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通】“尚书”源于礼仪说

“尚书”即上古之书,是虞、夏、商、周的政治文献及其汇编。今天所见文题俱在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的《康诰》等28篇、今本《逸周书》的《世俘》等59篇,以及清华简书类文献的《摄命》等十多篇。这些“尚书”中可信度较高的篇章,如《康诰》《世俘》《祭公》等,其形成多源于当时的献俘礼、封建礼和养老礼等礼仪。

【吴钩】冬天来了,宋朝是如何救助流浪乞丐的

如果你展开《清明上河图》,仔细些看,可以在画中的城门外,找到三个乞丐,一个似乎是残疾人,坐在地上乞讨,另一个是孩童,还有一个是位老妇人。可谓很有代表性。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人口流动急剧,贫富分化悬殊,城市里出现大量流浪乞丐,是不必意外的事情。

【胡大雷】“立言不朽”与“以文报德”

《左传》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其中尤以“立言不朽”对后世影响为大,并有一些衍生意义,涉及“立言”的目的、传播、功效等,以下作一点探讨。

【王齐洲】《乐经》是文字典籍而非曲谱辨

《乐经》是儒家经典中最尴尬的一部经典。汉武帝立“五经”博士,独《乐经》未立。王莽立《乐经》博士,后人指其伪造,两千年来,聚讼不断。至于西汉末年王莽奏立《乐经》博士,其《乐经》究竟是古文经还是今文经,这需要放在西汉政治和经学发展的大势中去理解。总体上说,汉哀帝之前,朝廷所立经学博士皆今文经博士;平帝以后,朝廷所立···

【耿海军 刘瑞一】中华典籍怎样才能更接地气 ——“四库学和易学的当代价值与传播”···

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与中国屈原学会四库文化研究分会联合主办的“四库学和易学的当代价值与传播”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据会议组织人员介绍,“四库学”“易学”每年分别组织研讨,“四库学”之前已经组织3届,而“易学”已组织10届。今年,考虑到疫情,将两个会议合并为一个。

【周学荣】常怀三心 和谐天人

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问题,古人称之为“天人之际”,亦即天人关系问题。这一深邃而神圣的问题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热衷讨论的重要问题。在老子看来,天人关系应当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董仲舒则在答汉武帝策问时,说他讲的是“天人相与之际”的学问;司马迁认为,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方志远】“亲民”:王学要义所在

王阳明虽集学术与事功于一身,但却命运多舛,他去世后,朝廷对其“盖棺定论”,部分承认其事功,却全面否定其学术,直指为“邪说”:“免追夺封爵以彰国家之大信,申禁邪说以正天下之人心。”为此,阳明弟子、时任南京礼部侍郎的黄绾上疏为老师鸣不平,不仅力颂王阳明“四大功”,并且将其学术概括为“致良知”“亲民”“知行合一”的“三大要”。其中···

【思泉】坚守正道方为立身之本

如果不是因为和隋炀帝之间不光彩的勾勾搭搭,杨素在历史上可能只以名将而非奸臣留名。

【刘余莉】读懂中国制度的文化基因

如何真正读懂中国制度以及浸透其中的中华文化基因,看清中国和平发展对世界未来走向的作用与影响,已经成为当前的一大重要课题。而要应答这一课题,离不开对中国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与深入理解。

【尹晓宁】身心合一:论《近思录》中的理学工夫要诀

《近思录》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后人将其视为“性理之祖”。《近思录》的精华在内圣工夫,其中蕴含着理学“身心合一”的工夫要诀:心即是身,身即是心,身心相通,身心相印,修身即修心,心修身亦修。理学主静、持敬、涵养、省克等工夫次第,以及最后产生的圣贤气象,无不融入了这一要诀。它不仅贯穿于工夫的始终,而且也是工夫···

【郭代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诗经》中的为君之道(三)

与君主自身修养相关联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用人问题,识人用人是政权存废的生命线。子曰:“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国家兴衰成败,关键在于是否“人尽其才,悉用其力”。《诗经》有言:“乐只君子,邦家之基。”良臣辅佐,则“经始勿亟,庶民子来”,其国必兴;奸臣当道,则“谋臧不从,不臧覆用”,其国必衰。

【王学典】汲取儒学生命活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杨朝明】用好传统文化资源 助力文化“两创”先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源头活水。山东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遗产,应当继续发挥优势,用好盘活文化资源,助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陈彦军】儒臣与神明之际——漫话萧望之及萧太傅信仰

在泉州的民间信仰中,王爷崇拜占有重要地位。王夫之说萧望之之死是“得虚名获实祸”,于己于国无益,但在老百姓的眼里,儒臣萧望之明显是因刚直不阿而被奸人陷害致死。富美宫的四个门扇上,画着老中青幼四个太监,可见,老百姓想的是:太监生前害人,死后永远服罪,为冤屈的萧太傅看门。而萧望之成为王爷神,也与他是冤死的有很大关系。

【李闫如玉】孟子修身观念的源头

中国哲学中对修身观念的关注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尤其是先秦儒家。早期儒家中,尤其重视和强调修身的是孟子。孟子提出:“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孟子看来,正身、修身至关重要,不受穷达贫富等各种环境的影响。

【王琦】湘学的经世致用传统

湘学作为湖湘传统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经世致用的传统,深刻影响了湖湘文化建构与湖南人才培养。尤其是近代以来,形成了“湖南人才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格局,造就了大批经世济民的人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近代社会的转型。

【郭代杰】若安天下须先正其身 ——《诗经》中的为君之道(二)

国君作为国家政治的主体,其道德修养对于政治的清明、社会的安定、君民关系和谐等方面占有绝对重要的作用。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以说,修身正己为国君治理天下的根本,犹如树木的根基,根基越牢固,则枝叶越繁茂。《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

【郭代杰】为君之道,先存百姓 ——《诗经》中的德政思想(一)

《诗经》是关于周代礼乐制度和社会生活的诗集,战国末年被列为“经”,2000多年来,各时期学者为《诗经》所做的论著数以千计,特点各异。但不得不提的就是孔子,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研究《诗经》的第一人,他删诗成300篇,并提出《诗经》的作用应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即诗经是为治国理···

【王学典】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最佳机遇已经到来

就像新冠疫情暴露了西方文化的局限和短处一样,新冠疫情也使中华文化、中国制度的长项和优势显露无遗,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深度开展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深度对话,在整个世界上彰显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的巨大优势和意义,从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范式。

【彭林】纸上得来终觉浅 ——为何《仪礼》需要做复原研究

学术研究的前提是把握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避免盲目性,陷入为研究而研究的迷途。《仪礼》区别于其他典籍的最大特点是鲜明的践履性,因此,正确认识《仪礼》在成书与研究过程中的两次“转换”,是我们复原研究的逻辑起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