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仁富】儒家与现代世界的中国人 ——《唐君毅说儒》导读、后记与目录

栏目:
发布时间:2014-12-23 15:21:50
标签:
何仁富

作者简介:何仁富,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四川平昌人,清华大学伦理学专业博士。现为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儒学、生死学、生命教育的研究,出版《生命教育引论》《生命教育的思与行》《生命教育十五讲》《西湖生死学》《生命与道德——尼采的生命道德价值论》《感统与传承——唐君毅的生死哲学》等。

 

 

儒家与现代世界的中国人——《唐君毅说儒》导读、后记与目录

作者:何仁富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甲午年十一月初二

      西历2014年12月23日


 

说明:《唐君毅说儒》是逼着受邀为“大众儒学”丛书编撰的一本唐君毅儒学思想论集,2014年8月由贵阳孔学堂书局出版。现将“导读”、“后记”和目录“呈现于读者。

 

《唐君毅说儒》导读

 

一、儒家与儒者

 

最真实的儒家、最高的儒家,一定是一个儒者,亦即将儒家的信仰、信念、思想完全融入到自己的生命性情和生活实践中,做一个实践儒家的真实的人。因为儒家本身便是让人成为人的学说,“仁者人也”。《论语》中的孔子,不只是在讲教义实现“言教”,更是在展示生活落实“身教”。

 

唐君毅一生的学问是发自生命心灵的不容已之情,他一生至情至性,始终不渝,他的生命直接显发他的学问与思想,在清末民初至新文化运动的近代人物里,能够做到像唐君毅般内外合一,躬行实践,没有几个人。他忠于自己的文化理想,负责、任劳、烦怨不避,“义所当为,毅然为之”,绝不犹豫,而且锲而不舍。他耿介、谦洁、生活淡薄、简朴,除薪俸、稿酬、演讲之车马费及上课之钟点费外,终其一生绝未接受任何金钱方面之馈赠。他性情敦厚,温和,从不疾言厉色;度量宽宏,心胸宽大,气度恢宏,忠恕仁德。正是这种躬行践履,也使他受到了更多长者的尊重、朋友的信任,学生的敬仰。唐君毅逝世,在九龙世界殡仪馆举行大殓,吊祭者有新闻界、文化界、教育界及各界人士二千余人,社团数十。同为新儒家的牟宗三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熊师,知我者君毅兄也。伦理学家周辅成说,就唐先生的学问而言,不能说他就是最好的,没有人超过他,但就他的生命人格而言,在相当历史时期,都不会有人超过他!可以说,在儒家的现代发展中,唐君毅以其生命人格为儒家学者树立了儒者典范!

 

如果只是“以身作则”成为一个儒者,并未能真实彰显儒家“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理想,也不能呈现“己立立人”的儒家情怀。唐君毅不只是一个“儒者”和“儒家”,他对儒学的阐释、发挥、发展,对儒者教化的坚守、坚持、贞定,都堪称大儒,其近一千五百万字的学术著作,20世纪中国学人无出其右者,这些著述可以用“立三极”(太极、人极、皇极)、“开三界”(人格世界、人伦世界、人文世界)、“存三祭”(祭天地、祭祖宗、祭圣贤)概括。

 

二、发生命之性情以“立人极”

 

唐君毅是一个早慧的生命个体,具有极强的反思力和生命体悟力。从幼年开始,就对人之生死之类的大问题有一种深切的生命关怀和强烈的生命体验,并因此而走向哲学思考的道路。就像他自己所说的,他写那些“立人极”的人生哲学著作,“根本上,不是要想提出一种人生哲学上之学说……,根本不是为人写的,而是为己写的。……只是自己在生活上常有烦忧,极难有心安理得,天清地宁的景象。虽然自己时时都在激励自己,责备自己,但是犯了过失,总是再犯,过去的烦恼,总会再来。于是在自己对自己失去主宰力时,便把我由纯粹的思辨中,所了解的一些道理,与偶然所悟会到的一些意境,自灵台中拖出来,写成文字,为的使我再看时,它们可更沉入内在之自我,使我精神更能向上,自过失烦恼中解救。一部不能解救我,便写第二部。在写时,或以后再看时,我精神上总可感到一种愤发,便这样一部一部的写下去了。”[1]这种逼着自己“一部一部写下去”的,不只是早期的“人生之路”十部曲(包括《人生之体验》、《道德自我之建立》、《心物与人生》等书)、《爱情之福音》,也包括中年的《人生之体验续编》、《病里乾坤》。1949年离开大陆前,《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论集》、《人生之体验》、《道德自我之建立》、《爱情之福音》等著作的出版,奠定了唐君毅作为新时代“唯心主义思想家”的学术地位,并形成了“道德自我的建立”这一自己 的基本立场和核心观念,初步完成了自己“立人极”的思想工作。

 

三、究天人之合德以“立太极”

 

到香港后,唐君毅全心投入文教事业,以保存中华文化之星火,合作创建新亚书院并长期负责教务工作,主持学术讲座,撰写大量讨论中西文化的著作,对社会文化、教育、人文世界的各种现象和思想进行反思和批判,并提出自己解决中西文化冲突,塑造“现代世界的中国人”的思路。进入六十年代,唐君毅开始其立足儒家信仰,展开对中、西、印三大思想系统的反思、融汇和判教工作,并以此建构起了20世纪中国最为庞大的“心灵九境”哲学体系,完成其“立太极”的工作。两卷本《哲学概论》,六卷本《中国哲学原论》(包括导论、原性、原道、原教),以及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出版的融贯全部心血的代表作《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使他获得了世界性声誉。《大英百科全书》这样叙述唐君毅:“对西方和东方哲学进行了综合和发展,……在两卷本《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1977)中建立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将宇宙万事万物看作都是求超越的过程,生命存在不仅是为存在而存在,乃是为超越自己而存在;心灵的活动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从现实的生活逐渐向上求更高的价值,最后止于天德与人德一致的最高价值世界。他的世界观是继承和发展中国儒家传统的人文主义的世界观。他的这部著作发表后,西方有的学者认为可和柏拉图、康德的著作比美,并誉为中国自朱熹、王阳明以来的杰出哲学家。”[2]

 

唐君毅尽管被誉为是20世纪中国少有的几个建构起了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思想家、哲学家,但是他自己却对此并不看重。他强调,“我个人最关怀的,既不是纯哲学的研究,也不是中国哲学的研究”。“我并不关心我个人哲学体系的对错或哲学研究的成就。”[3]那么他到底关心什么呢?

 

四、融中西之人文以“立皇极”

 

唐君毅所关心的,“是关乎社会文化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我最关心的,同时也寄望青年人都关心的,就是我们整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大问题。”“我以为社会文化的问题,才是当今这个时代和未来时代最重要的问题。”[4]很显然,文化问题,或者说人文问题,才是唐君毅关注的核心问题。

 

唐君毅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阶段,正是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文化发生重大转型的时代,新文化运动,各种西方思潮,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作为遭遇那一个时代的生命个体,不可避免的要面对那个时代给予的时代精神和时代任务;而作为一个思想家、一个学者,就必须去承担起这样的时代精神和时代任务,并给予自己的回应和回答。1952年,唐君毅为其著作《人文精神之重建》写的“自序”中这样说:“这些文章之中心问题,即百年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之冲击之问题。……在中国人之立场上说,即主要是中国未来社会文化之方向的问题。”[5]他也是他那个时代出版讨论中西人文思想和现实文化创造最多的著作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人文精神之重建》、《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上下)、《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上下)等著作,使其获得了“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20世纪中国最大的人文主义者”的美誉,也以此实现了其融汇中西人文主义、构建最完满人文世界的“立皇极”理想。

 

五、儒家与现代世界的中国人

 

对于唐君毅来说,时代赋予他的使命是要回应西方文化挑战导致的中西文化冲突问题,是要解决在“现代世界”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中国人”如何可以做一个“现代世界的中国人”。但是,唐君毅的生命性情和他所受到的家庭熏陶和儒家教育,使他将这个问题做了内心的还原:要解决和回答“现代世界”的中国人如何成为一个“现代世界的中国人”这一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和回答中国人何以亦即如何是一个“中国人”的问题;进一步,要回答中国人是“中国人”的问题,根本上必须了解和充分理解一个人如何可能和应当是一个“人”的问题。

 

由此,唐君毅便将他所领悟到的时代精神和时代任务转换成了这样三个命题:“我之一切文章之讨论此问题,都是依于三中心信念,即:人当是人;中国人当是中国 人;现代世界中的中国人,亦当是现代世界中的中国人。”“我认为不仅人当自信是人,即上帝亦不能不望人真是一人。不仅中国人当自信是中国人,西洋人真爱中国者,亦不能不望中国人像一中国人。不仅生于现代世界的中国人,当自求成一现代世界之中国人,即中国古人亦必然望我们今日之中国人真成为今日之中国人。”[6]换言之,在唐君毅这里,文化问题不只是文化问题,根本上是人的问题;文化问题的答案是在人的问题的答案之中。这样,对人文问题的关注和对人生问题的关切,便成为唐君毅解决时代问题的两条同样重要的腿。而对儒家的信仰与创造性转化,则是唐君毅要解决“现代世界的中国人”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思路。

 

六、人文问题的人生化:人当是人

 

唐君毅对人生的理解是充满诗意和理想的,“人的生活,应该如明月一样,须得是多方面的。好比明月映在千万江湖中一样。人的生活应该如明月虽是多方面的,然而并不因此扰乱内心的统一与安静。好比明月虽然留影在千万江湖中,她的本身仍高高地悬在天空!”[7]这种“诗意”和“理想性”既体现在他伟岸高卓的人格企求,也体现在他辩证和谐的人生领悟,更体现在他超越生死的智慧洞达。

 

对“人”的思考和探索,唐君毅首先的关注在于成为一个人么样的人,亦即“人格”建构。唐君毅是希望做一个人格伟岸高卓的“大人”。对于一个具有伟大人格的人来说,任何小事都可以“撼动”他的全生命,因为他的生命是与万物万事通透合一的。与此同时,一个具有伟大人格的人,也可以使任何巨大的刺激变得平静,因为他的心是他生命的主宰,他的心与宇宙万物是一体的,他可以自主掌控所发生的事情之于自己生命的影响。

 

不过,唐君毅也很清楚,现实世界不是直接提供给具有伟岸高卓的人格的人的。现实人生充满着曲折、艰辛、丑陋、危险。因此,唐君毅在这里并不企求一个人可以简单而直接地实现自己的人格升华,而是将人生现实理解为辩证的和谐。辩证和谐的人生犹如江中行船,总是在开合因应的现实环境中往前行走的。舟船在江中随着水流行走,前面的山水逐渐向你打开,而船后面的山水则渐渐合拢。站在船头,往往只看见前面山水的“开”,其实,如果没有后面山水的“合”,前面的山水也不可能“开”的。“最高的智慧,在最平凡的事实里。然而只有曾经超越平凡的事实,去追求最高智慧的人,才能从最平凡的事实里去发现最高的智慧。”[8]

 

唐君毅思考人生,尽管首先是为了化解他自己的诸多人生困惑,但这种思考并不是只凭私己感受的自我哀叹。唐君毅自幼饱读传统诗书,大学期间则全面阅读西方哲学家、文学家的著作,并广泛涉猎佛教经典。因此,其对人生的思考一方面是建立在对中西方人生哲学的广泛研读的基础上的,这一点在其后来为《人生之体验》、《道德自我之建立》所撰写的导言中所列举的东西方人生哲学思想和著作中就可以看出一斑;另一方面,唐君毅对人生问题的解决又并不只是立足于孤零零的人生本身,像存在主义一样将人生当成“孤独个体”的自我超越,而是将人生纳入人类文化之中,将人的生命之对象化的文化作为人生的真正安顿处。

 

七、人生问题的人文化:中国人当是中国人

 

作为一位对“传统”有深刻领悟的思想者,唐君毅对人类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的敬意,同时又对超越传统的创造有不息的憧憬。“知识犹如一团生丝,当浸润在生活的水中时,条条清澈,宛转如画。但一朝生活的源泉枯竭,知识也就胶结如泥”[9]。

 

传统人类文化的学习最终是为了文化的创造。人之为人,就在于他可以将自己的内在精神外化为客观对象。作为人类精神客观化的文化,对于人生的安顿首先是纯粹精神文化,他们是人类追求真、善、美、圣的直接产物,包括哲学、道德、宗教、历史、艺术、文学、科学等等。纯粹精神文化的创造,体现着人生的不同境界,创造着不同的生命意境;彰显着现实人生的生命力,呈现着不同的生命样态;体现着人类对真、善、美、圣不同方面多元而圆融的追求。唐君毅说:“艺术的境界,如朝霞映日。宗教的境界,如晚烟沉碧。哲学的境界,如轻云透月。”又说:“从哲学中看人类精神的头脑,从文学艺术中看人类精神的肌肉,从科学中看人类精神的骨骼,从历史中看人类精神的姿态。”[10]

 

唐君毅很清楚,纯粹精神文化的创造只是在“精神层面上”提升着人生的境界和意义追求,将充满艰难痛苦的现实人生引领到对真、善、美、圣的追求上。但是,仅仅有纯粹精神文化的创造并不意味着人生就可以得到完全的落实与安顿,因为它们只是提供了完满的人文理想。要让人生问题彻底解决,还必须有现实人文理想的落实,这便是建构现实人文理想社会的一切文化活动,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军事以及家庭活动等等。

 

八、以人立文与以文化人的儒家情怀

 

在唐君毅的思想中,从早起的《柏溪随笔》到绝笔之作《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都呈现为“人”与“文”的辩证互动,以人立文,以文化人,实现理想卓绝的人生和圆融和谐的人文。这也恰恰是唐君毅一生的学术追求和思想期待:“我理想的人格:有印度人的智慧,中国人的情调,西方人的意志。我理想的社会:科学与艺术合一,政治与道德合一,宗教与哲学合一。”[11]

 

本书所选编和讨论的主要思想,是唐君毅“人文”、“人生”合一的思想呈现;是唐君毅作为现代新儒家对于时代问题给予的新儒家的回答;是对时代文化的人生回答,也是对人生问题的文化回答。犹如唐君毅自己所说的,他关于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著作,“中心思想,依于人当是人,中国人当是中国人,现代世界的中国人亦当是现代世界的中国人之信念”[12]。这种信念不仅融贯于唐君毅的主要著作和主要思想,也是贯穿并落实于他全部生命的基本信念。1974年,唐君毅发表了一篇短文“五四纪念日谈对海外中国青年之几个希望”,再次表达了这份强烈的信念:“一、希望诸位真正作一个人;二、希望诸位真正作一中国人;三、希望诸位作一心灵开放,随时随地好学的中国人;四、希望诸位作一尊重中国历史文化及中国历史人物的中国人;五、希望诸位将来能作一承担当前之时代、及所在之地区之社会责任,延续发展中国之历史文化的中国人物。”[13]

 

本书按照唐君毅自己设定的这样一个信念逻辑,以“人当是人”、“中国人当是中国人”、“现代世界的中国人当是现代世界的中国人”为主题,从唐君毅各时期的著作中编选相关论述进行解读。在这三个基本信念的运用中,唐君毅强调,“偏重在由第一信念以说第二,由第二以说第三。故第一信念尤为核心”[14]。因此,本书选编和解读内容“人当是人”也占居两章篇幅,其他两个信念则各占一章篇幅。

 

在每一章、每一节和每一个大的目下,都有“阅读导引”,概括唐君毅在相关问题上的基本思想和时代背景或者时代影响,以帮助读者阅读。在每一节和每一章最后又有“解读和总结”,一方面对唐君毅相关思想做出时代分析,另一方面给出作者的理解和阐释。

 

对于选编的唐君毅著作原文,每一小目都添加了一目了然的小标题,便于读者直接体悟好了解唐君毅的相关思想。其中,部分选编内容的小标题是唐君毅原著有的,特别是选自《人生之体验》一书的内容;但大部分小标题是作者依据自己的理解概括添加的。

 

书中引文全部来自学生书局1991年版《唐君毅全集》,文中只注明著作名称与页码。

 

《唐君毅说儒》后记

 

《唐君毅说儒》是我编撰的关于唐君毅著作和思想的一本最小的书,但却是最费力的一本书,七易其稿,还不敢说已算完成。因为唯恐愧对大师,也愧对广大读者。

 

我接触唐先生的思想与学问是1998年在川大哲学系研究生毕业之时。但是,一经接触,便像触电一般,而且也因此而完全改变了自己的学术方向和生命方向。2000年初,我第一次受唐先生学生刘国强老师邀请到香港参加学术会议,并拜访了重病中的唐师母和其他一些唐门弟子;6月,我主持建立了宜宾学院“唐君毅研究所”,并策划制作发布了“唐学网(唐君毅研究网)”。如此,唐先生的生命与学问开始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在阅读唐先生著作、感受唐先生生命、体悟唐先生学问的过程中,一直想做两件事情,一是推动并参与唐先生的全集在大陆的出版,一是编撰一册类似《唐君毅箴言》之类的大众读本。但是,这两件事却似乎总是极近而又遥远,多年未成,内心颇多遗憾和愧疚。未曾想,诸事变化,方圆自成,去年到今年,两件事情都落在我头上,可以亲自参与完成。内心的感激,无以言说。或许是唐先生在天之灵要成就我这一番真诚用心吧。

 

2013年,九州出版社决定出版大陆简体字版《唐君毅全集》。我提出了新编的建议,出版社和版权人接受了我的新编建议。由是,我开始着手《唐君毅全集》的新编工作,而且被纳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巴蜀全书”子项目。后来,又受邀编辑《唐君毅儒学论集》;再后来,又受邀编撰《唐君毅说儒》。于是,心中的期许,便全部成为了现实行动。

 

在接受编撰邀请时,由于这件事本是自己心中想做的事,同时,开始以为一本10万字左右的《唐君毅说儒》不会很难,所以答应的爽快,尽管时间很紧迫。但是,在编撰过程中才发现,其难度远远超出了自己的预期。

 

首先,唐君毅作为一位大儒,一位大思想家,兼通中西印三大文化系统,涉猎哲学、主要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知识,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思想内容多元丰富。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切入点来编撰这本《唐君毅说儒》呢?

 

其次,唐君毅著作等身,专著20余部,全集30卷近1500万字,在20世纪学人中,著述之多,无出其右者。如何在这么多著述中去选择几万字出来,供大众阅读,而又不失其大师风范和气度呢?

 

再次,唐君毅作为新儒家,既有对儒家的研究,又有对儒家的发展;既有大量学术著作(如六大卷的《中国哲学原论》),又有艰深的思想建构(如《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该如何来组织这本介绍其儒学思想的小书的内容结构呢?

 

好在,为了新编全集,我和夫人已经将台湾版30卷《唐君毅全集》全部整理出来,并标上了页码。这对我完成这次编撰任务奠定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基础。

 

在反复翻阅唐先生著作和充分领会他自己对自己著述的各种分期和评价的基础上,最后确定了按照唐先生自己的下面一段自述来编撰此书:“我之一切文章之讨论此问题,都是依于三中心信念,即:人当是人;中国人当是中国 人;现代世界中的中国人,亦当是现代世界中的中国人。”[15]有了这样一个切入点,再将唐先生不同时期的相关论述著述一一找出来,分类阅读与编辑,在此基础上,拟出初步的编撰提纲,如此,编撰工作才进入正轨。

 

在编撰过程中,最艰难的,是原著的取舍;最辛苦的是导读与小结的撰写。取舍的艰难在于,唐先生的著作,除了《人生之体验》的风格最为适合编撰材料选取外,其他大部头的 著作,大多长篇大论,而且文字深奥,非常不适合直接选取,必须认真阅读全文,从中找出最能代表其思想又最能被大众所接受的表述语句。有时,为了找出一小段文本,必须反复阅读多篇大文章。这个过程中的艰难,是只有在做的过程中,体会才是最深的。至于撰写的辛苦则在于,如何以自己的理解、思考和语言,将唐先生的相关思想清楚明白地介绍给读者,做好大师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这既考验作者对大师思想理解的程度,也考验作者自己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思想呈现功夫。

 

如今,七易其稿,终于呈现给读者们这本《唐君毅说儒》,既是完成一个约稿任务,也是完成一个自己多年的心愿。我相信,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一定感受到唐先生基于儒家立场对“现代世界的中国人”所做的诸多期许。如果能够帮助大家更多地了解大师的思想,了解儒学的精神,也更好地了解自己,那么,这本小书就算完成它的使命了。

 

 

《唐君毅说儒》目录

 

第一章  儒学与人之为人的价值

第一节  自我的存在

一、自我存在的证明

二、自我存在的彰显

三、自我存在的超越

四、自我存在与价值

第二节  价值的实现

一、价值与他人

二、价值与爱

三、价值与文化

四、价值与生活

第三节  生活道德化

一、人的自觉性

二、人生的目的

三、道德的实践

四、生活道德化

第四节  生命学习化

一、青年的使命

二、天德与人德

三、读书与学问

第二章  儒学与人之为人的生活

第一节  爱情与婚姻

一、爱情的哲学

二、爱情的道德

三、爱情的实现

四、爱情的考验

第二节  家庭与人伦

一、家庭意识

二、夫妇之道

三、夫子之道

四、兄弟之道

第三节  生存与现实

一、心灵的凝聚与开发

二、人生的艰难与哀乐

三、人生的虚妄与真实

四、人生的颠倒与复位

第四节  死亡与幽明

一、死亡问题与人生

二、死亡方式与意义

三、身心呼应与死亡

四、他人之死与祭祀

第三章  儒学与中国人之为中国人

第一节  儒学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一、自我认同的中国文化生命

二、自作主宰的中国文化气概

三、本源切入的中国文化反思

四、纳方入圆的中国文化转化

五、三极并立的中国文化创造

第二节  儒学与中国人的生命精神

一、重立人道与重尽人伦的精神

二、利用厚生与仁爱万物的精神

三、道德责任与礼乐教化的精神

四、肯定人生与人是目的的精神

第三节  儒学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一、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文化

二、自然生命中的礼仪内涵

三、人伦生活中的孝悌崇敬

四、现实生活中的天地意识

第四节  儒学与中国人的人格境界

一、社会日用功德性人格

二、学者性与社会性人格

三、宗教性与道德性人格

四、孔子圆满的圣贤人格

第五节  儒家与中国人的信仰世界

一、宗教之本性与其必然存在之理由

二、宗教冲突之销融与儒家宗教精神

三、儒家三祭之宗教意义与形上意义

四、现代社会儒家事业的可能承担者

 

参考文献:

 

[1] 唐君毅:《人生之体验》导言,第9-10页,《唐君毅全集》卷1。学生书局,1991年。

[2]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即原《大英百科全书》)第7卷,第677页。

[3] 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上)第401页,《唐君毅全集》卷九,学生书局1991年。

[4] 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上)第401页,《唐君毅全集》卷九,学生书局1991年。

[5]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自序,《唐君毅全集》卷5,第4页。学生书局,1991年。

[6]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自序,《唐君毅全集》卷5,第4页。学生书局,1991年。

[7] 唐君毅:《柏溪随笔》之一第1节,《唐君毅全集》卷三《人生随笔》第15页,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

[8] 唐君毅:《柏溪随笔》之二第24节,《唐君毅全集》卷三《人生随笔》第19页,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

[9] 唐君毅:《柏溪随笔》之一第4节,《唐君毅全集》卷三《人生随笔》第15页,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

[10] 唐君毅:《柏溪随笔》之二第2、13节,《唐君毅全集》卷三《人生随笔》第16、17页,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

[11] 唐君毅:《柏溪随笔》之二第12节,《唐君毅全集》卷三《人生随笔》第33页,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

[12]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自序,《唐君毅全集》卷5,第8页。学生书局,1991年。

[13] 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下),第334页,《唐君毅全集》卷8。学生书局,1991年。

[14]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自序,《唐君毅全集》卷5,第8页。学生书局,1991年。

[15]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自序,《唐君毅全集》卷5,第4页。学生书局,1991年。

 

责任编辑:姚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