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秋作者简介:姚中秋,笔名秋风,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陕西人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华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发现儒家》《国史纲目》《儒家宪政主义传统》《嵌入文明:中国自由主义之省思》《为儒家鼓与呼》《论语大义浅说》《尧舜之道:中国文明的诞生》《孝经大义》等,译有《哈耶克传》等,主持编译《奥地利学派译丛》等。 |
作者:秋风(姚中秋)
原载:经济观察报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邮报》
时间:2013年6月21日
中国要到哪儿去?这些时日变成了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权威媒体不断释放出混杂的理论信号。商、学精英群体内部议论纷纷。前几日参加一个会议,一家投资银行的经济分析师指出,企业家的心理已经受到一定冲击。人们疑惑: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的改革还会持续下去吗?
三十多年来,中国一直在改革。改革的性质是显而易见的: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中国社会因此而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高速增长,政府与民众财富的大幅度增加,社会自治有所发育,政府行为也多少趋于理性,以及最为重要,普通民众自由活动空间的扩大,包括网络给人们提供了就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开放平台。
当然,这三十多年中,各个领域的改革都有所反复,因为,始终存在着反对这一变革方向的观念和政治乃至社会力量。比如,在过去十几年间,政府利用土地垄断等优势,再度深度介入经济活动;就经济结构而言,则出现“国进民退”现象,国有企业扩大了特权,私人企业的生存环境不乐观。从这个意义上看,市场化没有推进,反而倒退。司法领域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反复。
不过,既然是改革,那么,出现这样的反复,其实相当正常。与革命不同,改革不是决绝的,不是疾风暴雨式的。改革就其性质而言,就是众声喧哗。包括既得利益者,也可以主张自己的利益。更不要说,在改革过程中遭到意外伤害的第三者,更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这些力量都有可能导致某些时候,在某些领域,制度出现逆向变化。
尽管如此,好的改革只要一开始,就会不断给自己生成力量。回头来看,中国三十年的改革,似乎就带来了这样的效果。过去三十年的市场化过程,给中国带来的最为重要的变化是社会结构之巨大变化。具体地说,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造成了一个规模日益庞大的中产群体,包括私人企业家、白领、以及自由职业者。除政府外,他们是各种最为重要的资源的主要拥有者。比如,私人企业家拥有大量财富。
尤其是知识和观念。中产阶层普遍接受过较好的教育,就业于知识相关产业。在此教育过程中和职业生涯中,他们接触并认可人的尊严、自由、市场、民主、法治等价值和制度。因此,可以说,过去三十多年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观念结构的巨大变化。这个中产群体的观念极大地不同于他们的父母。各种形态的新兴主流媒体瞄准他们,在公共舆论场域中传播上述价值和理念。中产阶层形成了一套话语系统,形成了一套秩序想象。
最为重要的是,中产阶层也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期待,一个明确的政治预期。他们的成功来自于改革所带来的市场制度,他们借助这一制度积累了个人的财富和地位。很自然地,他们认为,中国应当继续改革,沿着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的方向改革。他们相信,这样的改革可以让自己的处境更好。
正是这样的预期,支持着中国中产阶级的拼搏和安分守己。中国的中产阶级生存之法律、政治、乃至社会环境是比较差的,他们的生活和职业压力相当大。但是,中产阶层可以忍受这一切,这固然是因为,传统上,中国人就具有坚韧、自强的美德。同时也是因为,他们抱有希望。他们相信,改革会深化、扩展,因而,自己的产权将会得到更好的保障,子女的教育会变好,企业的生存环境会变好,等等。中产阶层的这一共同而强劲的预期,让中国社会在过去十几年间得以保持秩序稳定。
换言之,中国当下的稳定其实是比较脆弱的。人们的预期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焦虑不安,抑制了潜在的社会冲突。完全可以说,珍视和稳定中产阶层的改革预期,就是政治上最为重要的事情。改革很复杂,尤其是,今天展开改革必然触及到一些核心的权力、权利与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因此,改革当然可以缓慢推进。但不管怎样,各个领域具有发言权的人们应当高度谨慎,要关注这个新的主流社会的民心,要让这个新的主流社会相信,改革将会继续,中国社会将继续向着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的方向演进,一个日益富裕的中国也将有一套合理的法律与政治制度。中产阶层保持改革的预期,是中国社会保持稳定、中国进一步变好的基本保证。
【上一篇】【许石林】古代贪污和反贪污
【下一篇】【严寿澂】刘咸炘诸子学述论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