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利作者简介:任文利,笔名温厉,男,西元一九七二年生,内蒙古锡林浩特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现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东方道德研究所副研究员。著有《心学的形上学问题探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治道的历史之维:明代政治世界中的儒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等。 |
《至圣先师诞辰——聆金声玉振 慕万世师表》引言
作者:任文利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四月初八日辛丑
耶稣2015年5月25日
引言
解题
本书列入“传统节日文化”丛书或有人会以为颇显名不正、言不顺,于体例上不合,故于此解题中先有所说明。
以孔子诞辰而论,自历史上而言,它的确不象一个节日,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纪念日。在古代社会,人们纪念孔子所择定的日子很多。尤其在孔庙祭祀正式纳入国家祭典之后,每年仲春、仲秋上丁日各级学校都要于孔庙行释奠之礼,而在每个月的月初与月末,各级学校也要于孔庙行释菜之礼。在此情况下,孔子诞辰作为一个纪念日反而略显黯而不彰了。辛亥革命以后,制度化的孔庙祭祀被取消,孔子诞辰在纪念孔子的人们的视野中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比如在近年来的中国大陆,相关组织、机构、团体会选择在孔子诞辰这一天,举办学术会议、祭孔典礼来纪念孔子。
那么,孔子诞辰有没有可能成为全民性的纪念日乃至节日呢?如果追溯一下历史的话,它在清代雍正朝之后确实曾经具有节日的某些特征。据《清史稿》记载,雍正五年,“定八月二十七日先师诞辰,官民军士,致斋一日,以为常。” 从这条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在阴历八月二十七日这一天,官民军士要致斋一日,以示纪念。“以为常”,则说明它在此后成为清朝的常制。与国家孔庙祀典不同的是,孔子诞辰的纪念则具有全民性特征,如“官民军士”所指示的,已经具备了作为节日的一个基本特征,而不象作为国家祭典的孔庙祭祀一样,只是针对于社会某个阶层的人有效。当然,雍正之定制在民间社会究竟是否落实下来了,的确是有一定的疑问的。
在现代社会又如何呢?这里举一个例子,在中国的台湾,曾经有一条实行了三十五年的法律文件,即《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诞辰纪念办法》,该“办法”颁布于1968年,至2003年“废止”。从该办法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把孔子诞辰作为教师节而外,孔子诞辰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纪念日。所以该办法规定,孔子诞辰的纪念是“依照‘国’定纪念日(或节日)纪念办法办理”的。除此而外的具体纪念办法,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比较浓厚的官方色彩。主要是两条:一为举办纪念大会,一为孔庙释奠典礼。纪念大会由“中央”、省(市)、县市、乡镇各级政府官员主持,参加者除各级政府官员外,还有各相关文化学术团体之会员以及大、中小学各级学校的师生代表。孔庙释奠典礼除主祭人员而外,受邀观礼者与此相类。除这两条而外,尚有在舆论上广事宣传,以及基于传统文化的“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精神而举办的“体育竞赛、学术讲演或其它艺术康乐活动”。该办法可以视为是在现代社会将孔子诞辰作为一个全民性的纪念日或节日的法律文件。2003年,该办法在台湾似乎是没有太大的争议被废止了,究其原因,或为其浓厚的官方色彩,或为其与教师节相关规定的重合。该办法虽废止了,但与教师节同时并存的孔子诞辰纪念在台湾依然照常举行,如对于全体市民开放的孔庙释奠典礼,等等。
至于在中国今日,孔子诞辰作为一个纪念日乃至节日究竟向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发展,确实是一个让人很难回答的问题。以一个节日而论,他总是在一个民族漫长的历史沿革中逐渐形成的,民众的风俗、信仰等等在其中无疑具有决定性作用。或者有人会拿西方的“圣诞节”来和孔子诞辰比较,从名义上而言,称孔子诞辰为“圣诞”确实是名正言顺的,从所纪念的对象而言,也都是西方与中国社会各自的“圣人”。不过就西方的“圣诞节”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履行的文化功能而言,反倒是和中国的春节更具有可比性。换言之,即便我们将“圣诞”的名义还诸孔子诞辰,它也不会承载像西方的“圣诞节”那样在西方社会的节庆文化中所履行的社会功能。因此,在确定至圣先师孔子诞辰应该纪念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把如何纪念的问题交给时间与历史来回答。
关于教师节,它的确是现代社会的一个节日,我国大陆现行的教师节是每年的九月十日,实行了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近年来,关于立孔子诞辰为教师节的呼声越来越高。支持者多,反对者少。因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除“圣”之外的一个重要定位就是“师”,被尊为“万世师表”。如果要选择某一天作为教师节的话,还有哪一天比孔子诞辰更为合适的呢?况且,在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已经把教师节确定为孔子诞辰日了。从国家的统一与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加以考虑,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也是非常必要的——统一与认同正是基于同样的历史文化渊源。
反对更改教师节日期的人有的提出这样的理由,即节日的确定是很严肃的事情,现行的教师节已经实行了二十多年,不可轻易更改。其实,如我们这套丛书所体现的,节日总是离不开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即便是传统节日以外的一些节日,如五一劳动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均有其历史文化的渊源。唯独教师节庆祝日的确定,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正因为这种随意性,使节日活动本身缺乏历史文化内涵,而易流于一种形式。况且,现行教师节的二十多年的历史,与孔子之为“师”的两千多年的历史相较,二者孰轻孰重是不言而喻的。
其实,究其实质,之所以立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在我国大陆尚未能推行,源于国人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心理障碍”。谓之为“心理障碍”,就是说即便是讲不出任何可以使自身信服的理由,但国人于历史文化传统总是有某种讳莫如深的“禁忌”,这种“禁忌”源于这一百多年来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的打倒、批判、破坏所形成的心理积淀。如果我们不能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解开束缚自我的心结,我们永远不可能正视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基于这一点,本书之作,也是为解我们自身的心结而作。
叙事
本书的叙事主要是围绕孔子而展开的,头两部分“至圣孔子”与“先师孔子”是围绕孔子自身而展开的,后两部分“历史的纪念”与“今日的纪念”则是围绕古人与今人对孔子的纪念而展开的。于此略加说明。
在“至圣孔子”一章,我们首先讲述了孔子的生平,所叙孔子生平史料多采自《史记•孔子世家》与《论语》。讲孔子生平的文字很多,我们所侧重的是讲出一个处于生活状态中的孔子。史料的甄别、组合与叙事方式的选择,包含了笔者对于孔子的理解,当然,不是唯一的理解。读者如果能够从我们的叙事中确实感觉到,孔子和我们一样,曾经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这种感觉就像笔者参观山东沂南县北寨汉墓,步入墓穴,当墓壁间画像石以灵动的线条将墓主人生活时代人们的出行、贸易、游乐、嬉戏等场景活生生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瞬息间使人感觉到他们和我们一样,在世界生活,而不再是由汉墓、汉画像石所代表的“文物”景观。
对于孔子之作为历史文化的“圣人”的叙述,我们从“即凡而圣”、“天纵之圣”、“忠恕之圣”与“薪火相传之圣”几个层面加以展开。“即凡而圣”于叙孔子生平后对于生活状态中的孔子的进一步铺陈,“天纵之圣”与“薪火相传之圣”则或为对历史上的说法给出自己的解释,或为对于历史陈说的再叙。“忠恕之圣”相对而言,是我们关于孔子之作为“圣人”的叙事中所采取的比较独特的视角。如大家看到的,本节侧重于叙述孔子的思想,但没有采取人们所熟知的“仁”与“礼”的角度加以阐述。“忠恕”是孔子的弟子曾子解释他的老师的“一贯之道”时所提出的说法,冯友兰先生曾经把“忠恕”作为实现“仁”的两种方法加以解释。我们则采取的是朱子的说法,以“尽己”为“忠”,以“推己”为“恕”,所强调的是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世界中人之自我操持与人际交往中的原则性意义。“忠恕”既可以作为伦理生活的底线,也可以成为人们终身奉行的理想,所体现的正是儒家伦理原则“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意义。
次章所述为“先师孔子”,以历史传统而言,孔子首先是作为历史文化中的“圣人”而成其为“师”的,前面既已有所说明,本章则专门从孔子作为一个“教育者”的层面展开论说的。“有教无类”所论为孔子之作为普遍教育的开创者的意义,“成人之教”所述为孔子的教育以人文教育为至上,“教学相长”所论为孔子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的奉行者,“启发教育”与“因材施教”则是孔子的具体的教育方法。以上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者依然具有启发意义,在此基础上,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完全可以说是名正言顺的。
第三章与末章所述,分别是历史与今日中国对于孔子的纪念。就历史上的纪念而言,我们着重叙述了孔庙祭祀如何从家庙、学庙逐步进入国家祭祀制度的,同时,对孔庙从祀制度的考察则尝试说明在制度化的孔庙祭祀中儒家道统的相对独立性。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社会,孔庙庙学合一的建制,体现了孔庙祭祀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仅以这一点而言,在今天立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则不过是近两千年的历史文化的一种延续,虽然表现形式略有不同。末章今日的纪念,分别讨论了博物馆中的孔子与今日祭孔风波,而以立孔子诞辰为教师节作结,表达了我们的一种希望。末节所寄予的希望,其理由我们在本书的整体叙事中已充分表达,故此处所作的主要工作是有关教师节的形式与名义的考察。在此,我们把教师节定位为像护士节一样的现代社会中具有职业群体特征的节日,并把它和中国民间社会中行业“祖师爷”的信仰联系起来。指出,即便单纯视教师为一个职业群体,孔子作为教育行业的“祖师”也可以说是实至名归的。而历史文化所赋予的孔子“至圣先师”的身份,也足以体现教师这一职业群体在社会职业群体中的特殊意义。
余论
尚有两个相对而言比较重要的与孔子相关的问题,在本书中没有述及,在此略作补充说明,并说明它们未纳入本书叙事的缘由。
其一为孔子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于空间而言可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儒家文化圈”范畴内的东方世界,一为在现代社会唱主角的西方社会。于时间而言则亦有历史与今日之别。以历史而言,“儒家文化圈”对于孔子的态度视其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轻重而定,但总而言之,与中国古代社会对待孔子的态度大同小异。当然,至于孔子对于它们的民族、社会所发生的影响是通过与它们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发生某种微妙的关系而实现的。
举一个例子,有学者认为,日本近代社会改革与明儒王阳明思想对其社会发生的影响有关。日本人高濑武次郎曾这样讲:“大凡阳明学含有二元素,一曰事业的,一曰枯禅的。得枯禅之元素者可以亡国,得事业之元素者可以兴国。中日两国各得其一。”这句话对阳明学本身的理解是否正确并不是很重要的,他所指出的中、日两国所得于阳明学二元素的歧异,真正说明的是文化传播中本民族文化对于外来文化的消化、融释作用。况之于孔子也一样,以历史而言,儒家文化圈的各个民族国家同样尊崇孔子,但所理解与接受的孔子是各不相同的,各有其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像投射于其中。
就现代而言,应该说儒家文化圈中的日本、韩国,在不同程度上均已步入了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之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和它们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一样,在现实社会中逐渐处于一种略显边缘化的地位。不过,与中国大陆相比,历史传统(包括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显然要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如近年对国人刺激比较大的一件事,即韩国以“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其实,如果我们冷静下来看,从两国端午节的活动、礼仪之中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内涵而言,韩国无疑比我们更有资格去为端午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人在此事件上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重新挖掘、继承端午节庆中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不是急于去争谁更有资格为“端午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本书最后所附海内外学者联名签署的“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建议书”中,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难道需要等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再把孔子诞辰抢注为‘世界非物质类文化遗产’之时,我们才会感到焦虑和不安吗?”我们不得不说,以孔子诞辰所行祭孔大典而言,韩国、日本的祭典之中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确使他们比我们更有资格为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其实,在此问题上我们不必显得过于狭隘,如果说我们的历史文化仍然在中国现代社会很好地履行着它所应有的社会功能的话,在此前提下,别的民族国家为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恰恰是我们的民族与历史文化的骄傲——当然,不要忘记了是在此前提下。
孔子对于西方社会的影响,以历史而言,人们比较集中探讨的是孔子对于西方启蒙运动的影响。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确实有一些人自己承认受到了来自东方的孔子的影响,不过对于这一历史事实应该怎么看,却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孔子确实对他们发生了影响,有人认为孔子对他们发生的影响源于其对孔子的“误读”。其实,郢书燕说的“误读”在文化传播中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必然,在历史文化背景相近的“儒家文化圈”内部尚且如此,何况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之间的传播。但是,无论如何,孔子对于西方启蒙运动的影响都不应该被夸大,启蒙运动从根本上讲,是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我调适,孔子的影响最多只能是一种助缘。
孔子在今日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如何呢?如果说在儒家文化圈的东方社会,孔子今日的影响尚属边缘的话,那么,孔子对今日西方主流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无从谈起了。如果说有什么影响的话,我们只能提出一些或无实质性内容、或为属于偶然事件的个案。
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议会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以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诞辰为加州的“孔子日”。加州孔子日的设定,其宗旨在于“现实加州对教育的支持和对多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尊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加州“孔子日”的设定很难说是孔子对现代西方社会产生了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它的宗旨所体现的价值预设即“对多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尊重”,所体现的毋宁说是西方文化自身在现代社会的一种调整,如所谓的“文明”、“文化”的多样性所体现的。加州议会通过“孔子日”的议案当然离不开当地华人社会的努力,不过这其中也有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如该议案的起草者本田为加州议会的日本裔议员。
再有一个个案就是曾经在国内引起争论的关于“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的报道。国内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此事是真是假,是否真有此报道,还是只是以讹传讹?后经多方努力,事实得以澄清,我们也有幸看到了澳大利亚《堪培拉时报》1988年1月24日发表的该报道的原文。该报道颇有语焉不详的地方,但基本事实尚属清晰。事情发生在当年在巴黎召开的以“面向21世纪”为主题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提出汲取孔子智慧的是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典的汉内斯•阿尔文博士,他是在大会的新闻发布会发言时作如此陈述的:“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该报道还介绍了阿尔文博士的背景,他主要致力于空间研究,但他的研究工作无意中成为“星球大战”的序曲,还提到了他批评西方各国国防部为“大批杀伤平民部”。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很难判断阿尔文博士是在何种意义上提出“汲取孔子的智慧”的(或许是在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上),倒是可以看到西方科学家的人文关怀。
以上所列举两事经常见诸国内媒体报端,在国人对于传统的态度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似乎只有异域文化对于中国传统的尊重方能有足够理由打消国人对于自己传统的种种顾虑。其实冷静下来思考,二者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如果传统在过去、在今日只能带给我们自身以专制、愚昧、落后的话,那么,即便在异域它如何享受荣耀,我们均可以弃之如敝屣。这是我们没有将孔子对世界的影响纳入本书的叙事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孔子对异域文化的影响只有通过融入异域文化之中才有可能真正的发挥其功效,换言之,不同文化对于孔子的尊崇也具有各不相同的历史文化内涵,他们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对待孔子只有借鉴意义,而没有决定性价值。最后要提的一点是,作为与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和印度文明相并列的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如果要在全球化的今日世界发挥影响力的话,最终取决于他在中国本土究竟能够发挥怎样的影响力。离开这一前提,谈论孔子对世界影响在不免于奢侈与虚妄。
本书叙事中的另外一个缺失,是没有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打倒孔家店”给出更多的评价,而只是对“五四”对今日国人于传统文化的态度的影响略有提及。从古代社会对于孔子的纪念直接跃入今天博物馆中的孔子的纪念,确实略过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如果对此非要给出什么理由的话,只能说如何评价“五四”之“打倒孔家店”在笔者心目中尚未能形成一个明确的观念,只好付诸阙如。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笔者之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观念,并非对是否应该“打倒孔家店”有什么犹疑,这一点从书中对“五四”所影响的今人对待传统的观念的评语中读者可以看到。只是全面评价“五四”之“打倒孔家店”,无法脱离此思潮发生的历史背景,更为重要的是,必然涉及到如何评价支撑“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价值理念。这些均已超出了笔者的能力所及。也许,“五四”思潮远没有到盖棺论定的时候吧。
无论如何,这本小册子的主题本身所蕴含的意义,远非这本小册子与笔者所能穷尽,在叙事与评议之间,我们尽量保持平实的论调。如果所论能够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发,就此展开相关问题的思考,我们的目的也就初步达到了。
按:该书2007年6月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是张晓华教授主编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丛书中的一种(共8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与至圣先师诞辰)。
【目录】
引言
一、至圣孔子
(一)孔子生平
(二)何谓圣人
(三)即凡而圣
(四)天纵之圣
(五)忠恕之圣
(六)薪火相传之圣
二、先师孔子
(一)有教无类
(二)成人之教
(三)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四)因材施教
(五)教学相长
三、历史的纪念
(一)梁木摧乎 哲人萎乎
(二)太牢享祀
(三)崇礼先师 增辉圣德
(四)庙学合一中的孔庙从祀
四、今日的纪念
(一)博物馆中的孔子
(二)祭孔风波
(三)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
责任编辑:葛灿灿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