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鑫恣作者简介:衷鑫恣,字叔晦,世居福建武夷山(旧崇安县),生于西元1985年即共和国卅七年,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现任职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副教授。出版有《敌道学史——从北宋到二十世纪》,主编有《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十年录》及副主编多部。 |
大儒朱子在衢州开化
作者:衷鑫恣(浙大城市学院人文学院)
来源:作者赐稿
原载于 《衢州晚报》2023年6月1日“名城故事”版,题“大儒朱子在开化”
一、儒家道学入衢州
众所周知,衢州是南孔圣地。那么儒家的新阶段宋代道学(又称理学),又是何时传入衢州的呢?
自北宋二程兄弟倡道学于河南洛阳,这一新学统很快传遍南方。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在南宋版图内,道学已臻于巅峰,出现“东南三贤”朱熹、吕祖谦、张栻。朱子集道学之大成,奠定元明清中国思想文化之基础。
道学南传虽骤,进入各地的时间不免有先后。其入浙省,以永嘉周行己、刘安节数人为最早,称“元丰九先生”,为二程亲传。入浙省之衢州,以江山徐存、柴禹声为最早,二人在宣和间同受业于二程闽籍门人杨时。据《宋元学案•龟山学案》,徐存学生达千余人。道学入衢州之开化,据有限的史料,当以江介为最早,他从学于徐存。又有江泳,世居开化,亦学于徐存,惟父亲时徙居常山,遂为常山人,清代《常山县志》有传。江泳字元适,曾与朱子往复论难,《朱子文集》收录《答江元适》数篇,同时代的鄞县人楼钥《攻媿集》有《江元适墓志铭》。
据清康熙《衢州府志》,朱子少时曾请教于江山徐存,与开化江介也有接触,可见衢州很早就在其学术交游圈内。此外,朱子19岁中进士,同榜有开化人陈闻远。按《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陈氏籍贯为开化县开元乡衣锦里,中第一甲第八名,位次在朱子之上。科举时代重同年关系,故二人应当相识。
后世的朱子学,浙江是重镇,但衢州不算突出。按《元史》《新元史》《宋元学案》《元儒考略》四书来统计,元代儒学人物全国698人,浙江独得303人,将近一半;浙江之内,婺州(今金华市)、绍兴、庆元(今宁波市)、台州四路最多,而衢州仅有常山的江浮、江起兄弟2人。尽管如此,朱子与衢州自有因缘,衢州道学史因“三衢之会”而与众不同。
二、开化与朱子的地缘
一代代开化人纪念朱文公。开化民间甚至流传这样的故事,说“鹅湖之会”后诸儒意犹未尽,朱子携妻子“胡氏”,转战开化马金镇的包山,继续与吕祖谦、张栻、陆九渊等辩论学问,为“三衢之会”。胡夫人不幸病逝,葬包山听雨轩后,朱子为之结庐守墓九个月,并讲学于崇化乡及周边一带,从学者众。这个传说不属实,朱子一生唯一的妻子是刘氏,且未葬于开化。然而它毕竟是个美丽的传说,而且朱子肯定过化过此地。“包山何幸伴傲竹,留得朱子三两载”的诗句,反映了开化人对圣贤的爱戴和向往。
欲知朱子与开化的生前缘分,有必要先了解开化县的地理位置。朱子祖籍为徽州的婺源县(今属江西),居住地为福建建州的崇安县(今武夷山市),而衢州介于其间,北接徽州,南接建州。衢州于朱子,第一,乃入都必经之地:他一生七入都城临安,越仙霞关或分水关出福建后,每次必过衢州府。第二,乃赴徽州省亲的备选路线,其道过开化县:据学者束景南先生研究,朱子先后两次回婺源祖地省亲展墓,来回4趟旅程中或有3趟取道衢州开化。
开化县北有古道,其中一条通往徽州婺源。1988年《开化县志》载:“自县城往北……自马金岔路往西30公里,经徐塘、何田至济岭关,入江西婺源县境。”朱子途经开化去婺源扫墓,以及返程,无疑曾行走于这条古道,而有名的“三衢之会”即发生在这样的机缘中。
三、三衢之会
朱子稽留开化并留下重要影响的,揆诸史实,有两次活动:一为三衢之会,一为提举浙东。三衢之会,时在南宋淳熙三年(1176),主角是朱子和吕祖谦,二人分别已是闽学和浙学的领袖。此前不久,他们完成了寒泉之集(在福建建阳)、鹅湖之会(在江西铅山),往来正殷。
鹅湖一别,二人约定再见面。淳熙三年的三月十二日,47岁的朱子从崇安启程,赴婺源展墓,弟子蔡元定随行。朱吕共同的朋友汪应辰,在衢州去世,朱子决定顺道祭奠,并择址与吕祖谦论学数日。师徒二人自建州翻越仙霞岭,进入衢州界,而吕祖谦从婺州来,衢州之地于双方皆便。会晤时间是在衢州城(一说在常山县)吊丧之后,地点选在衢州西北隅的开化。开化县北今马金镇境内的包山,当时有汪观国、汪端斋兄弟的逍遥堂和听雨轩。汪观国儿子汪浤是吕祖谦弟子,马金又是朱子从开化去婺源之所经,故汪氏宅是理想的会面之所。
朱吕乃当世名儒,士夫所望,故行动敏感。朱子事前跟吕祖谦通信,强调必须是隐蔽的地点。龙游——衢州城——常山一线当时是浙赣官道所经;衢南江山一路是浙闽管道所经;衢州往开化,是府城通往县城之官道。排除下来,在朱吕的路线上,唯有开化以北一段最隐蔽,适合会晤——开化、婺源虽为邻县,但分属不同路(省份)不同州的交通末端,两县之间无官道。
三衢开化之会几乎是秘密进行,没有留下在场字据(日记、门人笔录等)。会讲延续约七八日之久。四月十二日,也就是建州启程整整一个月后,朱子到达婺源。他回忆三衢之会:“幸数日欸,诲论开警为多。”依《朱子语类》所载,他们辩论激烈,主要涉及五经。朱子表现出很强的疑经思想,吕祖谦表现出很强的经史并重思想,二人分歧明显。朱吕都是真君子,他们和而不同,互相尊重。
三衢之会朱子门人仅有蔡元定,而吕祖谦一方,除了汪浤,不知有谁。东道主则自然是汪端斋兄弟。据历代《浙江通志》,期间朱子赋有《汪端斋听雨轩诗》一首。吕祖谦步其韵,也作《听雨轩诗》一首。后来追作听雨轩诗的,还有张栻、吕祖俭、陆九龄、江溥、谢谔等人。
汪浤后来将宅第改为书院,祀朱吕二先生。其子汪继荣请于朝,赐额“包山书院”。宋末开化本地进士张道洽,有诗《包山书院》,载《全宋诗》。元代时,钱塘人沈黻黼、慈溪人桂彦良担任过包山书院山长。
四、救荒浙东
三衢之会五年后的淳熙八年(1181),浙东饥荒,53岁的朱子就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主持荒政。他两次出巡浙东各州县,到达衢州的时间是淳熙九年正月。
朱子此前展示过卓越的救荒济民的能力和情怀,为朝野所知。这次到浙东,主要是指导、监督州县的救荒工作。衢州去年经历了一场大水,人民陷入饥馁。衢州之内,又以常山、开化为甚。朱子亲眼看到,两县之境,“水痕尚存,高岸民居皆至半壁,山谷之人采取蕨根,以充饥肠,羸瘦萎黄,非复人貎,岁前雨寒,死亡已多。”虽如此,他却发现衢州知州李峄不修荒政。
李峄不恤民瘼,向上隐瞒灾情,甚至谎称未发生水灾。监户部赡军酒库张大声、龙游县丞孙孜先后被他派到开化县检视、核实灾伤,二人观望知州意旨,不曾到田头检视,结果“七八分以上灾伤作一厘一毫八丝六忽检放”(即实际受灾面为70~80%,却按1.186%执行)。朱子指控他们没有如实评估灾情和采取相应的减税放粮措施。朱提举的实地调查和铁面无私震慑了不法之徒,知州李峄立即上奏,诡言与朱熹有隙,陈乞回避,跑了。然而继任知州沈崈一,也未能一新局面,竟然多次把用于赈灾的常平仓、义仓米大量挪用于支付官兵的薪俸,并且没有向上级申报。朱提举只好再次向朝廷奏劾。
朱子提举浙东时间不长,但临危受命,秉公尽职,为浙东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当时深陷水火的衢州带来了希望。时人记载,“浙东民户歌先生之德”。
五、学人兼宗朱吕
如前所述,吕氏门人汪浤将家宅改为包山书院,主祀朱吕二先生。也就是说,他在学问道德上兼宗朱吕。而宋元明清的书院,主祀一位宗师才是常态。
兼宗朱吕在开化不是个例。检索《宋元学案》,比朱吕晚生的唯一的开化籍学人是邹补之,他名列《丽泽诸儒学案》,“受业与朱吕之门”。毫无疑问,也是兼宗朱吕。
书院方面,还有崇文书院。旧《开化县志》载,宋景定三年(1262),开化进士余坦在西岩(在今大溪边乡)创建崇文书院,延请道学名师,座塾讲道,祀朱吕二先生,另祀文昌。
又有崇化书院,于清嘉庆庚辰年(1820)由包山书院移建而成。同治三年复建于包山之阳。仍旧主祀朱、吕二夫子,并有汪端斋从祀,楼上祀文昌。据清人潘树棠《重建崇化书院记》,崇化书院要求学子“本吕氏之学,奉朱子之教”。
如许案例,应能表明朱吕在开化留下的特殊烙印,反过来佐证三衢之会地点在开化。兼宗朱吕成为一个地域现象,此为衢州他县所无。可以说,因为三衢之会,道学在开化真正落地生根,朱吕二贤成了后世开化读书人向往的双子楷模。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蒋庆著《〈周官〉今文说——儒家改制之“新王制”刍论》出版暨序
【下一篇】【吴天明】乐教论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