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林著《日用常行》出版暨跋

栏目:
发布时间:2017-07-20 08:46:20
标签:
黄晓林

作者简介:黄晓林,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曾用名惠林、复斋、一复。出版有《日用常行》。


 


《日用常行》,黄晓林著,四川民族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


【内容简介】


《日用常行》这本书是作者近十年闻、思、修、证的记录,大多都是随性而得,大白话、家常话居多,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也就是所谓的随笔吧!


虽然是随笔,却也真实的表达了作者思想的流变,从最初的“功利”,到道家的“弃绝”,再到佛家的 “慈悲”,最后回到儒家的“日用常行”。


在中国社会几十年剧烈变迁的背景下,在各种思潮、价值观滥觞的大海波涛中,这些随笔文章宛若一盏小小的航标灯,尽管光亮有限,却延续不绝。这光既在照亮自己,也在指引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有思考、有体悟的学人,此光不灭,大道永存。


本书中有“大道”,这个“大道”也正是书名——《日用常行》。


【作者简介】


黄晓林,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获硕士学位。曾用名惠林、复斋、一复。现为民政部《乡镇论坛》杂志主编。出版有《日用常行》。


【跋】


枝上花开又十年


黄晓林


差不多在十年前,看王国维临终写的一段文字,其中有一句:“五十之年,只欠一死。又经此变,义无再辱”,感受颇多,当时虽然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但实在是到了“大惑”的时刻。也就仿着写了一段话:“四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缘,义无反顾。”


王国维的“死”是真的死了,葬身在颐和园的昆明湖,世人为之扼腕。我也用了一个“死”字,但是,这里的“死”却更多的带有一种淡远和持重、超然与坚定 ,按佛家的说法就是“大死一番”后的决绝,是“死去活来”。


在以后的日子里,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上下功夫,以王船山的“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为座右铭。同时,秉持“学在民间,道在伦常”的生活态度去感悟宇宙人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及《经》、《史》、《子》、《集》,多有涉猎。2009年提出“中学为体,他学为用”,其义理旨趣彻底归附吾儒。


这十年来,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一个希望能轻松顺畅的过好每一天、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悟的人,但“向道”之心、“民胞物与”之义,一刻也不敢忘。


在这个过程中,也随手写点文章,也有在不同场所下的发言、讨论、闲聊后的录音记录。现在把它整理成了文字,大多都是随性而得,大白话、家常话居多,想到哪儿说到哪儿,随心所欲。就是一些“平常散说对话”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随笔”吧!


在“随笔”中也表露出了思想的流变和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


提出现在中国社会应该到了“休养生息”的时代了;倡导四个回归:“回归简单生活,回归大自然,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回归吾心”;对“不远复”、“恐闻”、“明通公溥”、“必有事焉”、“日用常行”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涵,体会颇多。


其思想的转变从最初的“功利”,到道家的“弃绝”,再到佛家的“慈悲”,最后回到儒家的“日用常行”。


从2006年到现在,算起来,也有整九年,十个年头了。九者,数之最大,十者,数之终也。


有意思的是,有了把这些文字裒辑成册的想法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样一段话和一首词。


这一段话出自《礼记•学记》: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九者,数之最大,为阳。”,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九归一,是一种“吾道一以贯之”的“知类通达”。九又“为阳”,“阳”者“显”也,是乾卦的品格,生生不息,无处不在,“强立而不返”。“大成”就谈不上了,那又是另外一个层面的事情了。吾辈也愚,只有辛勤地耕耘,佛家有言:功不唐捐也,福不唐捐。


一首词是龚定庵的《减字木兰花•人天无据》:


人天无据,被侬留得香魂住。

如梦如烟,枝上花开又十年。

十年千里,风痕雨点斓斑里。

莫怪怜他,身世依然是落花。 


“十者,数之终也,事物之极致也,有满足、完美、非常之意。”梁启超也有,“十年之后当思我,举国若狂欲语谁”。这样的豪迈之情自然让人们肃然起敬,可惜的是,我辈早已过来意气风发的年龄了。但是,“十”也可以理解为完成了一个生命的轮回,一个新的生命又开始了。当然,人心和天意的变化无常,生命的相似相续、非断非常,在这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九年通达,十年花开,有感于此,谨为跋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