,而民始不胜其害矣。”然则,天下如老氏所言,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反朴素而处无为,果能治耶?不可也。士君子习圣智,修仁义,以求体先王之心,以求法先王之行,而不得老氏所谓本真,亦不为害也。由此观之,天下士人君子,绝圣智而不学,弃仁义而不修,一心只欲清静无为,即得其所谓本真,其害比于圣智仁义,则大过之也。如此,必使民颓堕散漫,不守其业,不务其实。民必将饥不得食,寒不得衣。若君子尊王法,修品行,教民仁义,即使未得本真,然其所谓害民,亦无非使仁义存民之口,不入其心。若君子绝圣智,弃仁义,教民清静无为,乃得本真而害民。然其害民也,必使民颓堕散漫,不为农工商贾之事,使民无食,无衣,无器,无物。自古民贫奸邪生,无食祸乱起。若以老氏绝圣弃智之说治天下,天下必乱,家国必亡。此余以为不可者一也。
经蛮夷肆虐,国人自毁,华夏神州,绝弃圣智仁义已百年矣,但不见老氏所谓太古清静无为之治,反而人心丧尽,世道衰微,天理不存,祸乱相寻。何故耶?是因当今之世,离太古远矣。太古之时物欲稀少,夷学未兴,士人颂法尧舜,庶人质朴务实。今之世则物欲泛滥,夷学猖獗,君子隐而不作,小人增而不减。若今世不寻先王之教而处清静无为,夷狄之学必将变吾华夏为夷狄,其害更甚学圣智而不精,修仁义而不成者也。老氏自云:“人之心,易塞而难虚,易动而难静”。今者舍先王之礼法,世人易动难静之心,必将归附夷狄西学。夫如是,则吾先祖君师之国亡矣!若依老氏之言,治今之世,必将绝中土之圣学,弃古今之懿德。其何以行之哉?斯大类痴人说梦,不切当世。此余以为不可者二也。
韩愈云:“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诚哉!是以先王之治,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然老氏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又何异于愈所谓圣人之为民而体民之心耶?夫圣人者,无常心而处无为,非无心不为也。圣人之无常心,无私心自心也。唯无私心自心者,方能深体民隐,而不妄为也。不妄为,则是顺民之自然,不以一己之妄思妄念祸害于民也。呜呼,此乃真无为也!故先王之教者,其为道易明,其立教易行。若以老氏玄奥难解之说治天下,士君子必将困其说,而驰骋于末流不知所以措手足也。故老氏所谓以简易繁者,余不得见之矣。此余以为不可者三也。
由此观之,治天下绝圣弃智之说难矣!
2012年夏于阳明精舍之乐道园
如今,润东正在德国准备攻读哲学硕士学位。我深信,不论他身在何方,都不会忘记自己是阳明精舍后学中的一员。
2015年4月写于合肥静心斋
责任编辑:葛灿
【上一篇】【林桂榛】揭开二千年之学术谜案——《荀子》“性恶”校正议
【下一篇】【〔美〕万百安】孔子论同性婚姻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