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载而言,气是一个象概念或功能概念,而非实体概念,其核心关切,为“万物是怎样”,而非“万物从哪里来”。他认为,万物总是处于聚散、隐显、幽明的气化流行之中,聚或散、隐或显、幽或明都是暂时的状态(“客形”),且气化流行会通贯于性或天道,故而,性或天道也是流行、变易。于张载,性论或天道观的重构具有立本的意义。
在多种《正蒙》诠释进路之间,《正蒙注》代表了一种理本论的诠释进路。《正蒙注》一书所呈现的,是李氏本人在思索并建构本体论、心性论与工夫论时,对“太极”“太虚”“性”“心”等核心概念的具体理解与定位。李光地试图在张载气学与程朱理学二派相类似之哲学概念与论述中,藉义理流行方向之开合交会,对二家义理既能同中观异,又能异中求同···
本书首次全面考察了“释奠”这一崇奉孔子的仪式在日本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古代至明治时期释奠发展的两大周期。
为进一步促进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广大青年对儒学经典的研读与思考,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与中华读书报社联合举办第三届“桐江书院杯”全国大学生儒学文化征文比赛,诚邀全国高校学子共同参与,以文会友,以文育人,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吴小东先生的离世,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他将自己“献祭”给了更广阔的“天地孔庙”——在精神的维度里,他早已与孔孟、圣贤并列,成为文化共同体的永恒坐标。我们这些生者,同样不必等待外界的“配享”认可。作为文化命运共同体的一员,我们本就与圣贤同在平行时空:当我们在生活中践行仁义、在思想中接续道统,便是在天地间为自己立起了“神···
空山对儒家和儒学的理解,以及他发表言论的态度、分寸、理据、见识,都让我眼前一亮。没有忠信之质、好学之心、诚善之意,守道之坚,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就我狭见所及,民间书院以及读经私塾界,有此学养、气质和认知的人并不多见。他的离去,不仅是读经界的一个损失,也是教育界和学术界的一个损失。
说明:(一) 创办于西元二〇〇八年,始名“儒家中国”,由陇右民间书家怡神斋主人题签。(二)西元二〇一四年,因政府网络管理政策规定变化,遂改名为“ ”,标识由侨居美国的台湾网友“嘟嘟娘”设计。(三)西元二〇二三年, 标识更换,由河北儒者高士涛先生题签。
在晚清西学东渐的历程中,易学话语一度被应用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译介之中,梁启超等维新派知识分子以“消息”一词解读经济学演绎方法就是社会科学借用易学范畴的典型案例。对西方经济学传播视域下的易学“消息”之义的考察,有助于跳出易学以回望易学,获得对易学范畴和逻辑方法的新认识,同时也为今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方法论···
那些曲意维护“横渠四句”者,意固善而智未明。“横渠四句”何须如此维护!前贤思想学问精粹于此,必然有不能理解者,何必枉道以谄下取宠?物性不齐,人分差等,闻道有先后,不则要圣贤君子何用?圣贤君子就是用来给凡俗误解、诋毁、践辱的嘛。所以,孔子早就告诫过读书人:“人不知而不愠”。
《民族性与时代性:当代新儒学的主题及价值研究》深入探讨了民族性与民族主义、现代性与现代主义、时代性与当代性等核心概念,系统分析了儒学与这些思想主题的关联性,展现儒学在发展中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
5月16日,历史舞台剧《大儒张载》在西安交通大学开启陕西高校巡演。《大儒张载》是一部在陕西省教育厅、西安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西安市社会科学院联合陕西师范大学共同打造的历史舞台剧。全剧通过四幕篇章深情重塑了北宋理学的奠基人、关学的创立者张载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和卓越思想轨迹。
曲阜围绕尼山打造儒学文化体验项目,迎接八方游客,也吸引众多学生前来研学。在大学堂拾级而上、在七十二贤廊与历史对话、在仁厅临摹经典、在剧场观看礼乐盛典……来到尼山,人们通过沉浸式体验,感悟儒家思想的精髓。
3月22日,春分时节的临淄,春风和煦,草木萌发。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王杰踏上了这片曾孕育过百家争鸣的热土,探寻荀子思想的深邃内涵,挖掘荀子文化及齐鲁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密码。
任何学术作品都不太可能灵机一动就写成,每位学者的学术写作都是从最初的聚焦点逐步向新领域拓展的过程。我自己大部分的学术工作主要集中在儒学领域,最近出版的《儒家政治哲学大纲》(入选2025年3月光明书榜)就是从“制度儒学”到“政治哲学”推展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作为中西文化的两大基干,儒家与基督宗教分别对中西人性产生了重要塑造作用。这种“母性”与“妻性”彼此消长,造成了东、西方女性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生命体验,无疑是人性与文化互动中的一种具体表现。这种人性差异,分别是儒、耶两家伦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们各有其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文化因缘,追本溯源,儒家是农业文明大背景···
2025年5月28日下午“未来记忆”青年学者讲座系列第32讲“诗与乐:重审郑玄《仪礼注》与《毛诗》之关系”在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103会议室举行,讲座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李霖主讲,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精神人文主义”项目主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卫红主持。
5月28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个结合’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开题论证会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国内的高校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论证会。项目首席专家、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商志晓、党委副书记万光侠,社会科学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负责同志出席论证会。
“稽古探微:经学文献考释与古典学术传承”学术研讨会5月10日在山东大学举办。来自国内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余名中青年学者聚焦会议主题,探赜经学文献,凝聚经典智慧,助力新时代古典学术的传承与发展。
5月23—25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及文献编撰”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本书试图从理学与儒学的关系入手,把理学主要问题在儒学史上的前后发展脉络梳理出来,进而呈现整个理学的内在衍化逻辑和基本精神特质。本书在语言表述上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将宋明理学的基本思想和真实面貌以简洁明快的话语叙述出来,对于学习了解宋明理学具有良好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