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邹城举行“腊祭”祭祀孟母

腊日祭孟活动始于明代,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自孟母三迁祠重新修建完工后,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孟氏宗亲都会在孟母三迁祠举行祭祀孟母活动,今年已是第22年举办祭祀活动。

长春文庙:“魅力冰雪·浓情腊八”腊八节公益文化活动成功举办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1月13日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腊八节,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助力我市冰雪旅游节,长春文庙在当天免费开放,并举办了“魅力冰雪浓情腊八”公益文化活动,吸引了约2000名市民、游客前来参与,度过了一个快乐并且别具一格的腊八佳节。

【常会营】孔庙祭孔研究历史文献及现代论著综述

孔庙祭孔,现在已经成为两岸三地、东亚乃至欧美一些国家每年一大盛事。当然,部分孔庙逐步恢复了春秋二祭,越来越与历史上传统的祭孔相贴近。而且,随着国家政府对孔子、儒学的高度重视,祭孔的影响力也越来愈大。在祭孔如火如荼进行之际,我们有必要对孔庙祭孔的历史文献以及现代论著做一查考,以便为当前孔庙祭孔活动及研究提供重要···

【杨雪】祭孔的仪式传播和地方文化建构 ——以2016台北祭孔大典为例

祭孔大典的礼乐仪式操演具有“重演”礼乐文化记忆继而作用于当地的文化结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当地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作用。通过对台北祭孔大典的分析可以发现传统仪式承载华夏儿女的社会记忆和文化认同,对于了解社会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集论】儒教在今天中国,为何会成为一个问题?(陈纳 范丽珠 郭晓东 曾亦)

从逻辑上推导,看不出“宗教”要以“基督教”为标准的依据。如果要追寻其中的原因,就是话语权的问题。这种命名和定义的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是当时西方经济力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延伸,也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表现。要真正认识或理解宗教的本质,必须跳出西方中心主义。

湔江书院

有清一代,书院已取代文庙,成为中国教育的中坚力量,清代四川书院数目超过五百所,与江西、福建、广东三省比肩。三水镇的湔江书院,与文璧书院、嘉乐书院、亭江书院、集贤书院一起,构成了汉州的教育体系,也打开了一扇了解书院制度的窗口。

溪南祠

广汉有两座溪南祠,一座在小北街,一座在北外乡,祠堂的主人是明末清初从福建南靖县迁徙而来的张氏家族。小北街溪南祠至今尚存,四周为高楼包围,它如同一位落魄的乡绅,在日新月异的城市中茫然不知所措。

衢州:孔夫子在江南

相较于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衢州与孔子的关系鲜为人知。尤其是在政治运动如火如荼的20世纪下半叶,很少有人主动提起,衢州是孔子后裔聚居的地方。以衢州孔氏为中心的“南孔”,是孔子后裔中的一个特殊宗族。它的“特殊”缘于800多年前的一场政治变乱。在这场变乱中,政权南北对立,孔氏家族随之分裂,作为嫡系长孙的一支追随南渡的皇帝来···

【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礼”为特质和表征的文化。“礼”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所有行为、仪节、典章制度、伦理道德等都属于“礼”的范畴。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政治思想和社会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标准。

钦明书院冬至延请礼议

此礼就《大唐开元礼》“学生束脩”斟酌损益,保留终请而许以及东西受束脩、南北受礼,以见敬慎。惟前期就位,从便改师在东阶上、学生在门东为师在东阶上、学生在东阶下,仍正南北位。

海内外人士冬至日齐聚山东邹城 追思亚圣先师孟子

农历戊戌年冬至祭孟大典22日在孟子故里山东邹城举行,海内外孟氏后裔及社会各界人士齐聚孟庙,追思亚圣先师孟子。

戊戌年冬至祭孟大典在孟子研究院举行

12月21日,戊戌年冬至祭孟大典在孟子研究院举行。活动由孟子研究院、“学孟子·行善举”志愿者协会、孟子思想研究会等单位联合发起。

贺冬祭祖大典在苏州市姑苏区泰伯庙隆重举行,准备了整整五年

“鸣锣九响,击鼓九通;开启山门,恭迎先祖。”21日,随着阵阵鼓乐声,传统的贺冬祭祖大典在苏州市姑苏区泰伯庙隆重举行。据了解,这是近百年来,苏州市举行的最大规模贺冬祭祖仪式。

绮云书室举办“抓周礼”:旧学开出新气象 嘉礼传承好家风

12月15日,一场肃穆庄重的传统礼仪——“周岁礼”在绮云书室成功举办。据了解,本次“周岁礼”的服务对象是国学讲堂讲师张冬安先生的次子,礼仪由国学讲堂项目组发起并主持,西乡街道各社区群众三十余人作为观礼者参加了此次活动。

【李霞】广汉文庙轻触千年文脉

广汉文庙,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后因兵燹损毁,年久不治逐渐零落荒废。明洪武重建,宣德、天顺年间增修,成化、嘉靖、天启、崇祯年间迭次培修。清康熙元年承建,乾隆十一年(1746)重修,嘉庆三年(1798)补修,嘉庆十七年(1812)重建后规模倍为宏大。整个建筑群布局规范、结构严谨、巍峨秀丽、工艺精湛。

让古老书院活在当下丨贺梓秋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一种教育形式。其始于唐,兴于宋,至南宋时发展成熟,经元、明、清直至近代改制为学堂。在千年学脉的绵延赓续中,书院传承着教书育人、以文化人和传道授业、兼济天下的思想与精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书院重回读书人视野:传统书院逐步修复并开展活动,当代新建书院也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而不断涌现。据不完···

嵩阳书院: “一立一叹”的文脉传承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五代后周时改为书院,成为儒学活动中心。北宋时期,嵩阳书院是程颢、程颐长期从事学术活动的地方,逐渐成为宋明理学的学术重地。

鹅湖书院:“千古一辩”的时代回音

“鹅湖之辩”不仅是一场哲学领域的两极碰撞,更是儒学名家以实际行动向人们展示如何对待思想差异性的生动一课。这场辩论所碰撞出精神价值内化成为鹅湖书院延续至今的文化命脉。

《白鹿洞书院揭示》——一篇南宋校规的恒久魅力

登上钟灵毓秀的庐山五老峰东南麓,可见枝叶掩映的白鹿洞书院,经几百年岁月打磨,依然氤氲着书卷墨香。白鹿洞最早因唐代李渤在此隐居读书、豢养白鹿而得名。1179年,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江西为官时曾造访书院,见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深感惋惜,向朝廷呈报修复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