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亦】古人结婚之年龄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5-02-28 12:39:29
标签:
曾亦

作者简介:曾亦,男,西元一九六九年生,湖南新化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职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经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复旦大学儒学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思想史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儒学研究会副会长。著有《本体与工夫—湖湘学派研究》《共和与君主—康有为晚期政治思想研究》《春秋公羊学史》《儒家伦理与中国社会》,主编《何谓普世?谁之价值?》等。

 

 

古人结婚之年龄

作者:曾亦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正月初九日乙亥

           耶稣2015年2月27日

 

 

 

今人提倡晚婚,而民国以前,则多行早婚。然皆有理据也。大致而言,儒家一般主张晚婚,而法家及墨家则主张早婚。​

 

《孔子家语》云:「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人十五而许嫁,有适人之道,于此而往则自婚矣。」则以男子二十、女子十五为始婚之年龄。《穀梁传》亦云:「男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三十而娶;女子十五而许嫁,二十而嫁。」则似以男子三十、女子二十为结婚的最晚年龄。故王肃《圣证论》云:「《周官》云『令男子三十而娶,女子而嫁』,谓男女之限,嫁娶不得过此也。三十之男、二十之女,不待礼而行之,所奔不禁。」则男过三十、女过二十,可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得自由恋爱矣。正犹今之剩男、剩女,不暇挑选门第,而唯采是从矣。可见,古人非严禁自由恋爱,然不以是尚,而以为出于剩男、剩女之无奈选择耳。​

 

至于法家,则出于繁衍人口的功利性考虑,而主张早婚。《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云:「下令于民曰: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则似以男子不晚于二十,女子不晚于十五,当行婚嫁矣。墨家之说亦同,《墨子·节用上》云:「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人之法也。」此说即法家早婚之说也。​

 

秦行法家之术,故主早婚。汉承秦制,亦行早婚。 据《汉书·惠帝纪》,「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则女子十五为婚龄之下限,若不嫁,其口税竟五倍于凡人。大概受儒家的影响,据《晋书·武帝纪》,泰始九年,西晋规定「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则将女子婚龄下限推迟到十七岁矣。​

 

其后,战乱频仍,人口凋落,政府多行早婚制。如刘宋规定「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北齐规定女子十四岁当嫁,北周竟令男子十五、女十三当嫁。直至唐代,犹行早婚制。据《唐会要》,玄宗开元二十二年,「男年十五,女十三以上,听婚嫁」。不过,此似规定婚龄之上限也。又,贞观初,规定男二十、女十五以上当嫁,此则为下限也。其后,宋明清时,则规定男十六、女十四以上得婚嫁,亦属早婚也。​

 

清以降,人口阜盛。民国规定婚龄上限为男十八、女十六。至本朝50年《婚姻法》,则规定男二十、女十八始得婚嫁,可谓晚婚,而与儒家婚姻之制相符合矣。至80年《婚姻法》,更规定男二十二、女二十为婚姻之上限,则尤为晚婚矣。​

 

然自战国以降,历代政府所以主张早婚,虽有法、墨学说为据,然皆出于功利之考虑也。至于本朝实行晚婚,亦出于控制人口的功利性考虑。考诸儒家晚婚之立论,则出于对人生与婚姻规律之考察,所谋实属深远。如孔子云:「及其少也,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少者,古人以为二十九岁以下也。此时筋骨未强,《礼记·曲礼》谓「二十曰弱」是也,故不利成婚,以为易致男子贪色伤身也。故《曲礼》有「三十曰壮,有室」之语,《内则》亦谓「三十而有室」、「二十而嫁」,则似主张男子三十以后始得婚媾邪?诚若是说,更属晚婚也。​对此,《白虎通》言之甚明,曰:「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阳数奇,阴数偶。男长女幼者,阳舒,阴促。男三十,筋骨坚强,任为人父;女二十,肌肤充盛,任为人母。合为五十,应大衍之数,生万物也。」又曰:「阳小成于阴,大成于阳,故二十而冠,三十而娶。阴小成于阳,大成于阴,故十五而笄,二十而嫁也。」据此,今法律所规定晚婚者,犹未为晚也。

 

责任编辑:姚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