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秋】培养实践主体,构建儒家式社会秩序――《儒生文丛》出版座谈发言

栏目:
发布时间:2012-11-13 08:00:00
标签:
姚中秋

作者简介:姚中秋,笔名秋风,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陕西人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华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发现儒家》《国史纲目》《儒家宪政主义传统》《嵌入文明:中国自由主义之省思》《为儒家鼓与呼》《论语大义浅说》《尧舜之道:中国文明的诞生》《孝经大义》等,译有《哈耶克传》等,主持编译《奥地利学派译丛》等。

     
     

 


     
     
    培养实践主体,构建儒家式社会秩序
    ――《儒生文丛》出版座谈发言
    作者:姚中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邮报》
    时间:西历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儒生文丛”由蒋庆、陈明、康晓光、余樟法、秋风任学术委员,蒋庆撰总序,汇集了中国大陆儒家近年来的思想探索及社会活动成果,乃当代儒家新锐对中国及人类命运的深入探讨和最新看法。自“儒生文丛”第一辑三册(书目为《儒教重建——主张与回应》,《儒学复兴——继绝与再生》,《儒家回归——建言与声辩》)出版后,引发各界高度关注。孔子2563年暨西历2012年10月29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在北京蓟门桥主办“儒生重现之文化、历史意义暨‘儒生文丛’出版座谈会”,蒋庆、张祥龙、梁治平、陈明、康晓光、秋风、干春松、彭永捷、高超群、唐文明、温厉、任锋、林桂榛、陈壁生等学者出席会议。会议发言记录经讲者订正,现予发表,以飨读者。      
     
     
    这次会议的主题“儒生重现之文化、历史意义”,最初是我确定的。儒生的重现,刚才各位都谈到了它的历史性意义。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儒生重现,确实在中国社会塑造了一个文化政治的主体。也就是说,一个现代的儒家社会秩序的建设事业已经开始了,因为,我们现在找到了一个实践的、行动的主体,让儒家具有了实践的、行动的能力。
    
    我认为,这就是我们跟港台新儒家很大的不同。这些先贤当然做出了非常伟大的贡献,延续了中华文明的文脉。但是,他们主要还是从知识上努力,从信念和价值上守护了儒家文明、中国文明。知识就是他们的实践,他们在社会、政治等领域中,基本上没有实践。比如,他们没有参与八十年代以来台湾的转型。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学院化的儒学在台湾逐渐边缘化了。
    
    最近大陆这一拨的儒家复兴或者是说兴起,更多的是实践性力量、实践性主体的重建。这一点,蒋庆先生居功至伟。他提出的儒教思想、政治儒学思想,直接就是把儒生绵延了几千年的实践意识唤醒了。因此,大陆这一波儒家,与港台新儒家的气质完全不同,理论范式也大不相同。
    
    当然,当代大陆儒家之实践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现在我们也都看得非常清楚,有教育领域的实践,有基层社会建设的实践,还有政治的实践,至少是有这方面的努力。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商业领域的实践。有很多商人去拜访蒋先生,他们其实也不懂政治儒学,但是,他们看到了一种令人感动的儒家的精神,他们也隐约看到,这种精神对中国社会秩序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思考、更准确地界定自己的身份。接下来还面临一个问题,这样一个有非常强烈的儒家信仰的群体,跟普通的现代社会的其他成员之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如何去处理这样的关系?这个问题是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我们强化自己的角色认同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去教化如何去重建整体的社会秩序,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必须都同时考虑。
    
    最近我对后面一个问题有所考虑,简单地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描述我们自己,这首先就是一个问题。这套丛书用的“儒生”之名,我一般现在对别人自称“儒者”。当然,还有社团叫“儒士社”。有些朋友自称“儒教徒”。这些说法并存,有它的理由。也许,通过干春松教授所说的成立组织的方式,逐渐分出类别,每个人都可以戴上一个合适的帽子,形成一个系统。这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安上一个名字本身并不是为了一个名字,而是我们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重建一个现代的儒家社会秩序。
    
    我自己最近一直在想,我们现在的处境或者说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使命,跟董仲舒、跟二程、朱子完全是一样的:都经历了一次大的礼崩乐坏,秩序崩溃之后要重建秩序。而且,我坚信,中国未来的良好的秩序一定是儒家的秩序,不可能是任何其他秩序。当然,与以前的儒家社会秩序相比,会有很大的变化,我们将要建立起来的这样一个儒家秩序,跟汉儒曾经建立起来的汉晋秩序会有所不同,跟程朱建立起来的宋明秩序也会有所不同,它会是一个现代的秩序,同时一定是一个儒家的秩序。
    
    问题就来了,这个秩序究竟是什么,需要我们做一个非常深入的思想上的努力。蒋先生带了头,我们大家都在跟进,做这样的工作。这是学术上的工作和挑战,不知道蒋先生有没有计划,系统地解经?
    
    接下来,我觉得最为重要的还是实践,我们如何去实践。现代社会确实和汉代和宋代社会都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区别是刚才大家都谈到的城市化。所以,最近两年,我在思考儒家的实践问题,基本上已放弃思考农村。在农村重建儒家秩序,当然有效果,但必然事倍功半。因为,目前中国已经有一半人生活在城市,再过二十年,中国人百分之八十都会在城市居住。所以,我们这一轮的儒家社会秩序重建,根本在城市,而这是以前的儒家从来没有遇到的。人们以前都是在乡村社会生活,儒家重建秩序的着眼点都在乡村社会。那么,在一个城市社会如何建立一个儒家式的现代社会秩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我也坚信,城市社会要建立的秩序也一定是儒家秩序,它必然是这样的。最近我们做了一些事情,接触了一些基层社会的管理者,还有居民,他们确实都有非常强烈的需求,比如说一些街道办的负责人说,这个社会全坏了、全乱了,其他什么办法都不行,居民一读《弟子规》,就好一点。他觉得,这确实有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现在要思考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儒家如何进入基层,尤其是进入城市的基层社区。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当然,要进入,就需要一批行动者,这也是现在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找到这么一批行动者。
    
    回到我关于儒生这个概念的理解,中国社会现在需要一个儒生群体或者说儒士群体。这个群体有不同的层次,以前传统中国儒家社会秩序也是以多层次的儒生群体做为其骨干的。最高的一个层次,比如说蒋先生,是贤人。他有一些弟子,或许可以叫做士君子,那是比较高级的,他要传承学问,指导这个社会,他是这个社会精神的象征。中间有一个层次非常重要,也即绅士群体,他是在社会的现场的治理着,他可能是商人、教师,或者甚至是官员。他们并没有系统儒家学理上的训练,也不研究经学、儒学,但具有一定的儒家信仰,信奉儒家价值。现在重建儒家社会秩序,核心是培养这样一群人。因为,我们这些人没有办法直接跟贩夫走卒打交道,你讲的话语体系,他们听不懂。所以,我们现在考虑的重点,是养成儒家价值渗透到社会中的中介群体,也即绅士群体。他们比较自觉地接受儒家价值,转身来在自己的社会治理实践中,教化普通民众。应该说,这个信奉儒家价值的绅士群体正在慢慢形成,其实已经有相当的规模,在各地都能看到,大学里面、研究机构都能看到。
    
    我觉得应当加大这方面的力度。当代儒家的使命是重建儒家式社会秩序。这一使命所决定的核心议题就是培养一群在社会治理现场的绅士,教化企业家、政府的官员尤其是退休的官员,成为信奉儒家价值的绅士。在社区里,在企业中,在各级政府,他们按照儒家价值进行社会治理。如果有这么一个机制,这们一样人越来越多,由他们来以身作则或者进行教化,进行社会治理,那么,一个儒家式的现代社会秩序就有可能慢慢形成。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