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微博每日精选】阳明致良知,破坏儒家礼制乎?(2015-5-22-23)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5-05-24 10:55:48
标签:
微言

作者简介:“微言”是 特设的一个栏目,主要搜集整理发布儒家学者和儒门同仁发在微博、微信上的信息。




阳明致良知,破坏儒家礼制乎?(2015-5-22-23)

 整理者:冷长安

来源: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四月初六日己亥

           耶稣2015年5月23日

 

 

 

#儒家每日快评#

 

曾亦(@w阿土w):

朱熹、王阳明关于《大学》“至善”概念的不同阐释——以明代“大礼议”为视角】本文从经学角度来重新审视朱子阳明关于“至善”问题的讨论。由此发现,阳明针对朱学流弊而提出的“致良知”之学,若落实到现实政治层面,却破坏了儒家基本礼制,造成消极影响。

 

任文利(@儒者温厉):

【评《朱熹、王阳明关于《大学》“至善”概念的不同阐释——以明代“大礼议”为视角》】“大礼议”这一政治事件,与理学或心学是否有直接关联,我还是持审慎的态度。就事件本身言,士大夫几众口一词反对嘉靖尊崇本生,究竟意味着什么?兄于经学、礼学视角立论,有允当处。某亦曾从历史视角出发,与有宋“濮议”相对照,探究其事,可相发明。哪天贴出小文。

 

@刘青衢:

【评《朱熹、王阳明关于《大学》“至善”概念的不同阐释——以明代“大礼议”为视角》】该大作于良知学似未透彻,以为致良知便可不讲物理,乃曲解阳明矣,若事父之节,焉不考究?唯其节目之详亦要尽此心之天理。又何论心不论迹而可据以止知不行?阳明言知行合一,正要去心迹不合之病。世宗之事如何便可遽断为良知?阳明在军中时未赴祖母之丧,岂非阳明竟无良知乎?斥王学者多矣,此篇不取。

 

@刘青衢:

评《朱熹、王阳明关于《大学》“至善”概念的不同阐释——以明代“大礼议”为视角》】阳明致良知,乃教人致吾心之天理于事事物物,俾事事物物皆得其理,是合心与理与物为一,何尝一刻不接物?所以导纷纷者,或在晚年四句教,钱绪山主四有说,王龙溪主四无说,先生定曰:接上根人以四无,接下根人以四有,两下相合,人得其由,可无漏也。末流好高蹈虚,已失阳明本心,岂可据以诬良知哉?

 

@刘青衢:

评《朱熹、王阳明关于《大学》“至善”概念的不同阐释——以明代“大礼议”为视角》】作者以阳明心上言至善则否定读书,不究事理,因之推论良知堕坏现实政治,诚昧阳明深也。阳明悟道前既已博通六艺佛老骑射词章,悟道后尤上马治军下马治民为文不辍,何尝否定读书?阳明乃见世儒专于外物求理,夸多炫奇,反惑本心,以致支离决裂,遂倡简明精约之说,但得良知真切,天下事皆可循本而为也。

 

曾亦(@w阿土w):

答客】你可能误读我的文字了。必须把握朱子与阳明的根本区别!阳明以为只是致良知便可尽了物理,而朱子却认为别有一段读书讲求之功。另外,你只要看嘉靖及赞礼诸臣的那些道理,可谓感天动地,与阳明良知说并与二致。

 

曾亦(@w阿土w):

答客】我觉得我的结论是完全站得住的,前有明人沈德符、黄宗羲,中有章太炎,近有欧阳琛、唐长孺、张宪文等,皆持此说,我不过是从经学的角度来重新讨论这个问题,故证成阳明与大礼议的关系,尚非我的创见,我是要证成阳明心学在现实政治层面的偏颇

 

@周绍纲history-4731:

评《朱熹、王阳明关于《大学》“至善”概念的不同阐释——以明代“大礼议”为视角》】于嘉靖而言,这是君权与阁权之争;于张骢、桂萼等人而言,这是政治新进与前朝老臣之争;于阳明弟子而言,或涉义理之争。王学有其流弊,但大议礼一事不足为据。

 

任文利(@儒者温厉):

评《朱熹、王阳明关于《大学》“至善”概念的不同阐释——以明代“大礼议”为视角》】此篇无所发明,就所见史实对王阳明与大礼议尽可能作一个全景呈现。所论则在于,与其从阳明赞成嘉靖尊崇本生窥阳明“致良知”宗旨,不如自其倡言“允恭克让”、“恭敬撙节退让”“断断休休”以明礼、议礼,见阳明“致良知”所主。

 

#读经师资#

 

@何光顺:

大学生读经】现在首先就需要强化大学生的读经运动,特别是中文系学生的中国传统人文经典的素养,以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现在很多语文老师在古典文言这块都不够专业,读的经典太少,而能很生动地讲出来则更难了。

 

@何光顺:

经典阅读的土壤】中文学生不宜招太多,应集中招热爱经典的学生,而对于其他专业,则让人文经典阅读课成为所有大学生可以修2年左右的学分课程,如占6-8学分,涵盖中国古代、中国现当代、西方古代近代、现代后现代,强化普遍的人文素养,这样既有全社会的经典阅读的土壤,又有非常专业的师资。

 

#断案#


余东海(@余东海化身):

【断案】《春秋决狱》中有个案例:“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说的是儿子杀人,养父包庇藏匿。依当时法律,若是生父,不必连坐。养父的法律地位是否同于生父呢?对这个养父应该如何处置呢?

 

余东海(@余东海化身):

 【断案2】《通典》说:“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当坐。意思是说,虽是养父,对儿子有养育之恩,已有父子名分。因此养父具有与生父相同的法律地位,不应连坐。

 

#其他精彩微博#


@L数往知来者:

莫再给儒学贴标签】儒学(儒家)本是完整的固定概念,外延大哉乾元,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无所不容,其内涵没有哪个词语概括得了。概念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内涵越多外延越少,若冠以仁学、心性儒学、政治儒学、新儒学…每贴上一个标签增加一个内涵,都会失掉标签之外的外延,影响对儒学的完整认识。

 

@李竞恒-花雕酒:

【诗经】对于诗,我的态度是,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是经,要从经的角度去读,理解其德性含义,而不是五四以后扯淡,说什么《诗经》的审美或庶人的“自由恋爱”什么的。至于陶诗、唐诗之类,属于集部,游于艺即可,不必太当回事。现代诗更是连“游于艺”的资格都没有,纯属把人败坏了去疯魔,百害无一利。

 

@elegraphy:

谈国家的文明素质】台灣人心的素質和教養比大陸好個50歩,但是比我30年前離開台灣的時候要差遠了!說到文明素質,那您肯定沒聽説過大部分德語系國家和北歐這些地方,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極少偷盜搶騙貪污,監獄都沒有用紛紛關門大吉!人家沒念過儒家,可是我看這些國家的人民卻真正生活在孔子的理想當中。

 

@吴钩:

两拨人】这两千多年来,过客无数,敢于砸烂孔子像、孔子牌、孔庙的,也就只有两拨人:一拨是太平天国匪徒;另一拨就是红卫兵匪徒。两拨人有两个共同点:1、在自我定位上,他们都认为自己不是中国人。2、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在建立人间天堂。

 

 

@瑞秋JY :

【感悟】最近有点明白,曹操看了陈琳的檄文会毛骨悚然,不只是陈琳写的如何好,更是曹操知言。他做事得失自己是有数的,可叫人这么大张旗鼓地指出,心里还是响起惊雷——不怕挨骂,只怕人家骂的对。后来陈琳免死都说他机智,伏笔还在曹操这个人。今天我们若也挨骂,谦虚领受固然好,能出一身冷汗才真是受用了。

 

 

#东海每日微言#


余东海(@余东海化身):


【儒眼】比历史虚无主义危害更大的是道德虚无主义。道德虚无主义不明道德之真谛和作用,认为道德无价值无意义,为人为政没必要讲道德。历史虚无主义也是道德虚无主义引起的。道德虚无主义必然通往利己主义、利益主义和物质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的终极后果必是道德虚无主义。

 

论权】权力如工具,无所谓善恶,用之为善则善,用之为恶则恶,君子用之则善,小人用之易恶,恶人用之必恶。极权主义制度则是大恶。恶制之下,为恶容易为善难,官员普遍恶化,权力普遍恶用。只有正人君子掌权,才有望颠覆极权主义,建立良制良法。

 

【击蒙】批判儒家“没有超越血缘的大爱”,暴露了批判者的极度无知。儒家重视血缘又超越血缘,爱有差等而无局限,亲亲仁民爱物,民胞物与,大爱无疆。王阳明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这种中国一人、天下一家的情怀,是圣贤君子和王道政治的一大特色。

 

【答客】或说:“爱有差等”和“天下一家”逻辑矛盾。答:这是蒙昧派的逻辑和眼光。爱有差等,先亲后疏,先近后远,先人后物。家庭之爱也有差等:“入则孝,出则悌。”先孝后悌。同时,仁无局限,仁者爱人,己饥己溺,民胞物与,因为宇宙万物和生命都源于乾元道体,有着先天性的缘分。

 

看世界】“百姓日用而不知”。百姓不知道君子之道,不明白良知奥秘,但在伦常日用中,良知也能起作用,体现为善意善言善行。但这种百姓之善,毕竟非圣贤君子之善,不足以成就盛德大业。西方就相当于这种“百姓”,能建设民主,不足以建设王道政治,更不足以实现天下大同。

 

【看中国】计生已经成为夺民之财、绝人之后的一大暴政,制造了大量家庭、社会悲剧。动辄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罚款,让无数家庭陷入贫困状态,某些地方计生指标都可以买卖。更为严重的是,这个政策导致无数人家断子绝孙。说起计生,大量家庭都有一本血泪账哪。

 

看中国】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已面临历史性转折点。打虎逐渐深入,意味着政治逆淘汰难以为继;儒家一阳来复,标志着真正的启蒙运动和文化复兴将拉开序幕。习王无疑是这个点上的关键人物。如果天祐中国,必然天祐习王,任何反对包括暗杀习王的恶行都将遭到可耻的失败。此中有天意,欲辨已忘言。

 

【奇迹】或感叹人生平淡无奇。殊不知,宇宙生命就是奇迹,良知则是最大的奇迹。在良知的照耀下,人生无论贫富贵贱,都无比精彩美好。

 

 



责任编辑:梁金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