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榛 等】荀子非异端,乃儒家正统;孟子是儒家高端,是儒学云端(对话录)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1-03-28 09:50:37
标签:孟子、异端、荀子
林桂榛

作者简介:林桂榛,贛南興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史與漢前諸子,致思禮樂(楽)刑(井刂)政與東亞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民邦政治」。

荀子非异端,乃儒家正统;孟子是儒家高端,是儒学云端(对话录)

作者:林桂榛 等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林桂榛】冯国超:人性论、君子小人与治国之道——论《韩非子》的内在逻辑https://mp.weixin.qq.com/s/i3cwNg6aqLy0hiTmTyjJYg

 

摘:迄今为止,在对《韩非子》的研究中,存在着许多争议,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韩非是否性恶论者?韩非的道德观是否属于非道德主义?《韩非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是势治、法治还是术治?秦朝的灭亡是否意味着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治国思想的彻底失败?等等……本人不揣冒昧地认为:以人性论为基础,以对君子小人的特点和现状的把握为中介,以对治国之道的具体论述为主体内容,就是《韩非子》的内在逻辑。

 

【林桂榛】荀韩皆非性恶论,是材性机能论,即欲求辩识论。荀韩性恶论,汉代以来最大性论谎言;性善恶混杂论,大汉西汉起最流行人性观;伦理性善论,战国孟子效法杨墨抬杠杨墨的仁义贯天充性论;性资朴不善论,荀子于孟子拨“乱”反正论……阴阳理气善恶二分搭配论,秦后汉儒以来中国思维通论,莫此为盛!

 

【林桂榛】补:荀韩李斯不重视道德,还是不要道德不讲任何道德,看《史记》等,看他们所作所为、所写所说。摘一例:[图略,详见文末链接]

 

(2021.03.24)

 

【林桂榛】日本杉本达夫《荀子》中译本前四页。[图略,详见文末链接]

 

【姚海涛】看到标荀子为“异端”的,头就大了。

 

【林桂榛】荀子非异端,乃儒家正统(说伦德是人为作积而非本有就肯定异端败类,非也);孟子亦非儒家异端,乃儒家高端(说伦德是本有性根就绝对高明一等,未必),且是精神云端,一般人看不懂孟子高深入云端的——低端视角看孟子高入云端,譬如看其“性善”说,自然看法或结论别扭;看其“五行”说,自然看不懂,莫名其妙的。

 

【林桂榛】补:如果普通人都能看懂孟子高端思想,那孟子当时就不用跟时人、时儒猛辩了,大家早就苟合、苟同于他了,还用倒处强辩、努力说服周围吗?读者、看客同不同意孟子核心观点是一回事,有没有看懂、听懂孟子为什么这么说又是另一回事;不曲解而同意或不同意孟子是正道,曲解孟子再同意或不同意是妄道,曲解孟子不好。糟蹋高端孟子,于孟子不恭,于儒学失策!

 

总之,于伦理正德之来源与增长,孟子是伦德本有之觉知、践显与持养扩充思路,荀子是伦德生成在思虑、辨识与作为积靡之思路。尽管孟荀于关注、推崇、持守伦德价值方面毫无分歧,但孟荀于人类伦德的本原推究与产生路径方面是解释与信念不一的,是有重大理论分歧的。这个孟荀共识与分歧,我们后儒必须足够清醒与宽容,而此清醒与宽容的前提是准确认识他们的分歧与分歧原理、分歧根据,不能抱残守缺或意气判断,必须科学理智与哲学宽容(哲学路数不同)。

 

【林桂榛】把孟子学说主张定位为平端、科学(时人与弟子就认为孟子学说过于高端或神通),那荀子思想学说自然就是低端、荒谬(乃至属庸俗或下作的了)。认清时代真相与思想面目,孟子是奋勇高端,荀子是平实平端,但荀子也是水准上的事,不是水准下的负值(荀子不是性恶论,是人性资朴不善论,是人德作为积成论,这个必须正本清源、还原真相,详见敝人考辨之文),只是荀子没有那么学说(精神)高端罢了。孟子高端(通天),荀子平实(立地),孟荀大义,当如是观!

 

正确的孟荀鉴别是跳出“善—恶”正反对言对立的汉代陷阱(刘向陷阱),回归战国“善—不善(朴)”对言相驳的历史真相(董子遗规),而实际鉴别的儒学结论应该是:荀子是儒家思想水平线中的正态,孟子是儒家水平线上的高端;荀子拉乘车的孟轲下马(真拉),孟子扯走地的荀况上马(推测),各欲以自己轨道天马行空或划地而飞……孟子在高原上,荀子在平原中,海拔不一样,境界不一样,皆在中华大地,但有高差。

 

【林桂榛】补:儒学初不以正负伦德(善恶)论判人之本性/生性/材性等,故曰“习与性成/节性日迈(进)/习与体成/性近习远/习惯若性”等等;若曰“性习(伪)有别”而“积习(伪)成性”,后性即德性非本性、生性矣,积习所成的不移之性就是顽固的习性、德性了,非天生或本初的材质之性矣。(请参https://mp.weixin.qq.com/s/9JxcswMapk8XwGQVpHfc1g

 

战国乱世,世道浇漓,墨类大言天,杨类喜言性,存天义、葆人性之说纷起,孟子继子思言天之精神,目睹乱世纷争与众生纵性放情,拍案而起,大言人类“命天德、性仁义”而张性善论、天德论,言伦理五行在天亦在人,诚则通,圣则明,充实光辉则出神入化!

 

后之者荀子又拍案而起,于儒门诋思孟材剧志大、幽隐玄说,力辟仁义善性与天道伦德以及更时兴的天道禨祥说,斩切天人伦理实在之相贯以及天人神力相通之实在(情意自可贯在,若荀卿自曰神明自得之类,若荀卿亦通达于“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的神教或礼乐,如孔子曰“我爱其礼”),大言天道乃天体运行及人性乃资朴不善,遵人性利欲辨识机能之真,既言修教自主,又重度制管理。

 

汉代由先秦孟子时所尚以“善—不善”对言论性,一变为“善—恶”对言以及以“善—恶”论性,后于董仲舒、司马迁者迷糊眯瞪,遂以“善—恶”二立分判看先贤、审历史,一改荀子论性篇之“性不善/材性资朴”为“性恶—材性资朴”,并因地就宜、便捷揉合而言“性善恶混”之类的综合新论,乃至言阴阳性情与善恶等分搭对配。

 

起与反起,兴言与反兴言,作力与反作力,“性无所谓善不善”→“性善”→“性不善(朴)”连续作起,后续则是材性理气阴阳善恶等混言又作起,其中荀子“材性资朴不善论”变成了“性恶论”(若荀言性恶则必言根源亦在资朴之材也,若孟亦曰“才之罪”),孟子天德性命论则成了理气(二性)分有共存论。

 

孟子论性被宋代进化,荀子论性被汉代讹化,若天道历数概念之“五行”也因以材比德而言为金木水火土五德属性生尅及代表交替运变之述,遂“五行”一词渐为金木水火土五名物所取代矣!

 

千古名谓,扑朔迷离;子曰正名,循名责实。孟子五德(人德仁义礼智圣)比于天(比于五行),邹衍五行(天行)喻于材(喻于五材),孟荀各就人性有无仁义(礼义)之类而谓性善与不善。

 

荀卿曰:材性资朴,人性不善,人情不美,天道无神,天德无义,心虑自为,礼义积伪,积善成德,神明自得!

 

【姚海涛】(贴图)[图略,详见文末链接]

 

【林桂榛】这“荀”是指荀子?推时间叙述,则是东海兰陵荀子。题辞者南丰人?或江西临川南丰县也,宋曾巩故里。

 

【姚海涛】我觉得此荀当是荀子,原因如下。“荀教东海,章明统类,运际五百”。一,统类思想是荀子思想。二,郑玄与荀子之间的时间间隔。郑玄(127—200年)与荀子虽不到五百,但也差不太多了。三,荀子与郑玄,皆重礼。四,包世臣为包拯之后,喜欢荀子,其为文喜引荀子之句。五,东海兰陵是一固定说法,如萧望之东海兰陵人也。除了荀子,历史上谁在兰陵教?又如此出名,引得包氏赞誉?

 

【曹景年】东海兰陵,东海郡兰陵县,如同说临沂市兰陵县。

 

【林桂榛】赞!孔孟荀都喜欢山东外围的大海,心胸开阔得很,主见还如泰山岩岩。

 

【姚海涛】这样的话,就建立了由礼、统类等贯穿,从荀子到郑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式的学术传承。

 

【林桂榛】此谱系牛!荀子到郑玄五百年,郑玄到戴震千余年,打造学桶……不过郑玄比较信方术家玩意,这样难免给荀子捅乱。

 

【林桂榛】文渊阁抄本孔子20世孙孔融谈商瞿传易及提要,还评郑康成学问毛病。[图略,详见文末链接]

 

【姚海涛】陆建华||孔子的人性世界述论

 

https://mp.weixin.qq.com/s/w6zVapU4FMkrYXw_o_P7ug

 

【陆建华】“述论”二字是编辑先生加的。

 

【林桂榛】孔子人性论可以解读成孟子的仁义本有本能之性善论,也可以解读成孟子辩友告子及孔子嫡裔孔斌与孔斌好友荀卿之人性无有仁义或无谓善不善之资朴材性机能论、道德人伪作为论——每个人眼光不一样,孔子活时全懂他的学生就很少,他儿子、孙子也未必最懂他(荀子就批他孙子不懂),故马浮说孔孟传人不姓孔孟。

 

【林桂榛】翻《史记》礼乐书[图略,详见文末链接],《史记》抄《荀子》礼论篇抄了十来段,但礼论篇最后讲生死、吉凶及丧礼几章,《史记》就戛然而止不抄了,忒扫兴,否则《荀子》礼论篇后头之讲“吉凶忧愉”章里的“性者本始材朴也……待圣人然后分也”就可能露出传本马脚,就如《史记》乐书露了不少今本《礼记·乐记》马脚一样——《史记》礼乐书的抄定,当早于《乐记》入礼记及《荀子》刘校。

 

当年司马迁给孟荀作传时,假如多说几句话,就说“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以为人性有仁义曰人人性善……荀卿以为人性无仁义,乃非孟氏性善论而曰人性资朴不善”,这就与汉兴之大儒董仲舒的确凿说法对上号了,西汉末刘向就不敢乱说并胡说八道孟荀论性如何如何了(刘向搞《洪范》“五行”就胡说八道,五行说真义与历史越描越黑[秦汉大帝王庭都采用邹说,董子亦难免俗套,马迁稍清醒邹戏],邹子五德说代替原始五行说在西汉后牢牢坐实坐死了,至今没有历史或学问苏醒过来)。而且司马迁《史记》礼书、乐书也是在说人性好利、人情多欲,得教化与管制以免争夺乱套没人类正道,这跟《史记》礼乐书爱抄的《荀子》礼乐篇一样。

 

【陆建华】《论语》中关于颜回的资料多是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以及颜回所问的问题,不像孔子其他弟子那样,有自己的思想资料。这是否说明颜回仅仅是孔子思想的践行者,对孔子思想不敢发挥。

 

【林桂榛】司马迁《史记》礼书开头录孔子弟子子夏等曰“出见纷华盛丽而悦,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此语录十分逼真生动。颜回、子夏高人,或早些脱“心战”而自乐者也。

 

【林桂榛】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未及门也”,没几个学生真心苦命追随孔子学问与道德的,都是混饭吃而已,古今一样,人性也。

 

【陆建华】子贡对孔子算是最真心的。被孔子批评,还处处维护孔子形象。不像其他弟子互怼,还想当继承人。

 

【林桂榛】有钱反不势利眼,《红楼梦》脂砚斋说的“今古穷酸,?7?9心最终”,富而好礼,不计名利。

 

【姚海涛】颜回是个好的理解者,好学生。可能是孔子姥姥门上的人,又如此好学。贫而乐道,固然好,富而好礼,也很好的。孔子也似隐约地批评过颜回,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可能批评他的创新属于改进型、发挥型,而非原创型、换代型吧。

 

【林桂榛】陈寒鸣:颜回与颜氏之儒探析.PDF

 

【陆建华】从《论语》来看,颜回的思想大体可以说是由孔子认定的,也就是说是通过孔子的评价体现出来的。

 

【林桂榛】颜回德行好,是孔门修炼派。思孟其实不如颜回自修美德,思孟有政治说客(说仁义)的风范,很多儒者没看明白。

 

【陈绪平】有孔孟之道,有孔颜乐处。孔孟之道,“道”读为王道之道,《汉志》云“助人君”之谓也。

 

【林桂榛】孔子之道一是学不可以已,心眼开放,学无止境,日日学,天天进,博学多才,万世学圣;二是于世事或世道,知其不可而为之,鸟兽不可同群,孤独勇者,孤独不败!

 

或没有其他玄道,也非道一定是为助谁,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弘毅近道,求仁得仁……

 

(2021.03.25)

 

原图文详见:https://mp.weixin.qq.com/s/0zB1BbFBfdC_f-_Qr4JSfg

 

(个别讹误漏缺文字有补正)

 

责任编辑:近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