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东平】托古改制与破旧立新之间的法理言说——王振先《中国古代法理学》评介

本文旨在梳理中国近代法理学研究概况,考订中国古代法理学研究先驱王振先的生平及其《中国古代法理学》的出版情况。

【王旭】中国法治的历史哲学沉思——王人博《1840年以来的中国》读后感

在我看来,王人博先生《1840年以来的中国》最大的抱负就是要在法学,尤其是宪法学领域,接续“通孔的智慧”之一途,对经过法教义学洗礼的法学意识形态进行清理,恢复人在法律秩序中的思考主体性,恢复法学思考者的历史感和尊严。

【李忠夏】把“中国”作为宪法方法——王人博《1840年以来的中国》读后感

在我看来,王人博先生的《1840年以来的中国》是“理解近代中国”的一把钥匙,这体现了作者治宪法的一贯思想——要理解中国宪法,必先要“理解中国”。读王人博先生的著作,需要尽可能从体系化的角度去理解。

【李美香】传统天下观的近代转化与中国话语建构

天下观,是传统中国诸多核心观念在近代不断遭遇西方思想冲击中展开创造性转化的典型代表。它在西方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剧烈冲击下被批判甚至解构,但其诸多核心内蕴或隐或显地被融入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概念形成和话语建构中,为之提供了文化认同根基、世界主义情怀和圆融现实路径。

【黄锦辉】湖南维新运动中的精英分化和政治冲突

一方面,政治冲突是在掌握社会权力的保守派本土中上层士绅与缺乏社会合法性的激进派外来中下层士绅之间展开的,社会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分配失衡是冲突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权力冲突的背后蕴含了深层的思想与价值冲突。

【余盛峰】近代中国及其命运——王人博《1840年以来的中国》读后感

何炳棣先生说,治学当“选第一流的题目,做第一流的学问”。在八股学术和体制学术甚嚣尘上的当下,王人博先生的《1840年以来的中国》,为我们树立了学术作为志业的标杆。

【翟晗】开启“现代中国”的思想时刻

当代中国从何处走来,近代中国从何时开始,这不仅是个学术思想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哲学命题。“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套用某种政治话语,而是因为1840年切实构成了后续救亡与启蒙、革命与建设、改革与开放诸多命题的思想原点,当然也是文化复兴与国族富强的艰难起点。

【翟志勇】1840年以来的中国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王人博先生的《1840年以来的中国》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的特殊方法,这种方法不是一种教条,而是一个鲜活的实践。

【梁宇】文祥《密陈大计疏》与清末政治革新

清朝同治光绪之交,宗室名臣文祥向皇帝、太后上《密陈大计疏》,引用《尚书》中的“谋及卿士”和“谋及庶人”典故,首倡代议制度,对清朝“乾纲独断”的祖制家法提出了委婉质疑,但碍于形势,仍表示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

【曾小明】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在魏晋士大夫贵身保身、去名存身与追求功名的内在矛盾与冲突中,石崇得益于金谷之会中的生命体验,实践着儒家治世的理想,追求“身名俱泰”,强调保身贵身与追求儒家名教功名并立,体现了其对儒家重名教与道家贵身思想的双重追求。

【胡长海】崇实黜虚:冯从吾“异端”观析论

针对阳明后学的空疏学风以及淡化儒家实然伦理的流弊,冯从吾致力于厘清儒学与“异端”的差异,强调凸显儒家实然伦理以挽救心学弊端。冯从吾“异端”观针对阳明学流弊的空疏学风,彰显实然伦理,批驳“异端”虚空与放纵欲望,体现了明中后期学术转向与儒学“异端”观的演变,凸显其注重实理实行的学术特征。

【杨超】船山与宋学关联的再探讨

以今观之,船山虽然依旧有着道统的排他意识,但亦有较强的同情精神,其不仅于程朱陆王内圣为主旨的身心之学中有所创获,且于东坡词章之学,王荆公、陈同甫的治道等学说中,亦有颇多受益。

【吴兆丰】论朱廷立的思想特色及其家礼实践

朱廷立是心学家王阳明亲传弟子,服膺其明亲一体、政学合一之论。作为早期楚中王门代表,朱廷立不事讲学,反对虚谈良知本体,主张实修实践,属于阳明后学中的渐修工夫论派。

【王逸之 朱汉民】儒本术末:真德秀的术数观

真德秀的命运思想思想与程朱理学密切相关。命运是术数所关注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和术数一直共同关注的焦点。探究真德秀的命运思想,亦即论证其术数观。他所秉持“以儒为本”的命运思想,直接造就了“以儒为本”的术数观。

【傅湘龙】无声之声:明末清初政统与儒教中的女学

明末清初女性文学出现了繁盛发展,作家大胆跨越闺门,参与丰富多彩的艺文交游,留存作品数量颇为可观。同时,诸多文人士大夫围绕传统女性教育以及女性是否可以表现才学、染指诗文等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张晓斌】道统的宗教化:王启元儒教思想研究

明末时期,士大夫王启元面对土生土长的道教、外来的释教以及天主教的冲击,溯源儒家“十三经”,以《六经》为“圣经”,将儒教道统溯源到天以进行宗教化阐释,在《清署经谈》一书中建构了自己的儒教思想体系。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把王启元在该书中的论述分为道统论和政统论,其中道统论的内容就是王启元的儒教思想。在

【衷鑫恣】道学的团体化:宋儒结党,明儒结社

儒家有一个游离于政治权力体系之外的结社传统,从孔子携门人周游列国,俨然流亡团体,到东汉太学生以名节相尚酿成党锢,再到宋明道学讲学成风开宗立派,道学团体化之记载不绝于史。

【孙石磊】师与圣:武氏祠画像石与东汉孔子形象塑造

武氏祠孔子画像石反映了子见老子、孔子问师、孔子击磬和孔门弟子等经典情境,均围绕着教育主题,凸显着“师”的身份。其中的孔子形象与后世各类图像中高达、威严且处于中心的孔子面貌大有不同。这与东汉时期儒家伦理新发展密切相关。

【马兆仁】《荀子》文化演化思想发微——兼论礼义起源问题

文化演化论是个极具价值且迄今为止尚未具体应用于《荀子》的诠释范式。文化演化思想之雏形可见于《荀子》多篇内容。以此范式为诠释工具,本文以符合荀子学说及唯物主义主旨之方式,解决礼义起源问题。

【郭继民】《礼记·祭统》孝道观的神圣意蕴

祭祀是指人神相接的仪式和行为。《礼记·祭统》将祭祀规定为事亲之道,对祭祀孝亲作了创新性的阐述。结合宗教学理论发现,祭祀事亲兼具宗教神圣性和人文化成性。从祭祀事亲的思想线索看,儒家经典实有不可化约的神圣维度。发掘儒家经典的宗教性意义,既切合经典的本意,又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儒家式的安心立命之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