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文丛第二辑】张晚林著《赫日自当中》出版

栏目:出版图书
发布时间:2013-10-05 14:29:42
标签:
张晚林

作者简介:张晚林,号抱经堂,男,西元一九六八年生,湖北大冶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曾在湖南科技大学哲学系任教,现任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兼职湖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著有有《徐复观艺术诠释体系研究》《赫日自当中:一个儒生的时代悲情》《美的奠基及其精神实践——基于心性工夫之学的研究》《“道德的形上学”的开显历程——牟宗三精神哲学研究》《荀子译注(选本)》等。于2009年以自家之力量创办弘毅知行会,宣扬儒学圣教,践行“知行合一”之精神。

 

  



书   名:《赫日自当中:一个儒生的时代悲情》 

作   者:张晚林著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浸润圣学之心得与体会,固然与其精研儒家经典有关,但绝非徒从读书得来,更有其切磋砥砺之功,故非有切身之痛痒,谨策之信仰,不可读其书也。本书内容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校正了社会大众对儒家相关义理之误解,以确立儒学之纲目与信仰;第二部分痛斥当代职业化教育对儒家教育精神的背离,以期回到儒家之人文精神之中,既而阐道翼教,匡扶人心;第三部分乃以心性学重述儒家之婚姻伦理精神,以对当代社会把美学形态之爱情作为唯一基点的婚姻观之批判,由此而修身齐家,谐和社会;第四部分资儒家之根本义理,以隽永之小品文,思考当今社会之相关问题,其形式虽短小精微,但其道理却博厚悠长;第五部分乃作者与友人之论争与讲辞,以见作者捍卫与宣扬儒学圣教之决心与情怀。总之,本书乃作者用“心”之验,而非“才”气之作,有心者当善会也。

 

【作者简介】

 

张晚林,号抱经堂。男,1968年10月21日生于湖北大冶之世代农家。大学时代曾研修理工科,毕业后进工厂当技术工七载,其间自修中国古典文学,1997年以来,通过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逐渐窥见了圣学之堂奥,既而欲罢不能。现为湖南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出版有《徐复观艺术诠释体系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另有《牟宗三精神哲学研究》即将出版。于2009年以自家之力量创办弘毅知行会,宣扬儒学圣教,践行“知行合一”之精神。

 

【目录】

 

总序(蒋庆)

文化之亡(代序)

 

第一部分:当代对儒家的误会及其义理澄清

 

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解——论文化意识、道统之意义及孔子的贡献

    (一)文化意识与人的存在

    (二)孔子在道统上的贡献

    (三)道统在历史上的自觉与传承

    (四)从道统看学者之当为

 

二、“三纲五常”新证——与方朝晖、李存山先生商榷

    (一)引言

    (二)中西古典政治学为何鲜言自由与平等

    (三)自由的真实含义何为

    (四)“三纲五常”是自由理性回归还是专制制度建构

    (五)结语

 

三、论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特征与教化中的诸问题

    (一)引言

    (二)大众社会的形成及其特征

    (三)学术与教化的分际:学术可自由,但教化必须统一

    (四)教化不是且高于一般的思想理论

    (五)现代人文教育何以失败

 

四、千年的误会——“三从四德”真的是女性的地狱吗

 

五、乔木与世臣——论何谓国学复兴

    (一)“复兴”之内涵厘清

    (二)“复兴”之社会层面

    (三)“复兴”之教育层面

    (四)“复兴”之政治层面

    (五)结语

 

六、少闹些情绪,多做点学术——有感于黎鸣先生的大文《孔儒摧毁了中国文明》

 

第二部分:当代教育批判及儒学教育精神之阐发

 

一、“学达性天”解——教育目的之存在论诠释

    (一)引言

    (二)“学达性天”之学理源流及其存在论意涵

    (三)“学达性天”与西方教育思想的会归

    (四)结语

 

二、论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自由与平等精神——以“学达性天”为诠释向度

    (一)引言

    (二)“学达性天”与自由精神

    (三)“学达性天”与平等精神

    (四)结语

 

三、从儒家教育思想看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以《礼记·学记》为诠释中心

    (一)引言

    (二)“尽心知性”与宗教情怀

    (三)“开而弗达”与学求自得

    (四)“退息居学”与持敬存养

    (五)简述现代人文教育的缺失

 

 四、论现代教育的职业化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背弃

 

五、论理学家的“语录”与“尺牍”在人文教育中的哲学意蕴及其内涵——以二程、朱子、象山、阳明为中心

    (一)引言

    (二)“语录”文本的哲学意蕴

    (三)求放心与变化气质

    (四)开而弗达与学贵自得

    (五)师友讲习与知行合一

    (六)余论

 

六、以“才”为“学”,既非且妄

七、学当何为

八、重温蔡元培之“大学改制”理念

九、读书、智慧与觉解

十、学问的境界与层次

十一、孤单背影——从毕业20年聚会看人文教育的缺失

 

第三部分:当代婚姻批判及中国传统婚姻精神之阐发

 

一、婚姻之堕落——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

二、爱情、逻辑与惟情者之贫困

三、两情相悦如何能由鉴赏的走向理性的——从康德的美学理论和儒家的心性学来考察爱情之持久及其终极美境

四、“无”情与诗之空灵

五、爱情之美学形态与心性学形态

六、爱情当如何走向婚姻?——一个心性学的路径

七、不要爱,慈悲就好

 

第四部分:儒学义理哲思小札

 

一、说悲情

二、说人生之意义

三、说觉解

四、说道德

五、说感动

六、说敬畏

七、说相遇——湖南科技大学隐山哲学社社刊《思路》第2期刊首语

八、说李白——才子之“愁”与圣人之“忧”

九、说于丹——才子的生命形态及其不足

十、这里诸神也在场

十一、谒湘潭文庙记

十二、从书之颠沛流离看世风与运命

十三、怀念悠扬

十四、怀念羞怯

十五、游丹霞山记

 

第五部分:论争与讲辞

 

一、关于“读经”问题的思考——兼答王彬彬先生

二、国学院·读经·文化意识

三、学术不端之精神根源

四、答客难

 

附:

 

“敬”不必来自于“神”——与晚林博士商榷(温航亮)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再答温子航亮

 

附:

 

答《答客唯》(温航亮)

哲学之退隐——世界哲学日在湘潭大学哲学文化周上的讲辞

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在湖南科技大学隐山哲学社国学文化月闭幕式上的讲辞

 

 

文化之亡(代序)

 

明末顾亭林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顾亭林这一段话,表示两个意思;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第二,文化的承续比国家的兴亡重要。我正是从这两点来谈文化的兴亡问题。既然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则文化的载体是人而不是典籍;或者说文化存在于人的生活中,而不是典籍的文字上。若仅就典籍而论,现在的政府大概再也不会野蛮到暴秦“焚书坑儒”的地步,再就现在的战争来说,交战双方大都能尽量保护典籍,使其不受损毁,更何况,现在的高科技可以有很多精妙的法子来保存典籍中的信息。因此,从器物层面讲,现在再去担心文化的灭亡似乎是杞人忧天的事。即便是真的再度发生的“焚书坑儒”的事件,只要有作为文化载体的人在,文化很快就会复兴。儒学在汉朝的复兴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可见,对于一种文化而言,“焚书坑儒”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没有讲论和修习这种文化的人了。这便是文化之亡。

 

我之所以有这些感触,是因为我在一所工科学校教书,人文科系的学生本来已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了,而我偏偏又总是带领学生读诸如《论》、《孟》、《老》、《庄》等无人问津的中国经典,这不仅被学生所厌弃,而且亦博得了具有高学位和职称的同事的嗤笑。因为现在的学生能静下心来读几首唐诗宋词的人已经不多,哪有闲情雅致深入到《论》、《孟》、《老》、《庄》那繁奥的义理和道德悲情中,去锻炼自家的思考力和培养自家的德性呢?而我的同事则大多说我在做死学问,炒古人的剩饭来讨生活,混饭吃。

 

但我要问的是,你不读《论》、《孟》、《老》、《庄》等经典,不读中国传统文化,你有什么资格在人文科系,乃至在中国的大学当师者呢?中国文化是一个有统的文化,你不从这个“统”的源头开始,仅凭依兴趣去读几本杂乱的书,乃至是时髦的文化快餐,算在多大程度上了解了中国文化呢?于是,你在文学上看到专制政治对士人人性的压抑而发出的忧愤,便动辄说这是儒家思想的恶果,于是,儒家便成了专制制度的护身符。但《孟子·万章》中不是明明说了“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的话吗?当然,孟子并未就如何易位设置具体的操作程序,但这只能说儒家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好,但你凭什么说儒家在为专制政治保驾护航呢?你这样看待中国文化,你的学生便也这样看待中国文化,于是,中国文化只有放在图书馆中收藏的价值,而我们之所以还收藏着,只是为了证明我们曾有过文化,但这是很糟糕的文化,在现在的生活中,完全没有再提起的价值。文化至此而不亡,更待何时?

 

但我要说的是,一种深厚的人文教养,必然来自代表文化传统的经典,而不是来自宣泄情绪的文学作品,更不是来自当下时髦的文化快餐。因为经典代表着悠远,《中庸》曰:“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高明、悠远,表明经典有无限的蕴藏。这正如伽达默尔所言,“经典”不只是一种风格或一个时期的描述词,它的价值不是一个现在已过去和失落的时代的价值,它远比某种时代概念或某种历史性的风格概念有更多的内容。因此阅读经典的过程,就是通过愈来愈更新的证明,允许某种真的东西存在于其中的历史性保存过程。这样看来,多读点经典,算不算是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算不算是做死学问,炒古人的剩饭呢?你认为是如此,只是表示你物化而不思不觉,经典深厚而博大的内容就这样僵死在你那物化的形式中。文化至此而不亡,更待何时?

 

本来,以我的浅薄与顽愚,决不敢说是在做学问,亦不敢说践行。但我出版这本集子,义理上或有差谬,然决不是出于一时的感愤,我的确是有深刻的生命体验的。我自理工转持文学,再从文学转持哲学最后归宗儒学,决不是爱好兴趣的横摄转移,而是理性灵光的直上透射。这是生命探索磨砺的结果,这里面有悲痛的存在感受,亦有冷峻的理性沉思。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能至此境,至少对我个人而言已属不易。想当年,我也曾是浪漫少年,内心的热情似火,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当我把这些浪漫、热情澄汰以后,当我在夜深人静时拿起《论》、《孟》、《老》、《庄》这些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书的时候,我从那些圣贤先哲严肃的人文道德悲情中所得到的感动,真是“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这岂是少年时因情感的鼓荡而去读那些美丽凄婉的爱情故事所得的感动所可比拟于万一的。昔人有诗云:“少日迢迢思远道,老来兀兀守遗经。”我刚过不惑之年,还不算老,而心境已若此,那些不屑于经典的人,可能会笑我太没有出息了。

 

                                                张晚林

 

 

 

【“儒生文丛”第二辑】

 

 

学术指导:蒋庆 陈明 康晓光 余樟法 秋风 

主    编:任重

出 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书    目:(共七册)

 

        壹.《儒家宪政主义传统》(姚中秋 著)

        贰.《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余东海 著)

        叁.《追望儒风》(米湾 著)

        肆.《赫日自当中:一个儒生的时代悲情》(张晚林 著)

        伍.《“亲亲相隐”问题研究及其他》(林桂榛 著)

        陆.《闲先贤之道》(陈乔见 著)

        柒.《政治儒学评论集》(任重 主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