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怀岗作者简介:刘怀岗,男,民间儒生。 |
我的学经之路
作者:刘怀岗
来源:作者赐稿 发表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三月初六日己丑
耶稣2022年4月6日
算下来,我学经前后有十五年时间了。不过至今我也不清楚我为什么是对经学感兴趣,事实上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我衹是在十八年前从地摊上买的一套四书五经上读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这一句,深感中国文化如此高深,为何却无人传承,由此纔从一个营销人员走上了儒学的道路。
我学经,往往不能浏览式阅读,一定要一句句甚至一字字过,所以有时候一天衹能读一两句。在前些年网络不发达的时候,一本康熙字典就是必备工具书。而这种方式,也使得我形成了边读边记录所得的习惯,所以我的笔记往往是类似注经的形式。
最先我是以这种方式读论语,然后及四书。后来进入五经,诗、书、易都下过这样的工夫,春秋是后来才敢读。至于礼,则基本上没下过工夫(注:本文写于两年前。目前我正在学仪礼经)。
四五年前,由于考虑到蒋老师所编的经典诵本不能出版,遂思考以白话文的方式将十二册经典诵本疏解一遍,以便可以重新出版。不料当面对第一本第一篇的孝经,便令我越思考越不敢下笔。虽然我以前没研读过孝经,但是孔子有言:“志在春秋,行在孝经。”由此我知道孝经是至高至重的经典,所以当时我便不敢下笔,此事便搁置下来。此后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便一直在思考孝经的大义所在,渐有所得。春秋是拨乱反正的大法书,孝经则是经纬天下的大法书。按今天的话来讲,孝经便相当于最高宪法。而孝经的法理,完全来自于春秋义理。可以说没有孝经,春秋之道便不完备。可惜自古以来儒者对孝经不甚重视,以至于今天人们都仅仅是把孝经当作儿童蒙书来看。孝经是如此重要,我计划把孝经放在最后来注。
三年前,我依据前面读经的记录,整理成大学学记、中庸学记。在整理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将春秋的思路运用在对大学、中庸的解释上。大学学记、中庸学记是以注的方式写成,不过当时并没有意识到是在注经,因为也不敢当注经。到了诗经的时候,我从邶风开始动笔,完成邶风草稿后再回头从周南开始,才有了注经的想法。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诗经注,我今后的方向也明确了,便是注经,我有这个信心。复兴儒教,复兴经学是重要且基础的环节,所以注经的意义应该会很大。
注诗经,对于我来说,是经学学习的一次质的变化。因为我从注诗经的过程中,发现了以前不曾思考过的问题,明白了曾经思考过但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理清了经学上的许多条理。如果不下工夫注诗经,我是不可能对文王之道有亲临其境的体会,也不可能明白周公的制礼作乐是怎么回事,更不可能对天道、庙制的重要性及结构性有所了解。
「关雎」,文王得太姒也。「鹿鸣」,文王敬贤也(文王得众贤也)。「文王」,复古更化,昭明天命也。「清庙」,祀文王之歌也。学「关雎」,可以知文王所以圣。学「鹿鸣」,可以知文王所以王。学「文王」、「清庙」,可以知周公所以制礼作乐,天下以平。同时,「关雎」又是夫妇之道,「鹿鸣」又是君臣之道,「文王」又是更化之道,「清庙」又是宗天下之道。没有「关雎」之关关,则不可能有「鹿鸣」之呦呦。而没有周公,周室也不可能实现由家天下向公天下的转变,也不可能建立损益二代的儒教体系——前者是更化,后者是教化。周公以文王配天,实现了复古更化;以建立文王之庙以及四国助祭制度,实现了宗天下的儒教教化。至于后世礼乐如何崩坏,诗经也是条理清晰。由此可见,诗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孟子将诗与春秋并列为异世治世之经,良有以也。
继诗经之后,我原计划注易经。由于我在深圳想办一个读经小组,同道说先读春秋,因此我现在在注春秋。对于春秋,我是坚持不读他传,以免影响对公羊义理的理解。与以前不同的是,说文等字书对春秋经基本没什么帮助。对春秋的理解,各条义理需要紧扣王道这一大义来展开。并且对春秋经的理解,基本上衹能以何注与春秋繁露来作参考,对比下来,在义理上春秋繁露要优于何注。对于二百四十二年历年的事件一一梳理下来,春秋的义理会非常清晰。一一梳理,就是经学的格物功夫。
春秋经的读书会没能坚持下来,这段时间我在另一个小组讲大学(注:在读经小组上已讲完大学、中庸,至今一直在讲春秋)。无论是大学,还是诗经,春秋义理都是我的解经依据。最近由于我在注经功夫上的深入,对于经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现将我读经、注经的主要思路总结如下:
一、蒋先生的王道说、三才说,是读经、解经的最根本依据;而历史文化说则是指明了经学的行进所在。王道三才说、历史文化说,构成了我的经学的基本家法框架。
二、孔子身后的先秦诸儒,所传之道不离春秋之道,所以我用春秋义理作为注经的主线是自然而然并且应然的理路。孔子思想,尽在六经,而六经皆孔子周游不遇后,晚年回到鲁国之作。所以在六经中,并不存在孔子早年思想与晚年思想的区别,六经均是夫子在同一时期删述而成,区别在于春秋孝经是受命后作,而诗、书、礼、乐、易是在受命前作。所以,夫子在整理诗书礼乐的过程中,实际上已贯穿了其春秋经的思想,特未受命不敢作春秋而已;既受命而作春秋,则六经思想是一贯的。由此可知,孔子身后的先秦诸儒之书,其思想皆不离春秋之道,比如大学、中庸,就是对春秋义理的落实之道。
三、孔子说:“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着明也。”夫子不空言,所以解经也不能空言,需要依托于具体历史架构来解。蒋先生的“历史文化说”就是对这一思想的延续。所以,先儒书写,都会有一个在当时来说不言自明的历史架构背景,这就是宗族架构,由此纔有尊尊、贤贤、亲亲之义。所谓的王道依于此,大学的修齐治平也是依于此。脱离了这种具体的历史架构来理解经,就容易流于空虚,也就做不到经世致用。由此,也就可以理解蒋先生的思想为什么一定要有太学监国、虚君、三院制等具体架构的安排,因为这是孔子精神、春秋精神。
古代的儒教,是依托于庙制的;而儒学则是从庙制礼义展开的。由庙制而有大宗、小宗系统,而有君臣上下架构。由此也就可以理解礼记中所记载的,为什么夫子与弟子不厌其烦地探讨礼制了,因为庙制、祭祀制度,才是政教现实架构的根本,也才是儒教的基础建筑,也才是儒教的根本道场。不了解这些,恐怕也就很难真正理解经学。至于结合到当今,宗族架构荡然无存,儒教当何为,恐怕答案还在六经。
我原来并没有打算用心学习礼经,明白了这一点,礼经是必须学的。
今天因米湾兄与广毅兄提出大学相关问题的讨论,而思及此,遂草成文字。
刘怀岗 于深圳
庚子岁(西暦2020年)十月廿九日
责任编辑:近复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