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亦作者简介:曾亦,男,西元一九六九年生,湖南新化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职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经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复旦大学儒学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思想史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儒学研究会副会长。著有《本体与工夫—湖湘学派研究》《共和与君主—康有为晚期政治思想研究》《春秋公羊学史》《儒家伦理与中国社会》,主编《何谓普世?谁之价值?》等。 |
书 名:共和与君主:康有为晚期政治思想研究
作 者:曾亦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8-1
【内容简介】
百年前,清帝退位,数千年君主制度亦一旦而倾覆,代之以共和制度。值此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共和与君主》一书围绕康有为晚期政治思想,重新考察了传统政治的合理性,以及共和制度的诸多缺失,强调中国须立足于国情,充分吸纳传统政治的合理资源,从而完成古老传统的渐进改良。
【作者简介】
曾亦,湖南新化人,复旦大学政治学学士(1987—1991),中国哲学专业硕士、博士(1994—2000)。2000年起在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儒学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目前主要从事经学方面的理论研究,致力于探讨经学与现代中国思想之兴起的关系,以及未来中国道路的构建等问题。著有《本体与工夫——湖湘学派研究》《礼记导读》《宋明理学》,先后主编《经学、政治与现代中国》《中国社会思想史读本》《复旦社会学论坛》等书,发表学术数十篇。
【序言】
生民之初,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载生载育,各依母氏而居,至其族类蕃衍,渐而聚居成群。若仅止于此,则犹与动物无别也。至其因婚姻而相别,又识以姓氏之不同,遂有氏族。如是群而有分,此人类所以有社会也。或群或分,皆自然而然。
氏族为一纯粹血缘团体,阖族之人,莫不出于共同之始祖。然一家之内,自有一家之长;一族之内,亦有一族之长。族人尊奉其所自出之先人,自古及今,莫不皆然。至其始祖茫昧久远,人之知识有限,遂立始祖之遗体而尊奉之,斯为宗子也。“尊祖故敬宗”,亲之至极,遂尊之无限也。是以亲亲之中,自有尊尊之义焉,古人谓“天无二日,家无二尊”,真自然之理也。再后,“化家为国”[1],藉此血缘团体而建成国家,此一族之长遂为一国之君,君王得为“吾父母宗子”,盖以此焉。故君主制度实根源于人之自然本性,可谓“自然之光”。至于西洋共和之制,乃建基于血缘团体之瓦解,实非自然之理也。
盖斯民诞育,莫不有亲,或有血脉之亲,或有婚媾之亲,至于交接之际,亦常有亲焉。[2]凡此,皆自然之关系也。洎乎人类走出氏族时代,乃有独立之个体,彼此不复相亲,徒藉地缘而杂处毗连耳,种种沟阂由此而生,至于日寻争斗无已,人类之有自由,盖以此焉。于是,人民不得不建立政治国家而相联属,亦不得不限制其自由而受此政治国家之约束,此所以有共和也。盖君主之权力,犹如父兄对子弟之养育与管教,实乃天授,是以子民亦不得不受此政府之督率。至于共和制度,人民掌握国家权力,权假一吏而为民之主,此民主又不得不受人民之监察,而人民犹自为主,此亦民主也。[3]
中国自上古以来,皆以家国为一体。君王居若父兄而自尊,乃以位育百姓为天职;臣民处若子弟而自卑,而以承事君父为天份。此种政治传统,递至清季而未改也。然自鸦片之役后,吾国屡败于西夷,遂不自信,动辄得咎,凡所施设,莫不以变革为事,是以数千年斯文遂扫地无余,而种种变革亦失所据矣。先是自醒吾国之技艺不若人,遂办洋务;继则自疑吾国之政治亦不若人,遂举新法;终则以吾国之文化乃至人种皆不若西人,遂有全盘西化之论。于是,种种好高矜奇之说,相摩相荡,至今犹在吾侪之耳目焉。
新法之议,实自康长素首倡,其远因则可溯至公羊家改制之旧论。依公羊家言,孔子当乱世之时,观乎周文之疲敝,乃损之而益以殷质,遂成一代新法,而功垂万世者也。康氏盖深于公羊之说者,阴以素王自比,欲成万世之功,遂以孔子之质法为鄙野,汲汲乎欲进于西人之文明。是以康氏之改质从文,实以夷变夏也。吾国文明臻于极盛,今乃以野蛮自处,而以夷法相济,或为文质之彬彬耶?[4]盖康氏斥言泰古以来之君主政治为据乱之制,今则当效欧土升平、太平之法,以为吾国富强之道。若然,西夷僻处一隅之共和制度遂成普遍之价值,至于中国古代之家庭与宗族,遂视为催生此种专制政体之温床,必欲尽除之而后已。[5]界畛自乱若此,较其致富强之殷,翩其反而也,是以近现代中国百余年之大乱,至今犹未见艾焉。
【后记】
余初向学,即服膺横渠四句矣,常不揣己之学浅,敢以绍述圣门绝学自任,以为生民之托命,或有赖焉。余初颇究于凡圣性情之别,尤深惬于宋儒刳心绌性之说,常以古人作圣之功自勉。然余本热血中人,喜言政治,好掎摭时病以为箴砭,常感国命之阽危,民生之愁悴,而莫之振救焉。其后深感于异学之侵逼,以为圣学之不绝若线,实肇于此,乃寖寖然有攘夷之志矣。某素不乐腥羶之物,至于异国之风俗政教,亦因以厌闻之,今乃欲悉举而摧陷廓清之。某之志如此,思与宋儒攘斥佛老之说,相合若符契然。
古学之不传也久矣。予常思侍古师之末席,得闻余论一二,何乐如之!然吾国多不幸,洎乎清社既屋,君位终绝,共和实未为良药,不过举夷狄之法,加诸先王之教上,若是吾国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百余年间,诸事颠踣,学术之厄自可想见矣。是以某之好古,非独发思古之幽情耳,实以当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旧学非有所变不足以自存,亦不足以济时变也。其间亦颇有好学深思之士,习于洋俗者久,然其得于西学者实浅,不过各尊所闻,稍事张皇而已。至其下焉者,多耳食之徒,未真能知味也,或不过一、二年生海龟而已,其得尤浅,又好牵引异学以自矜,炫奇好博,挟洋自重,欲以恐吓国人焉。心术如此,其学又何足道哉!其于风气之淫僻,莫能思之救补,且盛张平等之邪说,以相誉美者焉。又有一等学者,怀不测之心,妖以诬民,夸以媚虏,彼虽不自恧,然千秋之后,岂能免乎圣人之斧钺哉!今国家欲倚以当大任,吾未见其可也。某乃寻坠绪之茫茫,得玄圣之素志,以为非改制不足以通古今、纾国难也。其间研究公羊学,颇及康长素之书,以为其论《春秋》之改制,真得宣尼之微旨欤!两千年间,长素诚一人而已。然长素之学,前后凡数变,内衷权谲之谋,外行枭雄之事。其初以倾覆数千年专制政治为己任,至欲毕其功于一役。彼以渺渺布衣之身,怀此绝大抱负,虽天下人尽谤之而不顾,其败也固已宜哉!其后,长素以旬月之知遇,忘其排诋君主专制之素说,竟自没齿效忠,称圣天子如常俗,诚不免乎后人之所讥也。庚子国耻之后,清廷施行新政,莫不承康氏改制之绪余也,亦见变法之不必待乎革命也。然新法之行,未能收其效,竟致社稷倾覆,其后,内乱逢起,生民涂炭,亦无如之何矣,是以康氏晚岁乃一反旧日之激进,处处以吾国实际为念,汲汲以保存国粹为志矣。
余素尚左,尤嫉视西洋民主平等之说,以为魁柄下移,非国之福也。昔日某初登弱冠,民主之声日呼日高,国人莫不欲举而措诸中国,以为现代化之坦途,至今犹然。某虽怀拳拳之忠,然处众愚狂嚣之世,不能自陈,遑论浚深沟、筑高垒以拒之乎?虽然,某犹持夙见不少变,然自非耿介之士,又无藏喙之智,乃旁观以游戏之,或学隐以别异之。某非欲自鸣高,实远祸也。奄忽岁余,民主之祸即席卷苏东诸国,雄桀豪俊之徒,乘势而起,莫不逞其窥窃神器之谋,遂其私欲,至有幅裂至十余国者,亦坦然行之,可不叹哉!某时归故里,恰逢前苏之亡,悲不自胜,其恸之极,其情之真,殆非今日左派能及也。某之旧识,繇此验矣。近数年来,余习染康氏之学深,乃幡然悔悟,雅不以革命之谓然,乃稍尚右矣。虽然,吾童蒙之时,即以吾国数千年封建为可贵,至此可谓反本矣。
近百年来,吾国以革命为高,至于欲尽革数千年传统之命而后止。然自古以来,革命皆不过易姓改号之政治革命而已,其意义止于“马上打天下”耳。然今之革命党人,无论左与右,莫有厌饫于革命之破坏旧秩序,至于新秩序之建立,亦赖继续革命而后能成,且谓革命七、八年间即有一反复,盖期革命亦能“马下治天下”也。自古及今,实未有若是之说耳。革命既深且广,遂于人类一切文明创造,必扫荡剔除之,其效必至倾覆数千年传统而后止,非独有憾于古代列圣相传之学耳。某乃悟近三十年之改革,其意义虽未至盖棺论定之时,然实回归康氏改良之旧途耳,即立足于旧传统之渐进革新。《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盖谓此耳。诚若是,则空白纸上描绘最美丽图案之说,真谬说耳。是以近数年传统文化之振兴,实有赖于改革也。至于今日左翼各派,较诸右翼,犹持旧说不稍却,其嫉视儒学如此,亦以革命与改良之不两立故也。
不独康氏晚年主张保全国粹,若孙中山晚年,亦渐悟旧日革命之非,乃倡导以忠孝伦理教导国民,斩绝三民主义与西方之渊源,从而回归中国数千年之大传统。孙氏不欲摧毁中国社会之旧有基础,乃强调传统之连续,以血缘为纽带重建农村,盖以为现代地方自治之基础也。然吾党既无城市之经济基础,又僻处穷恶之农村,兵食皆不足,且不得明末数千里天灾之便,故欲急成革命之功,不得不彻底摧毁传统农村之结构,等贵贱而均贫富,其术盖与古人无二,欲藉此收揽民心,得最广大贫苦农民之支持耳。吾党虽怀此权谲之谋,然毕竟能善用共产主义之高远理想,以此鼓煽一世之国人,遂终取天下矣。然吾党既取天下,自当效法明祖、孙氏之反正,回归传统,犹稚子之怀慈母,百川之归瀚海也,如是乃得治国之正道焉。
輓近世以来,学者颇急于功利,若蝇附而蚁聚,实卑不足道焉。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今无有伯夷、叔齐之风,皆贪懦薄鄙之徒,可不洁身自好哉!吾虽不足以承衰救敝,亦或可贞观顒若焉。今又有一等人,号曰公共知识分子,其从政问俗之心殷,讲道治学之日浅,虽能立说以动人,然多出张皇之智术,实非由寝馈之深而自得之也。较诸学院知识分子,此其所短也。然其抱负毕竟可嘉,或可期其相为桴鼓焉,此其所长也。今当思想剧变之时,学者多出朱而入素,朝秦而暮楚,前后判若两人,亦未足深怪也。今人之学术,多无依傍,不过牵弄新词、援引肤末而已,然犹能旁通而曲畅之,至于绝不相类者,亦务欲锻炼而傅合之;又好为扬高凿深之说,实牵强附会而已,若以为己之创获,不过自我作古而已,绝无渊源也。彼等舍康庄大道而盘马于蚁封之上,何视之浅也!至于大言以欺世,骋怪奇以钓名,恣穿凿以标异,凡与人言,莫不过自相夸诞,考其学,实蕞陋不足道耳。至于数侥幸浮诞之徒,欲建宏论以干上,倾动人主,可谓不惭之甚。某颇好古学,以为文缓旨远,真造论之高也。然中岁气盛,多愤郁之气,不得而泄诸笔墨间耳。某不戚戚于贫贱,亦不汲汲于富贵,至欲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诚素志耳。然经世之念终未稍忘怀,故常龂龂于古今、中西之辨,志在旧学之复兴,又能达乎夏葛冬裘之理,以为倾心旧学之辈,未必守皓首穷经之志,亦非必为原教旨之徒也。方今西学肆虐之时,儒术若有罅漏,固当补苴之,至于孔圣改制之隐微处,亦当张大之。区区之心,窃慕此道焉。
此书之梓行,诚蒙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施宏俊及蔡欣之关心与支持,责编陈雯雯颇费心力为之校对,且就书中相关问题多有商讨,兹并致谢焉。
是为记。
庚寅春新化曾亦记于沪上四漏斋
注释
[1] 隋失其鹿,群雄逐之,太宗李世民乃谋起兵,高祖李渊言之曰:“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通鉴纪事本末》卷26下)是以孙中山谓古人建国乃“化家为国”,则诚是也。至于现代革命,乃根本于民意,可谓“化国为家”也。(孙中山:《在广州大本营对国民党员的演说》,1923年12月9日,《孙中山全集》第八,第505页)
[2] 《仪礼·丧服》谓父子、兄弟之一体,此血脉之亲也;又谓父妇乃牉合之体,此婚媾之亲也;至于《春秋公羊传》书外大夫卒,如刘卷、尹氏,盖以其为会主、丧主而接鲁君,乃有交接之亲焉,故恩录之。古人亲亲之义,实有此三等焉。
[3] 古人论民主,以君主为民主;至于今人之民主,则以人民翻身作了主人,乃自为主耳。康南海引满人瓜尔佳氏之言曰:“民主者,天下公理也。能爱民变法,天下莫如皇上;若举民主,莫如皇上也。”(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1902年5月,《康有为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第六,第319页)此以君主为民主也。盖君王者,视万民为己之稚子,真民之主也。若共和制下,人民不过权假一人为主,至于立法、监督之权,犹未尝假也,此诚近代民主之义焉。又,《左传》宣二年载鉏麑谓赵盾语:“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吕氏春秋·贵直论》亦载此语。盖赵盾为晋国执政大臣,则不独君为民主,相亦为民主也。
[4] 南海曰:“盖至孔子而肇制文明之法,垂之后世,乃为人道之始,为文明之王。盖孔子未生以前,乱世野蛮,不足为人道也。盖人道进化以文明为率,而孔子之道尤尚文明。”(康有为:《论语注》卷9,《全集》第六,第445页)公羊家祖王愆期之说,以孔子为文王,是以孔子之创制,盖使中国日进乎文明之道焉。至于西人挟物质之力,则更为文明之盛焉。然此说实非公羊家旧论,盖南海杂糅西人之进化论而成其新说也。若廖六译则曰:“中国今日鹜于文,文胜质则史;泰西主于质,质胜文则野。史与野互相师法,数十百年后,乃有彬彬之盛。”(廖平:《公羊补证》卷8)则廖氏论中西文质之异,尤契于《公羊》之旧义焉。
[5] 不独现代中国之启蒙思想家们持此论调,西方及日本的学者在以西欧为中心的“一元进步史观”的支配下,同样把家庭、宗族这种血缘组织看成导致近代中国之落后、甚至几千年中国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参见井上徹:《中国的宗族与国家礼制》序章,第1-4页)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共和后中国之怪现状
第一节 政治之分裂——革命党人之排满与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之转变
一 革命之祸
二 自立与独立
三 政党、民主与政治分裂
四 排满与国族——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两个內涵
第二节 民生之凋敝——经济平等与孙中山之民生学说
第三节 风俗之败坏——兼论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旧道德之争
一 崇洋媚外
二 学术昧亡
三 教化沦丧
第二章 以夏变夷与以夷变夏——公羊三世说及其重新阐释
第一节 三世理论与夷夏问题
第二节 董、何之争与晚清公羊学之发展
一 刘逢禄之“规何”
二 龚自珍、魏源与公羊学之转向
三 康有为之尊董与述董
第三节 近化论与康有为之三世说
一 《春秋》《礼运》与三世说之形成
二 三世说与西方物质文明
三 婚姻、家庭与大同理想的社会內涵
四 据乱时代的儒学及其现代命运
第四节 文质改制与夷夏异同
一 三正与通三统
二 三教与文质再复
三 改制与夷夏异同:以夷变夏与以夏变夷
四 三世与三统:君主、君宪与民主
五 保守与激进
第三章 孔教与国教——儒学之保存与重建
第一节 戊戌变法与儒学之宗教化
第二节 国教与信教自由
第三节 宗教之内涵与南海论诸教优劣
第四节 儒家与政治——论儒学与君主制度之关联与剥离
第五节 民国政府之废孔与尊孔
第四章 民主与专制:民生?抑或民意?
第一节 专制古今意义辨析
一 专制古义考
二 自由与专制
三 民主之普适性与地域性
第二节 宗族与国族——论君主制度之基础及其瓦解
第三节 议院与民主——兼论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及其对西方道路的反思
一 民主与民权
二 议院:通下情与三权鼎立
三 民意、政党与代议制
四 君主立宪与虚君共和
第五章 宗族、地方自治与现代国家之构建
第一节 民初废省之议与联省自治运动
第二节 公民自治、个体自由与中央集权
第三节 地方自治:宗族自治与乡县自治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专访《共和与君主——康有为晚期政治思想研究》作者曾亦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东方早报记者 肖婷
发表于2011-03-11
“我们通过对康有为后期著作的阅读,不难发现,当时中国人对共和的选择,实在有太多的偶然,而且,给中国人带来了太多的流血和灾难。这段时期康有为的政治或学术活动,从历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可能难度不大,但从思想上来看,却从来是被轻率而简单地对待了,甚至是忽视了。”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曾亦
“孙中山提出了国族的概念,基层单位还是宗族。但共产党彻底打破宗族,将个人解放出来,而由国家直接管理。所以共产党有更强大的动员能力,这样的做法对于战争时期夺取革命胜利是可取的,但是对未来的中国建设是否可取就不一定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孙中山的做法。”
——曾亦
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曾亦前不久出版的《共和与君主》一书围绕康有为晚期政治思想,重新考察了传统政治的合理性,以及共和制度的诸多缺失。
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曾亦认为,“关于辛亥革命的反思,主流观点纯粹是从革命派的角度看待辛亥革命以及它选择的革命道路,中国当时并非没有选择另一条道路的可能性。从现在三十年的改革来看,回到康有为的改良立场,至少有一点对于未来建设必须考虑:应该重视中国固有的历史经验和传统资源,以此设计未来的道路。”
重视固有历史经验和传统
东方早报:为什么会选择康有为晚期思想作为研究对象?
曾亦:现在对康有为思想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他于戊戌变法前后的思想,对他辛亥革命以后的晚期思想研究较少,普遍认为他后来的思想趋于保守和反动,民国之后几次他参加的重大政治活动也被认为起到了负面影响。实际上,流亡海外以后,康有为晚期的思想有不少转变。
至于“晚期”如何界定,可能学术界会有不同看法。我的研究重心是辛亥革命以后的康有为,这个时期无论是他的学术思考,还是政治实践,都以对共和制度的批判为中心。自辛亥革命以后,经过这一百年意识形态的熏陶,上自政府及各界精英,下至愚夫愚妇,都觉得中国走向共和是历史的必然,具有一种自明的真理性。
近些来年,政府与学界都在探讨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的问题,我们实际上是借研究康有为来重新反省辛亥革命及中国道路的一些问题。
东方早报:你的书提醒我们,我们一直忽略了辛亥革命中的康有为,对于历史中的人物,我们是否应该对于其进行并列的反思?
曾亦:康有为代表着另一种“反革命”的观点,因为在他看来,中国当时并非没有选择另一条道路的可能性。从现在三十年的改革来看,回到康有为的改良立场,至少有一点对于未来建设必须考虑:应该重视中国固有的历史经验和传统资源,以此设计未来的道路。
以三世学说反思共和道路
东方早报:你在书中提到三世学说是康有为思想的一个重点,这个学说如何理解?
曾亦:《春秋》记载了鲁国242年的历史,并将它分为三个时期,分别对应于所见世,即孔子和他父亲生活过的时代,记载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史实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或者“笔法”,从而体现了《春秋》对现实政治的基本价值评判。这其中表达的历史观仍然适用于当前,每个人都能找到与自己对应的这样三个时期。《公羊传》作为对《春秋》的阐释而提出了三世学说,并作为政治哲学指导康有为变法,以及对共和道路的反思。可以说,康有为那些有着强烈现实关怀的思想都有深厚的经学背景。
康有为把三世学说大为拓展了,将其与《礼记》中《礼运》一篇提到的“大同”、“小康”联系起来,变成人类社会几千年历史阶段的划分: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是升平世;夏商周对应的太平世;春秋以后就是乱世了,乱世对应的恰好是儒家学说。从这个角度看,儒家只是适应乱世的一套学说,但是这套治理乱世的学说使用了2000多年,依然没能使中国走出乱世,而西方已经走入升平世、太平世。所以结论很显然:何不用西方的办法使中国走入升平世、太平世,而戊戌变法引入西方政治、经济等学说的理论基础就在这里。
东方早报:康有为和孙中山关于构建现代国家的理念对今天有什么参考?
曾亦:在中央层面的区别是,一个主张君主,一个主张共和。在省级层面上,两人的认识最初有差别,后来统一的。简言之,康、孙二人都主张中央集权,削夺行省的权力,扩大县、乡一级的自治。康有为他们都认识到,向西方学习自治的重点是学习县乡自治,这也同时打破了旧有的以村或宗族为单位的自治,新的模式到现在还在寻找,从晚清以后到现在仍然在探索。传统的乡村被破坏以后,如何建立新的乡村,譬如,关于新农村建设,学界和政府至今都没有统一的看法。
孙中山和后来的国民党在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多些。孙中山不想打破农村以宗族为基础的格局。孙中山提出了国族的概念,基层单位还是宗族。但共产党彻底打破宗族,将个人解放出来,而由国家直接管理。所以共产党有更强大的动员能力,这样的做法对于战争时期夺取革命胜利是可取的,但是对未来的中国建设是否可取就不一定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孙中山的做法。
民主的本意一直在被曲解
东方早报:你认为君主制度的内在合理性并没有得到现代人的充分理解,为什么?
曾亦:是的,如果当时中国选择君主立宪的话,可能有些弯路就可以避免。西欧和日本的资本主义都是从纯粹的封建形态过来的,中国最纯粹的封建形态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了,建立的是一个新的国家。封建社会有更加强烈的等级、人身依附关系和忠君思想,却能很快完成向一个现代国家的转型,而中国这么早破除了这些封建因素,随后要转型到现代国家却这么难。为什么不反过来说,完成一个现代国家的建构过程中,充分吸纳传统的东西也许会快得多。
东方早报:你提到“以民主一途以评测人类政治之优劣,诚寡识哉?”为什么是寡识?你觉得应以什么加以评测?
曾亦:康有为认为民主往往不能使国家富强,反而是让国家衰落。康有为很喜欢引用墨西哥的例子,墨西哥搞民主共和的结果就是乱了三百多年,它政治最好的时期就是独裁统治时期。我觉得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优劣,不能看到底采用哪种政治体制,而是看“民生”,即老百姓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
东方早报:教科书上的一句话很多人还记得很清楚:“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这句话到现在怎么看?
曾亦:深入人心是确实的,但是深入人心与民众对它是否有着正确了解却是两回事。对于利益单一的社会要民主干什么呢?“民主”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高尚的地方,并非人类追求的目标,仅仅因为人类走出氏族社会以后,个人之间那种天然的亲近感丧失之后,诞生了民主这一组织协调方式。
康党和孙党如美国两党
东方早报:现在有不少史学家都认同:辛亥革命太激进以至引发了较大的社会动乱,康有为对此怎样认识?
曾亦:民国以后,只要尊重历史的人,都会发现共和并没有带来理想中的东西。我们通过对康有为后期著作的阅读,不难发现,当时中国人对共和的选择,实在有太多的偶然,而且,给中国人带来了太多的流血和灾难。这时康有为的政治或学术活动,从历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可能难度不大,但从思想上来看,却从来是被轻率而简单地对待了,甚至是忽视了。
东方早报:历史还是选择了共和。
曾亦:在政治上,康党和孙党斗了十多年,如同美国的两党之争。对于这两个政党而言,政治理念一定要有差别,否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既然康有为选择了君主立宪,孙中山也就只能选择民主共和。
虽然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输掉了,但据后来的历史研究看1901年以后改革历程,清政府推动的宪政已在践行并且有了一些成就,只是革命派觉得还是太慢了。虽然宪政在当时是主流,但是民众尚不具备宪政的素质。直到蒋介石退守台湾前不久,国民党才提出了宪政,可以说他们也是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在预备立宪。康有为主张君主制,孙中山主张共和制,但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宪政具有更大的时间跨度,也更为中国现代化道路所必须。
东方早报: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改革是否和当初康有为的改良派有着某种不谋而合?
曾亦:近代中国有两条道路:改良和革命。革命的道路是由孙中山开辟的,终止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之前,它意味着彻底否定过去,否定传统,否定人类几千年的历史经验。但在改良派看来,传统是不可能抛弃的,甚至是对未来有借鉴意义的宝贵经验。所以,邓小平实行改革之后,原来被否定的思想和学科开始恢复,儒家也随之得到复兴。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