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海峰主编《国学集刊》出版暨复刊词(附一、二辑目录)

栏目:
发布时间:2018-12-10 16:23:40
标签:国学集刊
景海峰

作者简介:景海峰,男,西元1957年生,宁夏贺兰人。现任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著有《熊十力》《梁漱溟评传》《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新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熊十力哲学研究》《诠释学与儒家思想》《中国哲学的当代探索》等,执编《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文化与传播》等。

刊名:《国学集刊》
主办:深圳大学国学院、商务印书馆
主编:景海峰


 

2018第1辑,商务印书馆2018年7月


复刊词


1984年9月,刚刚建校一年的深圳大学成立了国学研究所,它的创办者是时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的汤一介先生。当时的深大由清华、北大、人大三校援建,清华负责理工,北大建设人文,人大主管社科,一时间硕彦云集、风气鼎盛,借改革开放之东风,凭地接香港之便利,颇有引领潮流、后来居上的气势。在这种万象更新的大背景下,汤先生满怀激情,南下鹏城,创办了当时国内第一家以“国学”为名号的研究机构,开了新时期国学研究的风气之先。


国学研究所建立之后,筹划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创办一个学术刊物,但当时办刊,谈何容易,几经努力之后,最终和人民出版社达成协议,用“以书代刊”的方式,每年出版一辑。原拟名《国学集刊》,谁料想报到管理部门后,“国学”概念遭到质疑,不得已临时改用了《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之名,而这是张岱年先生所赐文章的题目,正好拿来做了刊名。第一辑正式出版时,用的是人民社的副牌——东方出版社,时间已经到了1986年年底。从第二辑开始,改在三联书店出版,一直持续到1989年之后,以年号的形式,一共出版了四辑。作为国内改革开放后人文学术领域较早问世的大型学术集刊,《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出版在当时的学术界可以说是一件大事,集刊的作者大都是人文学界的大家和名家,论文水准绝对一流,所以在推出之后,学术界反响热烈,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赞誉。后来,因为形势的变化,这个集刊没能延续下来,到90年代初就停止了,但它的短暂存在成为80年代后期国内学术的一块高地和学界永恒的记忆,时间过去了30年,至今还时常为人提及。

30年后的今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术界的著作出版和刊物状况也早已不是80年代之时所可以比拟与想象的了,各种期刊、集刊或以书代刊的出版物铺天盖地,让人应接不暇,已经没有人会在意是否又增加或者减少了某个出版品。一本集刊面世之后,马上会引来学界的普遍关注,这几乎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情,过度的丰盛,只能面对出奇的平静。越是这个时候,我们就越是怀念匮乏时代的存留物,来之不易的成果就越是会引来历史的回望,它的价值和意义也就越发显得珍贵。

“国学”概念在80年代还少人问津,用作刊名尚存疑虑,谁曾料想到了90年代中期,国学会大热,并且逐渐演变成一场搅动社会的全民文化运动,漫天飞舞,好不热闹,街谈巷议,谁人不识。如今,国学出版物已是遍地开花,国学刊物或集刊也屡见不鲜,但哪一家能够与当时所出的四辑比肩?如此集中的大师佳作已然成为绝响,一个特殊的年代造就了后人所难以企及的高度。

随着《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停办,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也一度陷入了沉寂,慢慢为学界所遗忘。除了时代风气转换和机构人员变化所带来的直接后果而外,这个集刊的消失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一个品牌决定了一个机构的兴衰,一面旗帜的飘扬影响了一块阵地的存续。国学所几经沉浮,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算是存活了下来,但元气损伤,良机错失,已经无法再次重现80年代的光荣与梦想。

没有用《国学集刊》之名,是时代造成的遗憾;没有延续《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出版,是深大国学所无法弥补的损失。今天,我们回望历史,不只是为了追念传统以激励来人,更是为了创造美好的明天。

为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学者筚路蓝缕的开创精神,为了存续和拓展我国新时期以来蔚成大观的国学事业,也为了更好的深化和推动国学研究向着时代性、前沿性和国际性的方向发展,经过多方努力与筹备之后,新更名的深圳大学国学院决定复办《国学集刊》。这个集刊和80年代国学所创办的《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一脉相承,除了恢复原初设想的《国学集刊》之名以外,在办刊宗旨和目标上完全一致,期望通过国学研究为我国的新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国文化在新世纪的创造性崛起和走向世界尽绵薄之力。

《国学集刊》的出版计划得到了商务印书馆的大力支持,经过协商之后,决定由我们两家来合办,深圳大学国学院负责集刊的选题、稿件的征集和审阅,商务印书馆负责集刊出版的其他事务,与作者的联系和办刊之质量,由两家来共同承当。我们的设想是,集刊仍然采取以书代刊的方式,每年编辑出版两辑,上、下半年各出一本,每辑字数在30万左右,尽量保持和延续80年代所出四辑的学术风格,以文史哲研究为选题范围,面向海内外作者征稿,打造一个开放、多元和包容的学术园地。由深圳大学国学院出面,聘请海内外资深专家组成集刊编委会,在原刊编委会的基础上做些调整,适当增加各方面的代表性学者。编委会负责稿件的推荐和审读,在学术质量上把关。

经过协商,我们在编辑推出新的一辑之前,特别将80年代出版的《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各辑之文章,重新整理与编排,予以重印,以存留这份珍贵的学术资料,也为今天的国学研究者提供方便。前面的6辑,是原刊之论文,从第7辑开始,编发最新征集的稿件,特予说明。

景海峰
2017年5月20日


《国学集刊》第一辑目录


中国古代文化的类型(冯天瑜)

关于尧舜禹的传说和中国文明的起源(田昌五)

殷卜辞中所见四方受年与五方受年考(胡厚宣)

说“無”(庞 朴)

 墨子评儒([美]李绍崑)

庄子美学札记(李泽厚)

银雀山简《田法》讲疏(李学勤)

试论中国佛教之特点(方立天)

儒佛异同论(梁漱溟)

玄义诸书举略答贺君昌群(马一浮)

论禅宗(冯友兰)

原人的探求——《原人论》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加拿大]冉云华)

论道教的产生和它的特点(汤一介)

由中国哲学的观点看耶教的信息([香港]刘述先) 


·海外专题探讨·


如何重建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代序([美]成中英) 

现代中国文化的民族性探寻( [美]魏斐德)

·专访·


是儒家,还是佛家?——访梁漱溟先生(王宗昱) 

“立足现在  发扬过去  展望未来”——访冯友兰先生(张 跃) 



 

2018第2辑,商务印书馆2018年7月

《国学集刊》第二辑目录


中国文化散论(熊十力)

论佛教与玄学二则(汤用彤)

中国文化特质(钱穆)

中国哲学关于人与自然的学说(张岱年)

从主体性原则看中西哲学之差异(张世英 )

古史袪疑(萧萐父)

从《庄子》书中有关儒家的材料看儒学的发展( [美] 陈启云)
“月令”图式与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对科学、哲学的影响(金春峰)

《吕氏春秋》是先秦各家思想最大的综合者(刘元彦)
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周一良)

老庄、郭象与禅宗——禅道哲理连贯性的诠释学试探( [美] 傅伟勋) 

读王梵志诗偶见(唐长孺)

晁公武传略(一)(孙 猛)

《辞源》修订本在注反切方面的一些问题(裘锡圭)

·纪念熊十力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佛家名相通释》撰述大意【九五六年十月修改稿】(熊十力)

附:《熊十力小传》

《圆善论》序言([香港]牟宗三)

熊十力与陈献章([澳大利亚]姜允明)

近年来国内熊十力哲学研究综述(景海峰)


·学术通讯·


何兆武与席文[美]教授讨论科学史与思想史的一封信

·书  评·


秦汉哲学史的新探索——读《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叶显良) 


·述  评·


近年来老庄研究综论(周勤)

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研究评述(刘 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