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两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产生的思想流派,其分歧也代表着中国文化中最深刻的分歧。那么儒道两家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儒道两家不同的关注视角与不同的关怀侧重,其实正代表着现实人生中的上下限;其互补关系,也是通过人生中“天性”与“德性”之不可分割与相互支撑实现的。
从天人合一的独特宇宙观到重视人伦的价值和生命实践的“五常”思想,儒家思想给人类社会提供的重要范式就是重视德性,因此,中国没有严格的一神教的排他性。到了现代,中国人毫不困难地接纳了西方传来的先进理念,整个社会都迅速融入现代性的架构与氛围之中,这和儒家思想的世俗化基底是有关系的。因而,儒家思想的柔韧性和包容度更适合···
“万物一体”是传统中国哲学提供的理解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视角,中国哲学里存在着一个“合异齐同”的视角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传统。在“万物一体”的视阈下,我们可以将人工智能既看作是人类主体世界的延伸,也可看作是人与对象世界的融合。面对浩瀚而至的人工智能浪潮,人类应该以“廓然大公、物来顺应”的情怀对待之。
乡贤文化是由传统乡贤创造的植根于家乡的本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贤”。深刻理解传统乡贤文化的内涵,挖掘传统乡贤乡村治理中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的经验与智慧,有利于弘扬传统乡贤文化,有利于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一个真正的教师对于其所教育之事,对于自己身心修养的提高,以及对于学生成长的生命关怀,既要念兹在兹,无一息忘怀,又要从容以待,待其自然生长,无一刻遽迫强求,这便是“勿忘勿助长”的中庸之道。孟子以“苗喻”来阐明的古典教育思想,其关键要害便在于此。
回应周秦之际政治大变局而诞生的儒家思想已经历经了两千年的考验,在今天还是可以给我们在处理内政外交上提供宝贵的建设性观点。一个政权的合法性来自对百姓的服务,百姓应该有发声的机会来诉说自己是否真的过得很好。不过,他们未必知道什么样的政策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因此,儒家所提倡的贤能政治与民主的混合体应该可以更好地应对现···
以往从神秘经验或理性认知的角度理解《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都不是孟子的本义。从孟子思想的一贯思路来看,“万物皆备于我”是说万物之成为万物的根据、亦即使人伦事物成为人伦事物的德行,具足于“我”的性分之内,若能反身向内思求、体认四端之心而存养之、扩充之,以至于其究竟的实现,便是“反身而诚”。
所谓做回自己,就是摆脱所有人伦关系,把自己的过去清空掉,仿佛这样就可以剩下自己。要学就出国留学——比老家更广阔的是都市,比都市更广阔的是外国。自己永远在别处,传统文化只是埋没了自己。上百年来的自我摧残之路,流毒之深远,《三十而已》承其余绪而不自觉,如此而已。
在外国人来华留学乃至移民的事情上,一方面,我们不应该不设门槛,甚至是给予外国移民和留学生超国民待遇;另一方面,我们要意识到,国家的强大,在于吸引全世界的精英。在仇外与媚外之间,我们要找到一个真正有利中国强大的中道。
“近世礼教时代”是以朱子礼学为范型的时代。作为朝向平民社会的实践礼学,朱子礼学通过“社会化”和“身体化”两条途径,极大地塑造了明、清两代礼治社会。朱子礼学在组织社会和教化民众两个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代表着儒家外王之学从政治维度向社会维度的拓展。
朱子《家礼》是朱子在礼学方面影响范围最广,接受人群最多的著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民间通用礼仪影响深远,近年来颇受学界关注。
无为而治的思想最早源自孔子,经其后学传承,一直不绝如缕,并不是道家独有的发明。《老子》文本与思想晚于孔子,这也基本是现在学术界的共识。当然,我们不是说《老子》无为思想源自于儒家,且二者对于“无为”的理解也存在差异,但将“无为”视为一种治理思想,确实是儒家的学说。
不在这看似不完满的世界之上设想某种完满的存在,而是以最勇敢和朴素的态度看待“如此这般”的这个世界,努力在生生变化中“成己”并“成物”,是中国文明总体世界观的基本品格。知止精神是这种此世品格的自然延伸,它突出地体现在敬畏世界、“赞天地之化育”而非追求“全知”的态度中,并从面对不同国家或文明、自我与他人之关系等方面塑造了中···
从全球化的历史到逆全球化的对策,说来也简单:就是当年人家要跟我们做生意,我们不干,他就弄鸦片毒品和船坚炮利来打;今天我们要跟人家做生意,人家不干,我们既不能贩毒,也不应发动流氓战争,而是应该象孔子告诫的那样,身处蹇难则“反身修德”,自强不息,徐以图之,等待时机。唯其如此,才能给自己带来最后的强大,给人类带来最后···
哲学在轴心时代以宗教的对立面出现,否弃了外在神圣超越,而走上了人本主义的内在超越之路,但在取得丰硕文明成果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当今思想的根本任务是克服理性与信仰的对立,这意味着神圣超越的哲学重建。对此,现象学“解构→还原→建构”的思想方法和《周易》“古歌→形而上者→形而下者”的建构路径都有深刻的启示,后者“···
朱子在《易学启蒙》中曾引用邵雍“心为太极”之说。此说与朱子学的固有观念似乎相互矛盾。但“心为太极”说在朱子学的框架内至少曾出现如下三种理解。三种说法并不矛盾,“环中说”背后所体现的是“太极不离阴阳”的活动性原则,它与“禀赋说”所代表的实体性原则相辅相成,二者的统一就是“境界说”。此外,“心为太极”还有一层工夫的含义,即对于···
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安福县人数众多的草根阳明学者,虽无科举功名,却是阳明学在地方社会传播的主力。他们由讲学、研磨心性而扩展至教化乡族,参与地方公益事业,进而协助官府参与地方社会治理。作为阳明学者的乡绅自我认同的角色是“乡人之心”,他们的讲学和化乡活动是以“万物一体”的济世理想和责任作为精神动力,对地方社会秩序的平稳···
与西方道德哲学理性、感性的两分格局不同,孔子自创立儒学之始,其思想就有智性、仁性、欲性三个部分。儒家生生伦理学通过对于孔子思想的诠释,创建了三分法。所谓三分法,就是将与道德相关的因素划分为智性、仁性、欲性三个部分,以区别于西方理性、感性两分格局的一种方法。
大陆新儒家主张“大一统”的思想,在我看来不止是三代这种历史纵向的“统”,也需要有两岸三地这种现实横向的“统”。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国两制是一个阶段的话,那么这个阶段的历史任务是我们用一种比较柔性的方法来解决祖国统一的问题。那么这个阶段有没有完成的一天?而统一后的国家想象是应该提前在三地都有所铺陈的。
在古代中国或者传统道德中,主要强调公德与私德的联系而不是区别,这是由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基础,儒家合内外之道的思维方法以及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尚未区隔所决定的。公德与私德的区隔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强调国家团体意识的公德内含,这种思想最早提出者是梁启超先生的《新民说》,之后这个问题在一百多年来仍有持续的讨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