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晚林作者简介:张晚林,号抱经堂,男,西元一九六八年生,湖北大冶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曾在湖南科技大学哲学系任教,现任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兼职湖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著有有《徐复观艺术诠释体系研究》《赫日自当中:一个儒生的时代悲情》《美的奠基及其精神实践——基于心性工夫之学的研究》《“道德的形上学”的开显历程——牟宗三精神哲学研究》《荀子译注(选本)》等。于2009年以自家之力量创办弘毅知行会,宣扬儒学圣教,践行“知行合一”之精神。 |
复旦教授辱骂孔孟,孟子是前科吗?
来源:共识网
作者:张晚林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四月廿六日己未
耶稣2015年6月12日
近日,因复旦大学刘清平教授公开辱骂孔子、孟子,引发了复旦学生的“将刘清平逐出复旦”活动,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和已经毕业的复旦七位博士生,都发表了致复旦大学的公开信表达抗议,引起公众热议。
依据常理,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不管其是否认同孔孟的思想,公然辱骂自己的研究对象如泼妇骂街,当然是极其不合适的,有损师德与教师尊严。有意思的是,也有人为刘清平教授鸣不平,理由是,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亚圣孟子不也骂过人吗?刘清平教授骂一骂有何不可?
这个理由似乎理直气壮。但孟子骂过人吗?是怎么骂的?很多人立即就说孟子骂杨朱和墨子是“禽兽”呀!人们之所以会有此印象或结论,主要是对下面这段文字的误读: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
这段文字,虽然出现了“禽兽”二个字,但这是在骂杨朱与墨子为禽兽吗?众所周知,孟子与杨朱、墨子之思想主张有别。孟子主张以五伦之教来弥合社会,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要求人们必须承认社会中身份地位的不同,且爱有等差。因为五伦之教是人不同于禽兽的大道与根本,若不能行之,就与禽兽无别。故他说: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
上面那句话的意思是:杨朱为我的学说,必然会导致无君的结果;墨子兼爱的学说,必然导致无父的结果。如果既无父又无君,那么,就是一个禽兽群落而不是人类社会。显而易见,孟子完全不认同杨朱那种完全为我的自利观点,也完全不能认同墨子兼爱的观点。这样看来,孟子这里所说的“禽兽”不是骂杨朱或墨子是禽兽,而是说杨朱与墨子的学说导致人们不重五伦之教,最后使人类社会像动物园一样,这就是儒学中有名的“人禽之辩”。由此不难看出,孟子哪有一丝半点如刘清平教授的那种粗口呢?
其实,略懂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人都知道,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段话中,这里的三个“是”都不是作为系动词的“是”,而是代词。即第一个“是”,代指“杨氏为我”,即“杨氏为我”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就会导致无君的结果。同样,第二个“是”,代指“墨子兼爱”,即“墨子兼爱”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就会导致无父的结果。第三个“是”,代指“无父无君”,即“无父无君”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就会导致人类社会不成其为人类社会而是禽兽群落。在古汉语里,一般不会出现“某某是禽兽”的说法。如果孟子真要骂杨朱与墨子是禽兽,一定是这样的句子:“杨朱、墨子,禽兽也。”这才是符合古汉语语法的,绝对不会出现“是禽兽”这种说话。可见,这里虽然“是禽兽也”四个字,但这决不是骂杨朱与墨子的,而是论说他们的学说所导致的可怕后果。因此,孟子后面又接着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着,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孟子·滕文公下》)这明明是说杨朱与墨子的学说导致人们禽兽之行的结果,而不是骂杨朱、墨子自身就是禽兽。这段话,朱子的解释是:
“杨朱但知爱身,而不复知有致身主义,故无君。墨子爱无差等,而视其至亲无异众人,故无父。无父无君,则人道灭绝,是亦禽兽而已。”(《孟子集注》)
这段话指出,无父无君,就根本没有了人道,就是禽兽的世界。这是辱骂杨朱与墨子吗?当然不是。
由此可见,有人引用孟子的话来为刘清平教授骂人张目是没有根据的。大家人云亦云,不熟读经典,故误会大矣。
退一万步说,即使孟子骂了杨朱与墨子,难道能成为刘清平教授骂人的理由?世上焉有此理?别人做了坏事,能成为你做坏事的理由吗?别人贪污了,难道你就理直气壮地去贪污?稍微明白事理的人,恐怕不能认同。更何况,事实上孟子根本就没有骂人。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无论你是否赞同,已经成为了华夏民族的文化符合与精神象征,这是事实,不可改变。历史上反孔孟的人不是没有,这些人当中比刘清平教授有学问的人多的是,但结果呢?估计刘清平教授也没有办法完成掀翻孔孟的“不世伟业”。
孔子、孟子都是两千多年以前的人了。你不认同他们的观点,可以不去读他们的书,然后保持沉默,算是尽一个君子的厚道。须知,世间的学问多矣,世间的学人亦多矣。若一不认同就骂,学界不就成了斗闹场。《大学》云:“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刘清平教授以如此愤恨之心去读孔孟原典,得出的结论又有多少是“得其正”的呢?
即使刘清平教授说:我根本不想做什么学术研究,只是为了泄愤(至于他的“愤怒”从何而来,不得而知,但泄愤倒是让他出了大名),那么,如泼皮无赖般去辱骂从未与其谋面且去世了两千多年的古人,就不怕损了阴德?估计很多人是不会做也不敢做的。
责任编辑:葛灿灿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