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作者简介:“微言”是 特设的一个栏目,主要搜集整理发布儒家学者和儒门同仁发在微博、微信上的信息。 |
评墨家·荀子·东海微言(2015-12-17)
整理者:冷长安
来源: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十一月初七日丁卯
耶稣2015年12月17日
#快评#
@曾祥文教受:
【评《李竞恒:墨家走向了通往奴役之路》】我深度同意:无差别的爱,是为暴政开路,是通往奴役之路。“阶级亲~一家人”怎样导致权力趋于极限地挤压个人空间,现代的证据已经在了。人伦,差序,既是人类天性,也是制衡机制。
@經禮堂:
【评《李竞恒:墨家走向了通往奴役之路》】這種貌似同室操戈的論戰,本質不就是延續西洋的意識形態之爭嗎?是要為西洋秩序的沒落作共和國孤臣孽子的最後一次續命嗎?墨曰兼愛,治及黔首。儒曰差等,禮止君子。法曰均齊,罪同庶人。道曰虛極,人隨形勢。有聖王起,必使小大得宜,大又何妨?必使遠近若一,小亦何礙?豈朋黨輩所知也?
@山听风_s16:
【评《黄玉顺:儒学的“社会”观念——荀子“群学”的解读》】儒家思想现代化,融通中西,为中华民族复兴,也为解决人类社会问题,促进世界和平繁荣,提供一种文化资源。礼义之道,蕴含丰富秩序文明与人性理性精神,历久弥新。荀子之儒学贡献,从道德(伦理)学发展到社会学,深入人性和社会肌理。习政府新倡“命运共同体”,追溯儒家精髓。
#其他微言#
@儒生任重 :
【转友来信】眼下,儒学复兴的形势较之以前好多了,但情况也复杂化,争夺话语权也开始了。争夺话语权,不仅仅表现在体制内外(官方儒学与民间儒学),而且还体现在儒家内部,以前一些对儒学持扭扭捏捏态度的人,现在开始站出来抢功占地,见识之低下,气量之狭小,令人不解。
@儒生任重 :
【忧心】对儒学的解释权问题,我记得几年前蒋庆先生就谈到了,很忧心,当时我还觉得很遥远,没想到已到眼前。而且,民间人士也是鱼龙混杂各怀心思,有些人对我们不但以小人心度之,而且还会造谣诬陷抹黑,大家要有心理准备。
@齐义虎:
【社会】身处社会中的人没有绝对的独立,除非你离群索居,非神即兽。社会的目的是保障人的交往与互助,而不是切割人的社会关联。加入社会就要放弃独立、让渡私权。
@键田农夫:
【亲民】親民者,仁也。新民者,正也。君子居正以安仁,民雖頑懦,可與更始也。昔舜耕歷山,周公警殷頑,皆以此也。朱王兩賢,考證雖異,歸根則一也。蓋聖人之德,其如日之升乎?無微不至,此豈不為親乎?周行不殆,此豈不為新乎?故古人作新民,將使匹夫匹婦以向化也。向化則本固邦寧矣,此所謂善建不拔者也。
@崇儒_梁知一:
【生与死】生死事大。当然,以任何公众形式以期引发大家终极关怀,也属无奈的下策。宗教学、神秘与灵魂学、最前沿生命学、心理与精神分析学等等,虽能博涉而能多视角切入此深邃主题,然最终积攒的是“生死知识”,与“生死证悟”无与。后者则有赖于:笃信当下一念通乎生死。由此,尽心知性知天知生死。
#东海微言#
@余东海三世:
【答客】或说:儒家主张仁政,岂能暴力杀伐?答:威严不碍慈悲,仁义自有杀伐。义刑义杀义战,都是仁政题中应有之义。从尧舜到周公再到王阳明曾国藩,对于贪官恶吏和邪教暴徒,无不重典严刑。惩罪罚恶,复仇雪耻,除暴革命,都属于仁义范畴。政治上的妇人之仁,那才是不仁不义,于民有罪。
【答客】或问:一个是拥儒的伪君子,假仁假义;一个是反儒的真君子,铁骨铮铮。二选一,你支持哪一个?答:这是个伪问题。拥儒或有伪君子,反儒绝无真君子。真正的君子仁智勇俱全,只能从儒学中培养出来。反儒派即使是好人,也是蠢人,还不如拥儒的伪君子,假仁假义久了,有望弄假成真。
【开蒙】或说:“儒家只適應專制獨裁社會,不適應自由民主憲政法治的社會。”这是一个流行已久的误会。儒家适应和适用于任何时代,清末追求的君主立宪制,就体现了儒家的时代性;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方,但儒家的精神底色始终不变。当然,清朝和日本于儒家正道都有偏离,非正宗儒家政权也。
【意义】胡适说“生命本身没有意义”云,这个观点的错误是根本性的,纯属胡说。 生命本身就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天命之谓性,生命本性就是天之所命;天地之性人为贵,人又是天地之间最为高贵的。因为人性得天独厚,所以人能弘道;因为人特别伟大,所以能努力于“有意义的事”,不断弘大生命的意义。
【法眼】五常是道德之常,三纲是政治和人伦之纲,三纲五常的概念虽出自汉儒,但都有儒经依据,是对儒家思想的正确总结。尤其是仁义礼智信五常,是五大儒家基本原则,五大中华特色的普世价值。把她们踢出儒门,却自称熟读十三经,叫人怎么相信呢。
【法眼】四书五经皆儒家正经。一个人读没读过,读过多少,读没读通,言论行为都会大不一样,瞒得了自己,瞒不了行家。读通一经,便是通儒,不难读通诸经和通经致用;通读过诸经者,即使都没读通,论及儒学也不至于太不靠谱。至于反儒派,即使读过,也是翻阅一二,不可能通读诸经,遑论读通。
责任 编辑:梁金瑞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