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报】《儒生文丛》在京出版,记录近10年儒家复兴之路

栏目:
发布时间:2012-11-06 08:00:00
标签:
陈明

作者简介:陈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长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现任湘潭大学碧泉书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创办《原道》辑刊任主编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维》《文化儒学》《浮生论学——李泽厚陈明对谈录》《儒教与公民社会》《儒家文明论稿》《易庸学通义》《江山辽阔立多时》,主编有“原道文丛”若干种。

     
     
     
    
《儒生文丛》在京出版,记录近10年儒家复兴之路  

          
     
    西历2012年10月,三卷本《儒生文丛》在京出版,这部由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蒋庆、陈明、康晓光、余樟法、秋风任学术委员,儒家学者任重和刘明主编的文丛,汇集了当代众多儒家学者论文以及中国大陆儒家近年来的思想探索及社会活动成果,出版后引起了很多关注。
    


     
   

    “儒生文丛”第一辑共三册,书目为:《儒教重建——主张与回应》,《儒学复兴——继绝与再生》,《儒家回归——建言与声辩》。(图书简介详见儒家中国网站//m.katywinge.com/article/id/2945

 

    陈明专访:儒家回归才刚刚开始

 

     这套文丛分为《儒家回归》、《儒教重建》、《儒学复兴》三册,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儒家思想重新复兴的道路。为此,本报采访了《文丛》的学术顾问、新儒家代表人物、首都师范大学儒教中心主任陈明,他说,“儒学的复兴已经跌跌撞撞地走过了30年,近10年儒学复兴之路无疑有其自己的特点,那就是不再只是停留在书斋里以纯粹学术研究的方式进行,而是表现出一种实践性、现实性,作为一种思想、一种价值、一种社会力量在对现实问题的参与中、与其他各种文化价值和思想立场的互动对话中表达自己、砥砺自己、丰富和发展自己。”
    
    
      新儒家的新
    
    
      北京晨报:今天的儒家学者,常常被称为“新儒家”,在这部文丛中也适用了这一概念,为什么会有“新儒家”这么一个名称呢?它和传统的儒家有什么不同?
    
    
      陈明:广义地讲新儒家一词主要指近代以来认同儒家文化价值从事儒家思想论证阐发的人。熊十力、梁漱溟、钱穆、冯友兰、贺麟以及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等等都被划归这一范畴。狭义的新儒家则指这一群体中由熊十力及其弟子组成的学派。他们以哲学为论证表述儒家思想的话语方式,以宋明儒心性之学作为儒家主干,致力其与现代学术和价值的衔接沟通从而论证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北京晨报:那么,新儒家的“新”是否在于具备了现代性?
    
    
      陈明:所谓的新首先应该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因为1840年开始就被划归近现代了。与此相应,相对传统儒家这些新儒家们是在一个进入了世界史进程在中西互动的语境中工作,所以在问题意识、观念意识和话语形式上都与古代儒家有所不同,譬如都有现代学术意识,都把民主、科学以及其他一些具有现代性色彩的社会问题作为自己思考的对象和范围。
    
    
      儒学重建正在路上
    
    
    
      北京晨报:为什么要做《儒生文丛》这样一部文丛呢?
    
    
      陈明:我不是文丛主编,只能从学术顾问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从上个世纪80年代重新评价孔子开始,儒学的复兴已经跌跌撞撞地走过了30年。而近10年来,儒学的复兴之路无疑也有它自己的特点,那就是不再只是停留在书斋里以纯粹学术研究的方式进行,而是表现出一种实践性、现实性,作为一种思想、一种价值、一种社会力量在对现实问题的参与中、与其他各种文化价值和思想立场的互动对话中表达自己、砥砺自己、丰富和发展自己。这既是其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其有效存在的主要标志,因为儒家对自己的期许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虽然还只能说是在路上,但是把那些多少有些仓促的文字多少有些匆忙的身影记录下来,不仅可以帮助儒门整理自己的思考,也可以为我们这个转型期的国度留下一段思想的记忆。费孝通说我们的时代跟战国有点相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迟早的事。我希望各种思想流派都能有这样的历史意识。
    
    
      北京晨报:您觉得这部丛书的价值何在?又有什么特点?
    
    
      陈明:文化价值需要通过人的思想行为来做见证,只有经典没有人,那只是一种博物馆式的存在。编这么一套书,促进儒生群体的复活重生不仅对儒门自身有积极意义,对于我们整个思想界的生态平衡健康发展也大有好处。上个世纪80年代艾恺的书说梁漱溟是最后的儒家,这让我们大陆人知道儒家还可以用来称赞一个人。近10年来,基于儒家立场的文章渐渐多起来,但儒生的自觉还需要有人出来捅破窗户纸,使这样一群人由自为走向自觉,由朴素的基于情感的认同走向深入的理性思考——明确自己究竟处在什么一个位置处在怎样一种状态对于儒生群体的发育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我认为文丛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全面、客观,分类清晰。如果再有个学术研究的存目,把学术界的思想贡献做一个记录就更好了。一切都还只是初级阶段。

 

 

     
     
    陈明专访:儒学关系文化认同
     
    
    
       儒学的复兴,不仅仅是书斋里的研究和文章,儒学也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哲学。对此,《原道》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儒教中心主任陈明表示:“现在社会空间扩展活力恢复,儒家的许多意义价值被重新发现,呼吁复兴,实际是要求恢复某种常态。再一个,在全球化时代和经济一体化的同时,文化认同的问题也变得突出,于是复兴儒教应对文明冲突的主张也就应运而生。”
    
    
      儒不仅是知更是行
    
    
      北京晨报:一直以来许多学者呼吁复兴儒家,可到底为什么要复兴儒家呢?
    
    
      陈明:这个问题在好多场合都回答过了。简单讲,一是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地位重要,已经深深渗透到国人的日常生活。现在影响式微不绝如线,固然有时代变迁思想与现实互动性下降有关,同时与意识形态方面和认识存在误区也有一定关系。现在社会空间扩展活力恢复,儒家的许多意义价值被重新发现,呼吁复兴,实际是要求恢复某种常态。再一个,全球化时代在经济一体化的同时,文化认同的问题也变得突出,于是复兴儒教应对文明冲突的主张也就应运而生。儒教与民族建构、儒教与国家建构的问题都是大问题,但我们应该开放地建设性地去理解,因为今天这些问题在条件和内涵以及目标上都与以往有了相当大的不同。2005年我在社科院办儒教研究中心的时候就说儒教需要的是重建而不是复兴。重建意味着没有模板可供仿照,意味着较多的反思与调整。这实际更难也更重要。
    
    
      北京晨报:有评论者认为,“传统社会知识普及率非常低,而且讲究礼不下庶人,相对来说,今天认识和知道儒家的人更多”,是否说明今天的儒家思想比传统社会更加普及呢?
    
    
      陈明:礼不下庶人就意味着普通人不懂儒学?儒学讲的都是伦常日用之道,愚夫愚妇都不言而喻,普及不普及,不是一个知识论问题,懂不懂与信不信、行不行不是一回事。儒家思想是文化,是要认同和实践,要内化于心、落实于行才能充实生活滋养生命。圣贤不我欺,试着做一点,定会有收获,或多或少。评论者这段话逻辑和知识上都问题多多,叫人没法看懂。现在批儒家的人多半都是这种情况,不值一提。
    
    
      儒家不仅是历史也是现实
    
    
      北京晨报:在《文丛》的跋中有一句:“中国五千年之大变局,未有甚于中国之无儒生也!中国之无儒生,非特儒家价值无担当,且中国国性不复存;中国国性不复存,中国沦为非驴非马之国矣;中国沦为非驴非马之国,中国之慧命又何所寄乎!”为什么这么说?儒家对于中国的意义在哪里? 
    
    
      陈明:汉朝的特征是霸王道杂之。有霸道才有中国的统一,有王道才有社会的整合,而王道的主要内容就是儒家思想的制度化和教化。所以,儒家对于中国的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是有很大影响的。在今天,在现代性语境和多元族群环境里我们同样面临着国家建构和国族建构的问题,儒家仍然无法成为旁观者而必须有所承担。但简单回到古人那里显然是不行的。文丛中的这段话点出了儒生的重要性,但对儒生应该如何面对如何承担却没有述及。就我个人来说,这里的国性问题就需要好好斟酌。虽然有儒教中国之说,可在现代语境里,政教分离、宗教平等,以儒教为中国这个多元族群国家的国性,是会有很大问题的。
    
    
      北京晨报:那么,您是怎么理解国性问题的?
    
    
      陈明:这方面外界比较熟悉的是蒋庆、康晓光的观点,主编任重这里似乎也是以此为论据。在今天讨论国性问题,首先必须与法律和政治制度联系起来谈;还必须与公民社会的建设结合起来谈。周公制礼作乐首先是一种政治性的制度安排。既然从制度角度谈儒家礼乐那就要回到政治的平台和逻辑,就要折衷于正义的原则与现实力量――利益的平衡点,不能简单地把政治和文化混同。儒家文化应该也可以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建设发挥较多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一个文化系统的儒家就应该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就像汉族并不因为其拥有较大规模就可以垄断中华民族之名。中国性固然要反映历史,但更要反映现实、表达愿景。
    
    
      儒学需要恰当的应对之方
    
    
      北京晨报:有学者认为,孔孟的儒家是思想的儒家,学术上的儒学,后来的儒学是政治儒学,对此您怎么看? 
    
    
      陈明:六经乃先王政典。世衰道微礼崩乐坏,孔孟周游列国希望使动荡的社会恢复秩序但势莫能挽,于是只能将先王的理念自己的理想加以整理书于竹帛传诸门人以俟来者。显然这不是学术儒学一词可以概括描述的。汉武帝意识到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于是只有与社会和解、与儒家合作,在霸道的制度结构中引入王道因素,是施政趋于合理社会走向和谐而成就有汉的文治武功奠定中国的基本格局。可见儒家思想一直是实践性很强的。而它之所以能够发挥这种作用获得这种地位,并不是因为帝王对它有什么偏好甚至也不能简单说它就是真理,而是因为它是社会认可的价值,是社会意志的表达者。
    
    
      北京晨报:儒学在历史上历经变迁,在今天是否也会有新的内容?
    
    
      陈明:儒学儒家在历史上的变迁也需要从它与社会的内在勾连、从社会与朝廷(王权)的互动关系出发才可以解释清楚。例如魏晋玄学就是因为王权在内部和外部的动荡中被削弱,由世家大族成为支撑社会的主导力量,于是主张“贵无”、“独化”而表现出与汉代经学“屈民以伸君”完全不同的政治风格。宋代太祖立下不杀士大夫、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制,儒士大夫的地位得到保障,儒家的政治关注集中到行政事务和帝王人格教导上,于是孟子升格,心性之学大盛。近代,变法维新以应对西方冲击,创制立法的今文经学成为主流等等。今天的儒学会如何变?变得好不好?要看今天的儒生对当下的问题是否有准确的把握?是否有恰当的应对之方。
    
    
      儒学的现代化
    
    
      北京晨报:儒学诞生于农业文明时代,而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发生了变化,儒学如何对当下的生活起作用?儒学在今天是否仍旧适用?
    
    
      陈明:坚持思想价值的普遍性、绝对性是有必要的。但是基于这些思想价值做出的问题解决方案却是历史性的,属于所谓因病立方,这却不必也不能照方抓药生吞活剥。孔子本人就被誉为“圣之时者”。例如他讲为政的最高境界是博施广济,这是仁是圣,但如何博施如何广济却没有执著没有定于一。
    
    
      北京晨报:那儒学在今天应该有怎样的变化呢?
    
    
      陈明: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生产工业化、生活都市化、思维理性化,这意味着儒家的很多命题观念都会失效,需要法圣人之所以为法重新制作。儒学发展的每一新阶段都与一些大师的努力分不开,董仲舒、王弼、朱熹、康有为都是这样的人物。从文丛的记录来看,主要的声音还是复兴,重建与再造的意识还不明显。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出现。
    
    
    晨报记者 周怀宗
    
    
    来源:北京晨报2012年11月06日 
    


     
              

    孔子2563年暨耶稣2012年阳历10月29日,“儒生重现之文化、历史意义暨‘儒生文丛’出版座谈会”,在北京蓟门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举行。出席座谈会的学者有蒋庆、张祥龙、梁治平、陈明、康晓光、秋风、干春松、彭永捷、唐文明、温厉、任锋、林桂榛、陈壁生等。

 

                             来源:北京晨报2012年11月06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