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希荣】“圣”“帝”吾固有之也——也谈“圣诞节”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7-12-24 14:29:52
标签:
贺希荣

作者简介:贺希荣,西历1971年生,湖南双峰县人。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本科)、北京大学(硕士)、中山大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圣”“帝”吾固有之也

——也谈“圣诞节”

作者:贺希荣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十一月初七日乙酉

         耶稣2017年12月24日

 

 

明天是12月25日,一年一度的“圣诞节”。看到朋友圈无数人在聊“圣诞帽”,也看到各种“不过”、“抵制”“圣诞节”的文章。似乎很是热闹。

 

“圣”这个字,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孟子曾经下了个定义:“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所谓圣者,善之充实而有光辉而能化者也。善之充实,德无不备也;有光辉而能化,尊而信之也。大德而得其位,能化下民,圣之道也。

 

中华传统有八位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皆秦之先。后世称颜渊为复圣,曾子为宗圣,孟子为亚圣,那些严格意义上只是儒门内部的说法。基督教对华五次传教,分别为唐、元、明末清初、鸦片战争至1949、1978至今。其最早传入中国在唐朝。此时早就过了文明的轴心期。朱熹曰:圣人,神明不测之号。以中华传统论,“圣”之名并非一人所能独占。传教士们为了便于传教,把基督教的BIBLE翻译成“圣经”,把耶稣的诞辰翻译成“圣诞节”,明显有鹊巢鸠占之嫌。俗人浅陋,无知狂妄,至于知“圣经”而不知中华自身之经,知“圣诞节”而不知中华自身之节,亦可叹矣。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上帝”,也是中华文明所固有之词。以《诗经》而论,按朱熹的说法,风为民俗歌谣之诗,小雅为燕飨之乐,大雅为会朝之乐受釐陈戒之辞,颂为宗庙之乐歌。以我之注意,风中没有“上帝”一辞,其始见者,在《小雅·正月》之“有皇上帝,伊谁云憎”以及《小雅·苑柳》之“上帝甚蹈,无自暱焉”。大雅中的“上帝”、“帝”特别多,颂中多“天”。程子曰:以其形体谓之天,以其主宰谓之帝。我倒认为程子的说法未必精确。以《诗经》的具体文本来看,风中有许多“天”而无一处“帝”,小雅中有许多“天”而只有两三处“帝”,大雅中多“天”亦多“帝”。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帝”突出地与政治有关,而“天”是泛指的主宰。如果这个判断不错,传教士翻译基督教的god为“上帝”,其实可能有其偏颇之处。

 

我有很多朋友分别信仰儒家、道家、基督教、佛教。以个人而言,我对任何人的信仰都是尊重的,并且祈愿他们各自能得各自之温暖与福报。但对整个民族的外来宗教化尤其是基督教化,我向来是警惕的。在如今商品经济的时代,每到12月25日之前后,铺天盖地都是促销,商场门口立起圣诞树,挂着彩灯,圣诞老人坐在旁边,圣诞帽到处飞。这种景象不免让人唏嘘。但过去一百年来中华文化凋零,沉舟侧畔千帆过,又如何哉?

 

以个人而言,信奉孔子、信奉老子、信奉耶稣、信奉安拉、信奉佛陀,我觉得都应该被尊重。所有的信奉背后,其实都在于信奉某些道德,坚守某些原则。可怕的并不是信仰本身,而是除了名利富贵,什么都不信。这才是社会的大问题。无恻隐之心,无羞恶之心,无辞让之心,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责任编辑:柳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