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台】学而第一:AI时代的最佳课纲(上)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4-07-15 17:54:54
标签:
陈绪平

作者简介:陈绪平,男,字子茂,号尔雅台,西历1969年生,湖北阳新人。长期从业于互联网科技界,曾任阿里巴巴资深架构师,现任某上市公司高管。

学而第一:AI时代的最佳课纲(上)

作者:尔雅台

来源:作者赐稿

          原载于 “尔雅台”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六月初六日丙子

          耶稣2024年7月11日

 

今天谈“学而第一”。为什么把这个拿出来讲?因为《论语》开篇就是它,古人教人首重学,这是一个点。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今天这个时刻可能很特别,它是一个转折点,是过去40年、未来40年的这个大势变化的转折点。这对我们现在的小孩、00后,年轻一代如何成长,这个教育如何变化,都有会很大的影响。我们要重新思考我们未来的教育,去探寻“AI时代的最佳课纲”,出发点可能就在这个地方。

 

美国有个著名的汉学家叫狄百瑞(1919-2017),前几年去世的,他说:“论语是我们人类共同的亘古不变的核心价值,所以值得现在人去重新发现”。从全球来讲,整个这个全球化时代,整个人类行为基本标准,都在这个《论语》里面。所以,《论语》是一个全球可以接受的、一个最大的共识点,我们从这里出发,无疑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这几年很多人骂互联网。作为一个曾经的互联网人,我觉得这个挺有趣的。在我们这些老派互联网人看来,过去二十年我们的互联网企业在商业文明里其实一直是领跑的,是走在时代前列的。我是觉得我们挺不错的,但为什么几乎全国人民都在骂你呢?这个确实需要反思。

 

怎么反思?要我说呢,还是根基薄了,互联网公司的文化底蕴太薄了。我们互联网讲价值观,还是着眼于团队快速成长、业绩快速增长,你很多底层的东西忽视了。你看我们互联网企业的人,有很多给企业做培训,培训的方法、讲价值观的方法太浅了,这个价值观其德性的根基还是太浅了,还是实用主义居多。西方讲新教伦理,稻盛和夫讲“敬天爱人”,商道即人道,商业文明还是需要奠基在更厚实的文化地基上。

 

用我们互联网的话,我们为什么学《论语》,我的回答是重构现代人的底层操作系统。我们过去几代人,甚至一百多年来,我们是什么培养出来的?这东西不要小看,它其实就是做人之道,非常重要。人会受到整个环境体系的影响,你的思维观念都会是这个时代的产物。AI时代了确实使人更焦虑了,我们现代人今天的底层操作系统,显然也显得更脆弱了。我们今天存在的很多问题,许多人感觉没有未来,就是我们现代人的这个底层操作系统有问题了。

 

那为什么是《论语》呢?为什么希望在《论语》?为什么AI时代我们需要回到2500年前的孔子?

 

因为《论语》就是一部最完整的人道百科全书。我们知道孔子他一生的志业就是修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所有的学问就在这六本书里,中国文化里讲经、史、子、集就是从这里开始。

 

而《论语》呢,是孔子在教六经时跟弟子的问答,所以《论语》其实就是六经的概要。我们学佛的都知道,《心经》是佛家很重要的总纲和概要,对吧?那《论语》呢,就是六经的概要。因此关于《论语》里的很多话解释得有问题的时候,其实它的标准答案在六经里面。

 

在这个意义上,《论语》其实是儒家的一个圣经,一部最关键的经典。《论语》二千多年了,为何仍然还在?因为经典它就是永恒的。毕竟,经的背后是史,史的背后是人,而且是活生生的人,那人的背后呢我们说一个词叫人性,所以《论语》的经文是无数人走过的历史最后沉淀的那点东西。

 

不像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书很多,快餐式的,消费文化,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多书很快就过时了,不会有人读了。但《论语》却始终在,一代又一代的人始终在接力棒式的学论语。即使是如今的AI时代,经典的东西、几千年的东西,我们还在学,因它是一个沉淀,所以最重要的是经典它是一个厚重的沉淀。

 

今天如何读懂《论语》?是个大事情。今天的白话文好多解释似是而非,或称为是消解,把古典的含义搞没了。所以我用“进德修业”这句话来概括论语的总体思想。这句话呢来自《易经》,体现的是德为体,业为用,从体起用,德业相济。这就是《论语》教给我们的核心思想。

 

也就是说,《论语》是以德为体。《论语》20篇里,所有的文字都是现实世界里发生的事,这些事就是业。孔子的每一个词用得都很重要,都有很多的关联,其主旨就是通过业这个事,来呈现它背后的德。

 

《论语》就是这样的一本德性的教科书,我们今天说德育,是德育、人文的教科书。而且《论语》的讲法,很重要,也很独特。我们知道,很多学术,历朝历代2000多年以来,真正能进学校的书不简单,佛经也不行,这是有讲究的。《论语》是可以进学校的,它是在德和业之间,鼓励你的人生在业的成长中去沉淀你的德。

 

《论语》20篇,通篇贯彻的是这件事。它讲的很不错,它其实讲的是借这个事来说明德。当然,它没有给这个德下定义(虽然今天的人很好这一口),没有深挖去讲德的义理。义理讲得更透的,老实说还是佛家,佛家有的讲的非常好,讲得透。但人生呀,你得从你的业里去成长,而不是空悟。所以它能进学校,成为伴陪一代一代人成长的教科书。它主要是讲德,但却是在业和德之间的辩证关系中来讲。它是以德来驭业,这点很重要,20篇都围绕这个点。孔子五十以学易,所以20篇都是贯穿易道的精神,都是通过业来看它后面的德。

 

我们互联网人喜欢建模,以模型来说清楚事情可能更简单。我们读《论语》也是这么读。我们的历史,过去和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如何应对这个不确定性?在面对变化的时候,我们可能通常需要给定一个明确的东西,需要有一个确定性来缓解我们人生的迷茫和焦虑。

 

我们今天是一个互联网时代,是一个AI时代,世界变化更快,破与立的节奏也更快。所以我们经常否定,我们经常“破”。世界有破才有立,才有创新,才有颠覆性创新。

 

创新的的时代,注定是剧变的。人生未来也就面临着更大不确定性。未来10年、20年、30年后会怎样,不知道,不确定。现在很多人躺平,怎么回事?20、30岁的年轻人,好大了还都没对象,不结婚,人口增长乏力,国家也急了。剧变的时代,人生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有躺平。我们当年搞互联网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躺平的说法,现在则真真切切全国性躺平了。

 

不确定性是无法没预测的,但可以对治。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人生完全可以以确定性来应对不确定性。经典就是老中医,以确定性的药方,来应对不确定性的人生。

 

这个确定性在哪呢?每个完美的人生,你的生命如何完美的绽放,如何更好的圆满?你看,这个对幸福人生的追求,自古至今,从来没变,这是确定的。而这些东西不就是中国历史的悠久传承吗,不就是过去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的核心主题吗?

 

今天有很多朋友,都在热烈地讨论教学改革。大学都过剩了,大学毕业都不好找工作,很多大学生都在当外卖员。中小学毕业呢,似乎啥都没学会,不知道学了什么,啥都没沉淀下来。

 

什么原因呢?我们过去几十年的国民教育,主旨在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要去追赶西方,追赶发达社会,当然以业为重。我们看高考,那个考生报考的专业指南,门类繁杂,现代的学科专业体系非常成熟了。这自然是需要的,有价值的,我们过去四十年来的发展,也得益于这个教育体系培养的大量工科人才,我们今天才能重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

 

但这个体系没有德,德是不重要的,被忽视的,我们今天的问题其根源显然也在此,在这个国民教育体系天生的局限里。

 

AI 时代来临,自然又会有很多变化。至少,我们看,今天高考那个考生报考的专业指南,一半的专业都是有问题的,甚至是不成立的,会消失的。那我们应该教什么?应该给今天的年轻人、00后留下什么,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三四十年,能够从容不迫呢?

 

在这里,我们也许需要回顾一下私塾,回顾一下过去中国人的成人教育。中国过去的私塾从来不教技艺,这是你长大后出社会找个师傅学艺的事,是在社会上学的。过去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基础教育体系,只是教育你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整全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所以,它重在德行的培养,重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过去几十年啊,互联网大厂在人力资源上作了很大的投入,来培训员工。培训什么呢?培训各种专业能力吗?不是的,专业能力在你被招聘进去的时候就有了,否则公司为什么招你?他们培训的其实多是公司文化,培训价值观,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作战能力。所以,马云常说我阿里有什么,有的只是人,是我阿里文化熏陶出来的人。

 

因此,AI时代我们几乎可以重新建立我们关于教育的共识。这个共识其实就是回归,就是教育的回归,回到吾人传统的成人之道,大人之道,以德为主,德体业用。我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如何能够落到实处?显然也在于孔子之道的回归,重拾吾人以德驭业,德业相济的教育传统。

 

至少在初中以下的年龄段,14、15岁以下,基本上需要回归德教,以德行养成为主,以各学科知识为辅。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学科知识泛泛理解就可以了,没啥更多可学的。前几年的教培为什么需要整顿?原因就在这里。

 

回想我们年少时,学了多少东西?又在我们后来的人生里,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应该说,许多学科知识都没有多大作用,而且变化极快,是一个出社会后终身学习的问题,而不是学校教育的问题。

 

这个社会变化极快,很多学科知识其生命周期很短,也许你刚学会它就out了,淘汰了。AI时代,所有技术都变了,代码都变了,你需要学那么多的技术吗?当然,白领、蓝领,这个职业分野也许不会改变,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后蓝领收入一定比白领高,或者至少持平,就像现在西方社会那样。

 

所以,我们今天躺平,也许不是坏事,这说明我们这个社会,蓝领的收入正在逐步提升到与白领持平。劳动者之间不再有那么高的薪水差别了,蓝领薪水可能比白领高,这在未来也许将成为一个常态。因为白领能做的,都可能将会被AI取代,而比如打扫卫生,机器人只能取代一部分,而白领的知识职业将会被AI彻底取代。这个速度无疑会更快,一定是这样的。因此,躺平这事呀,不是坏事,是中国社会发展已经到了这个阶段而已。

 

到了这个阶段,我们需要重新思考,重新思考我们对人的培养,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我们如何去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这就需要寻找一种确定性,一种人之为人的确定性。而今天所有商业、所有知识,所有的未来,其实都处在不确定性之中,眼花缭乱。人之为人的确定性,将从何处寻觅?

 

答案就在《论语》。孔子的《论语》是我们今天重新寻找人的确定性成长的最佳方案,是今天这个AI时代最佳的教育课纲。

 

业是不确定的,随时势迁流。任正非是英雄也好,马云坐过山车也好,其实都是这样。但德是确定的,这些优秀公司之所以优秀,归根结底还是它这个业背后的德,有很深的沉淀,大潮褪去,依然优雅。

 

德和业,德可以有确定性的沉淀,而业是不确定的,一半是人事,一半听天意。人之为人,我们并不能掌控人生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我们普通人,很多时候也只能是随波逐流。但德性沉淀,这个则是确定的,明确的,是自我掌控的,在我而不在人。所以,孔子教人,就是以德的确定性成长,来应对人生的不确定性。

 

古人讲盖棺定论,盖棺什么?生命终结了,业也就完结了,就可以盖棺了。那么定论呢?显然不是指业的大小,这是不确定性的东西,不一定都是你的作为(很多时候是撞上了狗屎运),故是没法定的,能定的就是你这一生德性的沉淀如何。

 

因此,人之为人,生命的确定性成长在德不在业,业只是是用来成就和沉淀你的德性的。明了这个点,我们面对人生未来的不确定性,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亚马逊的CEO贝索斯曾经说,在一个多变的世界里如何正确决策,那就是我始终盯着公司10年后的这个确定性目标,面对不确定性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只要这事有利于10年后的总目标,那就义无反顾地去干,管它对错。人生亦如是,管它AI不AI,我是我,我是其所是,成就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就可以了。

 

 

责任编辑:近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