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志慧】《国语》中的惧盈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大团圆,明清说部与戏曲中还形成了“才子佳人相见欢,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以及“善恶果报,毫厘不爽”等的叙述程式。这既是符合大众愿望的文学表达,也强化了大团圆的审美标准。但是,在先秦人们的观念中,却另有一番光景。譬如《周易》从自然现象中得出启示,云:“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陈岘】佐书之不尽:另辟蹊径的图书易学

北宋时,经儒家士大夫与学者的不断努力,儒学终得复兴,再次成为学术主流。在这一过程中,《周易》作为儒家“群经之首”,自然受到广泛关注。以周敦颐、邵雍、朱熹为代表的宋代学者除对《周易》经传加以新注之外,还进行了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即绘制出以《河图》《洛书》、先天图、《太极图》为代表的诸多《周易》图像。

【刘青衢】弭患说

人生自古多患难,不以患为患,则庶几矣。故《系辞传》云:“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所谓患难,匪特在外,亦在内,不唯形势所迫,或亦我执过甚。要之,不当理之应然而拘囿其心,牢笼其行,使志气不能伸张,为害性命则一。向之所患者夥,有美丑之患、智愚之患、婚姻之患、朋友之患、贫富之患、穷达之患、顺逆之患、成败之患、生死之患、后···

【柯小刚】自视缺然与日新工夫:《庄子·德充符》与《论语·学而》的开篇

与《人间世》相同,《德充符》的开篇也是孔子与学生对话的寓言。不过,在这里,孔子教导学生的内容却只是为了说明另一个老师如何值得学习,以至于他自己都想成为那个老师的学生。《人间世》开篇一连三个寓言都是如何应对处世之难的故事,而《德充符》开篇一连五个形残之人的故事却都在表明内外之符、人我之合是何等轻松容易。

【姜喜任】周敦颐《通书》的思想价值

周敦颐这个名字之所以会被大家记住,首先是因为他的名篇《爱莲说》。实际上,周敦颐不仅是《爱莲说》的作者,更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他位居“北宋五子”之首,世称濂溪先生。

【程志华】徐遵明与北朝经学

徐遵明(475—529年),字子判,华阴(今陕西渭南)人,北魏经学家。《魏书·儒林列传》和《北史·儒林列传》均专置《徐遵明传》。另外,这两部史书和《北齐书》《周书》当中的《李业兴传》《李铉传》《马敬德传》《熊安生传》《乐逊传》亦均提及徐遵明相关事迹。如,《魏书·李业兴传》记载:“业兴少耿介,志学精力,负帙从师,不惮勤苦···

【高中华】关于《鸱鸮》作者问题的一条材料考辨

《诗经·豳风·鸱鸮》本周公旦所作,为《诗经》中少数有确定作者的篇目之一,见于《尚书·金縢》。《金縢》述武王卒后,管蔡流言,周公平乱,而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鸮》”。《毛诗序》据此言:“《鸱鸮》,周公救乱也。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焉。”关于《金縢》所载,古人争议者,在《鸱鸮》诗的具体···

【李春青】在道学与文学之间 ——朱熹的《诗经》解读之特点

中国学术史上“汉学”与“宋学”的分野,主要是在解读儒家经典的方法上。“汉学”主要是指汉唐经学的方法,以章句训诂为主;宋学则主要是指道学的方法,以阐发义理为主。而具体到《诗经》的解读,宋学虽然依然是以阐发义理为主,但由于受到六朝以来越来越兴盛的文人趣味和诗文评的影响,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说诗、解诗方法,体现了一种经学···

【刘敏】由《礼记·学记》引发的教育反思

《学记》出自儒家经典“三礼”之一《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一篇。全篇总计字数仅1229字,文字简约,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发人深省,是《礼记》这部经典中的经典。《学记》大约创作于战国末期至汉初期间,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学记》可能出自孟子弟子乐正克,又有人认为《学记》为子夏后学汉经师家董仲舒所作。尽管观点不一,···

【向以鲜】从心与理到旧山河——南宋的两次鹅湖之辩

普尼克斯山,一个允许争辩的地方,一个赞美不同意见的地方,一个语言与思想自由交锋的地方,一个阐述梦想的地方,一个理性与火星交相辉映的地方。中国有这样的地方吗,中国的普尼克斯山在哪儿!我想到了一个类似的地方:南宋江西信州(上饶)铅山县鹅湖山下的鹅湖寺。

【倪伟】中国的称谓始于西周?周人何以史诗级逆袭?

公元前1059年5月下旬,岐山脚下的人们仰头看到了“赤乌降临”。那一天,水、金、火、木、土五大行星聚集在西北的一小片天空中。这是种罕见的天象,3000多年后,天文学家追踪证实了那一年的“异象”,这种天象516年才发生一次。

【邱俊霖】在古代邂逅一场书展

如今,人们常常能够参加各式各样的书展,有综合性的书展,也有专题性的书展,在书展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对于读书人而言,实是人生之一大乐事。其实,在古代,人们也有机会与“书展”邂逅。

【蔡相龙 谭阳】欧阳修玉尺量才

科举考试金榜题名,是古人的梦想之一,榜中英才辈出,藏龙卧虎,便是“龙虎榜”。“龙虎榜”并不多见,在中国文化史上,北宋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主持的科举考试,是一个典型的“龙虎榜”,这一榜汇集了古文大家与理学奠基人,可谓群星灿烂。

【林坤城】借乡人乡事,教人崇礼向义

谷雨日,石林兄惠赐新作《到处逢人说故乡》。副叶手书一联,曰“座上和风随麈柄,樽前绛雪点春衣”。行楷小字,遒健雅畅,学者之书。绛雪者,正写暮春景致。辞美字雅,景协情洽,宜乎宝爱。

【李景林】为学须善用加减之法

古人注重“学”。孔子自称“好学”,弟子中亦仅称颜回为“好学”(“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其为学之方,有一点很重要,我把它概括为一种“加减之法”。这个加减之法,在今天也有重要的意义。

【唐士其】本质主义的思想与非本质主义的思想

本质主义的思想即西方思想,之所以称之为本质主义,是因为西方思想从一开始就把对物之本质的探求作为其根本任务。这种对思想本质的规定来自西方思想传统在其开端处对物的定义的追求。物的定义必须揭示其根本属性,而后者又被视为物的共性,即普遍性与不变性。

【柯小刚】尧与许由的乾坤并建

近来更新较慢,因为写一篇文章要费很多工夫。又有网友反映,一篇太长的话,看不过来。所以,不妨依古人笔记体,有感即发,不拘长短,每次讲明白一个意思就好。

【万俊人】“人民伦理学”的探究者与践行者 ——周辅成伦理思想研究

周辅成(1911—2009年),我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

【乔辉】演进中的礼图文献论说

礼乃六经之本,中国古代礼学中有着绵延不绝的礼图传统,所谓“礼图”即是对礼和礼学思想的图像表现。纳兰成德序聂氏《三礼图》云:“九经,礼居其三,其文繁,其制度古今殊,学者求其辞不得,必为图以象之,而其义始终显,即书以求之,不若索象于图之易也。”

【陈彧之】蒙以养正

我国自古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古人提出“蒙以养正,圣功也”的观点,倡导在一个人年幼时即培养其纯正的品质。古代教育儿童的“蒙书”洋洋大观,在使儿童识字、掌握读写技巧、获得文史常识的同时,也使其见贤思齐,涵养美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