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青松】读书的四种境界 ——《读论语孟子法》解读

在《论语集注》的开篇,朱熹辑录了程颐关于读《论语》和《孟子》方法的相关论述,作为《论语序说》和《读论语孟子法》。在这些文字中,程子谈到了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

【孙美娟】提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影响力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文明交流互鉴,加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体系建设,4月14—15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与‘一带一路’建设高端论坛”在京举办。与会学者认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凝聚着中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

【彭江虹】用节气文化滋养当代生活

赏牡丹、吃香椿、饮谷雨茶,当人们在鲜花和美食中细品幸福生活的滋味、感受这个春天的最后一次回眸时,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已经近在咫尺。

【岳音】“德艺双馨”的文化源流

在先秦时期,“德”与“馨”相属而出,并非偶见。如《尚书·周书》:“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真正能够散发出浓郁香气的不是黍稷,而是人的美德。《国语·周语》:“其德足以昭其馨香。”意思是指一个人崇高的德行足以让人们感受到他散发出来的美好芳香。这也被认为是“德艺双馨”最早的出处。

【徐莹】战国天道观的再认识

殷人宗天,举凡战争、收成、疾病等,事无巨细,都要卜问和祈求天上的帝。在殷人的心目中,上帝以自身的意志,主宰着自然界的风雨以及人世间的一切祸福吉凶。殷鉴之下,以小邦胜大邑成为天下共主的西周王朝“以德配天”,将“敬德”的人事努力,作为对殷商天道观的补充和修正。

【刘国民】“崇儒更化”:西汉时期的文化建设 ——兼论董仲舒《天人三策》的重要意义

每一民族在发生巨变的时代,都会面临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而文化建设是政治建设的基础,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时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西汉武帝时期的文化建设,在今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许家星】张栻的道统思想

张栻是南宋重要的理学家,师承五峰,服膺周、程,友于朱子,与朱子、吕祖谦鼎立为东南三贤。在南宋道学格局中,张栻之学渊源于胡宏的湖湘学,然因与朱子思想密切,在后世朱学独尊之道学格局中,张栻获得了超出吕祖谦和陆象山的地位,在《宋史》中与朱子同归属于“道学”,而吕、陆则被归为“儒林”。

【刘金波】礼乐相成与中和之美

儒家元典“六经总以礼为本”,其诸多既可分拆使用又可连缀成词的两两相对相合、相辅相成的“礼”与“乐”,“仁”与“义”,“义”与“理”,“诚”与“敬”,“孝”与“悌”,“中”与“和”,“和”与“合”,“性”与“情”等核心文化关键词,仍是当今哲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学者研究的重要范畴、命题与概念。礼乐文化作为完整的哲学思维、学术思想···

【吴中胜】礼乐相须与文化精神

“礼乐相须”出自宋代郑樵《通志》:“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通志·乐略·乐府总序》)今天我们谈两个字:“礼”和“乐”,这两个字在中国文化的精神建构中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今天我们主要也是从精神层面来讲这两个字的。

【梁涛 郑虹】春秋非礼崩乐坏而是以礼为中心的时代

人们常以“礼崩乐坏”为春秋时期的特征,并视之为混乱、动荡的时代。然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礼制依然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甚至可以称为“以礼为中心的时代”。那么,哪一种说法更具合理性?

【孙海燕】道经伊洛分朱陆 ——思想史上的《近思录》系列之六

程颢与程颐是《近思录》的核心人物,但二程思想差异很大,冯友兰将两人分别视为心学、理学的开山。朱子主要继承了程颐,受其里里外外的影响,《近思录》偏于理学,且多少遮蔽了其他三人的学问特色。

【孙海燕】发明实推内圣功 ——思想史上的《近思录》系列之四

人的思想,大抵是对自身生存状况的觉解,以及对生命理想的表达。一种学说,无论产生的机缘如何特殊,既能在思想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必有其自身的价值,适应了人类的某些渴望。此学说若能可大可久,教导大众走一条自利利他的道路,无疑是一种“好学说”。

【王杰】汉代的“四科取士”和“光禄四行”说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时代,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外交往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在选拔和举荐官员上,也很有特色,实行“四科取士”和“光禄四行”。

【岳冠林 张淑一】春秋至汉代律历关系演变

先秦时期,中国已发展出相当成熟的历法和声律体系,二者在当时都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论语·卫灵公》载:“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李竹】清代学规卧碑的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随着儒家思想占据中心地位,明清两朝逐渐确立了推进圣谕宣讲的制度化手段,以实现思想教化的统治目的。从明太祖颁布的“圣谕六言”,到清顺治年间仿其所制的“六谕文”、康熙年间的“圣谕十六条”,直到雍正所制近万字的《圣谕广训》达细致严苛之极。

【李浩】《清明集》蕴含“德法兼治”司法原则

《名公书判清明集》又被称为《清明集》,是宋代的一部司法裁判文书和官方公文的分类汇编,也是佐证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社会法制、经济、历史状况的珍稀史料。此书作者别号“幔亭曾孙”。书名中“名公”二字,意指撰写书判者多为南宋时期名重一时的士大夫;“清明”二字,则取自“明无一毫之蔽,清无一点之污”的为政、断案清廉明察之意。

【王卫华 徐睿凝】三节合一话清明

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兼具节气与节日二重属性,兼有自然与人文两层内涵,又兼备哀伤与欢乐双重情感,这就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节”融合而成的岁时节日“清明节”。清明节以“农事生产”“祭祖怀远”“游春祈福”为核心节俗,饱含着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感恩”“传承”“立德”的主题,反映出人们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与追求。

【颜炳罡】轴心文明与齐鲁文化的多重意蕴

齐鲁文化原初的意思是指齐国文化与鲁国文化。由于齐鲁两国作为近邻,又是联姻的关系,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思想交流非常密切,进入到战国后期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基本成为一个整体文化系统,后人将这个整体文化系统称为齐鲁文化。

【富金壁】《诗经》中的婚恋观:恋爱自由,女子往往比男子更热情主动

《诗经》中描写婚恋生殖的篇什,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注意。如《周南·关雎》《汉广》之孜孜求爱,《樛木》《鹊巢》之欢乐联姻,《邶风·击鼓》《鄘风·柏舟》之爱情坚贞,《郑风·风雨》《王风·君子于役》之爱人相思,《卫风·氓》《邶风·谷风》之果断绝情,说之者多矣,故不赘言。今仅就他人未遑多言或有所误解的几个方面略···

【王旭】文化间哲学语境中的宗教中国化命题

“宗教中国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要命题,它包含了文化、民族、社会、政治等多重维度,在政、教、学各界均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自“宗教中国化”提出以来,学界已经从多重角度对其进行过理论考察,在宗教学基础学理探究方面也形成了深入而翔实的论述。迄今为止,对“宗教中国化”这一命题的学理讨论主要从文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