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林作者简介:黄晓林,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曾用名惠林、复斋、一复。出版有《日用常行》。 |
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黄晓林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原载《乡镇论坛》2023年7月刊(下)
编者按: 此文系作者参加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期间,在期刊编前会上的发言。此发言角度新颖,内容翔实,饱含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厚谊,彰显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倡导人们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本刊将发言录音整理成文字,特刊于此,以飨读者。
前段时间参加主题教育学习,虽然只是两个半天自学《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后文简称《选读》),感觉收获还是挺大的。学习之后才感觉到,两个半天的时间还是太少了,应该天天学、时时学;在工作中、学习中、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时都应该学。《选读》里面蕴涵着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包括许多典故和历史故事,都是信手拈来,信息量非常大。在学习的时候我一直用手机在网络上查寻,这样才能理解得更透彻,领会得更清楚。《选读》里的每一句话说得都很实在,很接地气,说的都是老百姓能听懂的话,而且句句都说在人们的心坎上。结合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讲话,在七月份期刊编前会上,利用点评的机会,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第一点感受就是“蕴含传统智慧”
近些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情,在公开场合也讲到过,什么事情呢?就是前些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亨廷顿写的一本书《文明的冲突》,亨廷顿可是所谓知名的大学者,《文明的冲突》也成了中国的畅销书,上上下下尤其是学术界对这本书吹捧有加。但是我却不以为然,《文明的冲突》一看书名就知道不对,中国文化倡导文化的融合,文化的包容,它只看到“冲突”,中国文化讲“和为贵”,这是中国老百姓都知道的常识,偏偏大学者亨廷顿不知道。他的学生福山也写了一本书《历史的终结》,也是畅销书,一看题目也是不对,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一成不变的,人类社会更不可能终结在西方文化上,中国老百姓还有一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亨廷顿也好,福山也好,虽然是世界知名的大学者、哈佛大学的教授,可是他们的水平比中国老百姓还差很远,这是什么原因呢?文化的差异。
虽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但是每当和别人谈到这个观点的时候,还总是有点犹豫。《选读》有一篇文章《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其中有一段话:“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习近平总书记深谙中国文化智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明确表达“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这段话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对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这本畅销书的认识,就是两个字:“肤浅”。
第二点感受就是“彰显文化自信”
近二十年了,在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从中感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智慧,也增进了文化自信。记得有一次在支部讲“坚定文化自信”主题党课,快结束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当众讲出了下面三句话:“只要有我一人在,华夏文明就不会消亡;只要有我一人在,中华民族将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只要有我一人在,中国文化一定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我说这话的时候,大家可能会想,黄老师今天是不是有点飘了。告诉大家,我好得很,清醒得很,我说的“我一人”,指的不是我自己、我个人,而是包括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中国人,因为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流淌着中国文化的血脉,心中都装着一颗中国心。
说实在话,以前说这三句话的时候,心里还有点小忐忑,有点打鼓,只有今天说的时候特别有自信心,为什么呢?《选读》中又有一篇文章《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里面有一段话:“我说过,站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早就告诉我们,不光是党员、干部要有信心,老百姓也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所以将来再有机会当众表述这三句话时,一定会毫不犹豫、理直气壮,而且字正腔圆。
第三点感受就是“叮嘱语重心长”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有重要指示和新的思想,相继参观了中国版本博物馆、中国历史研究院,接着出席了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座谈会上说“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这一系列的重要讲话,其实就是在推动和落实“两个结合”,其中“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一种理论的创新,要落实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刚刚报的选题“地名文化”就很好,从中国文化中挖掘资源,我们每个人都生长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选题“全周期管理”就有点问题,大道至简,管理本来就是“全周期”的,在中国文化的理念里,看待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片面静止的,而是一种整体观和生命观。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的重要讲话,说到底就是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好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来管理国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如果不了解自己的文化,不相信自己的文化,没有文化自信,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从字里行间深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语重心长,我特意在网上查“叮嘱”和“语重心长”的意思:“叮嘱”就是再三的嘱咐,还怕你忘了。“语重心长”就是言辞恳切、情意深长,真诚地说出重要性、迫切性和微言大义。坚定文化自信时不我待,十八大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多年了,每一个中国人,包括我们做宣传工作的编辑、记者们,一定要重视、学习、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然,就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所以,我今天发言的题目就是: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2023年6月8日发言录音,6月10整理成文字)
【上一篇】【孙逸超】道学汴洛故家与绍兴政局中的尹焞
【下一篇】【黄晓林】“邻里情” 与中国乡土文化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