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亦】君臣大义与民族大义孰重——透过「元遗民」的现象来观察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5-07-22 23:08:10
标签:
曾亦

作者简介:曾亦,男,西元一九六九年生,湖南新化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职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经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复旦大学儒学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思想史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儒学研究会副会长。著有《本体与工夫—湖湘学派研究》《共和与君主—康有为晚期政治思想研究》《春秋公羊学史》《儒家伦理与中国社会》,主编《何谓普世?谁之价值?》等。

  

 

 

君臣大义与民族大义孰重

——透过「元遗民」的现象来观察

作者:曾亦

来源:作者授权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六月初七日己亥

           耶稣2015年7月22日

 

 

 

人们通常只知道「宋遗民」、「明遗民」,以为故国之思和民族大义所在。近年来,「清遗民」现象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已非民族大义所能范围者矣,并且,此现象又与时下对革命史观的批评交织在一起,故能得到部分人同情的理解。

 

然历史上又有所谓「元遗民」者,此现象之存在,不独非今日民族主义观念所能接受,且似非儒家观念所能理解也。其缘由大致二:其一,蒙古人以异族凭凌汉人,自当为民族革命所驱逐之对象。其二,蒙元文化上较少受儒家之影响,绝非满清之伦,更无清廷“满汉大同”之政治举措,焉能以中原正统王朝视之?故就此而言,明初颇有「元遗民」之存在,似属甚可怪者。

 

其实,明初元遗民数量甚多。据赵汸《汪同传》,至正十七年,邓愈掳获汪同,汪氏「抽刃欲自刺」而不得,遂伪降。二十年,汪氏趁出征饶州之机,舍弃在金陵为质的妻子,潜逃至杭州,谒见元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睦尔,又受已降元的张士诚之召,前往苏州。然「见张心不纯」,乃北投察罕贴木儿,共议收复江南大计。其后,更亲往大都朝觐,元顺帝「御笔褒宠曰『江南忠义之士』」。

 

明军收复中原后,追随顺帝出塞的汉人亦不在少数。对此,明太祖尝有文曰:「未几胡君遁去,中原土地复我汉人,朕遂为生主。当是时,汉人弃丘陇,从胡人为中国仇者,至今身膏草野,骨委沙漠。」据《明实录》,有河南蔡子英,元末进士,曾入扩廓帖木儿幕。扩廓遁入大漠后,蔡氏乃隐入陕西山中,至洪武九年被捕,械送京师。太祖颇为礼遇,欲授以官职,然蔡氏坚拒不肯,声称「臣之仕君,犹女之适人,一与之醮,终身不改」,乃上书求速死。蔡氏居金陵期间,因「思旧主」而「忽一夜大哭不止」,太祖终为所感,「知其志不可夺,敕有司送其出塞」。

 

又颇有遗民拒绝明廷之征辟,乃至以自杀明志者。至正十七年,邓愈克徽州,欲征聘当地学者郑玉出山,郑氏坚拒不果,遂绝食七日后悬梁自尽。明军克温州,陈达尝为翰林侍讲学士,时退居在乡,自杀未果,后患风痹三年,「闻有荐之于朝者,遂却药不御而卒」。

 

诸如此类现象,其缘由殆如钱穆先生所论,谓元季士人大多惟知「君臣大义」,而不论「华夷之别」。据《全明文》记载,江西有夏伯启叔侄,不欲仕于新朝,乃「各截去左手大指」,遂为人讦发,被逮系京师。太祖尝与夏氏曰:「朕知伯启心怀忿怒,将以为朕取天下非其道也。……尔伯启言红寇乱时,意在他忿。」据此,在夏氏看来,明祖得国不正,不过因「红寇」而为乱耳。当时,不独元廷称明军为「红贼」,至于士人,亦颇有以「红贼」、「红寇」斥之者。此种称呼,可见士人持守君臣大义的立场,诚若是,饱读儒书的士人焉能效力于逆贼耶?惩于是论,其后,明廷遂高标「夷夏之辨」,实欲因以证明其政治合法性耳。

 

责任编辑:葛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