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榛、周启荣等】古经“人心惟危(之危),道心惟微(之微)”究竟何义?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0-07-06 20:47:09
标签: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林桂榛

作者简介:林桂榛,贛南興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史與漢前諸子,致思禮樂(楽)刑(井刂)政與東亞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民邦政治」。

古经“人心惟危(之危),道心惟微(之微)”究竟何义?

作者:林桂榛、周启荣等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五月十六日庚戌

          耶稣2020年7月6日


 

【兰陵青】推荐:“人心之危,道心之微”本义考——《荀子•解蔽》篇研究之三

 

https://mp.weixin.qq.com/s/fTZzTlqb33QI92hzuWXv-Q

 

【林桂榛】补齐出处:廖名春《“人心之危,道心之微”本义考》,《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林桂榛】补新法家网相关主题文:

 

翟玉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本义考,2015-03-10

 

付金才:读翟玉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本义考》,2015-03-13

 

【周启荣】《荀子·解蔽》篇所引《道经》“人心之危,道心之微”的本义,是说一般人的思想要自我端正,要严格要求;而掌握了道的“至人”的思想则“无为”,不需要道德的约束、纪律的束缚。其主旨是强调君主“无为而治”,反对其陷于事务主义。——这解读是望文生义,似是而非!如果荀子提倡老子的“无为而治”,《荀子》绝大部分的篇章可以不写,或者是伪作!荀子也不能算儒家了!《王制》“王者之法,等賦、政事、財萬物,所以養萬民也”,这是“无为而治”吗?如果“不需要道德的约束、纪律的束缚”,荀子讲礼法、“化性起伪”做什么?解读文献不能断章取义,以字为义,妄生比附。

 

【地球人】我去年写关于老子心灵哲学的论文,引了“人心之危,道心之微”,怎么解释的,忘了。

 

【林桂榛】摘《荀子•解蔽》:……處一危之,其榮滿側;養一之微,榮矣而未知。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故人心譬如槃水,正錯而勿動,則湛濁在下,而清明在上,則足以見鬒眉而察理矣。……

 

【林桂榛】摘伪《尚书•大禹谟》:……予懋乃德,嘉乃丕績,天之歷數在汝躬,汝終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欽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願,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林桂榛】廖老师等文讨论的《解蔽》这章,就荀子引用“人心—道心”这句前后行文的论旨而言,大体是“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之意,就是强调“危微之幾”问题而已,强调“幾(几)”问题而已,个人理解如此,无他。

 

以前在群里我聒噪过《尚书》“人心—道心”句问题(见下附),认为其意为:“人心”危然而易祸乱,“道心”微然而易错乱(故后文“允执厥中”讲中讲准,前后讲“天之历数”、“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即如荀子讲“人情甚不美”或人心人情不善一样讲人心之危,“道心”是讲天道隐微精微细微,讲璇玑七政之微,非后儒解的“有道之心、超越肉体之道心、天理性命之心”这类道心微云云——尧舜时学人根本达不到后学那种喜掰乐搅的天理性命高深人伦道体哲学思维,有神灵决事思维,没有哲学本体思维。

 

《说文》曰“危:在高而懼也。从厃,自卪止之。凡危之屬皆从危”、“幾:微也,殆也。从�从戍……�而兵守者,危也”、“微:隱行也。从彳,�聲”、“小:物之微也。从八,丨見而分之”、《尔雅》曰“噊,幾,災,殆,危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同音近义,“人心—道心”对言共旨,精妙修辞无疑。就训诂与章句经义而言,解为人心几危(危而几,几而危),道心几隐(隐而几,几而隐),窃以为大体是符合《尚书》《荀子》作者直陈或引用之意的,符合天上人间常理与常情的,也是符合章句修辞与文字音义及上下文论旨的。

 

附1:《易传》“易有太极(恒),是生两仪(檥)……”从上下文是讲用占之爻术,《虞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从上下文及典章制度及文字考原是讲行天天道细微及行世人心细危,《论语》《尚书》等讲“执中”从上下文及典章制度及文字训诂是讲执表执准……后儒演绎为宇宙生成及存在本体之太极,演绎为道心本体或道本体之“道心”并对言欲性“人心”,演绎为本有而未显之本体本存之“中”……人的语言发展及哲理思维真是了不起,由浅入深的解说与建构具有巨大的思维魅力或思维力量,集大成的宋儒的确了不起。(荀子学园2019.09.06 15:15)

 

附2:再例,《周易》传文“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论“善”当有问题,此问题帛书上“係之者善也”也不通,前后文义不通,古人没那么饶舌,不是字不认识就是名物制度不认识,比如“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就是名物不认识——此“太極兩儀”即前句“闔闢變通”之神物,即言占珓占筊也,后儒演此为宇宙万物太极无极云云,此是哲学笑料。(荀子学园2019.09.17 12:16)

 

附3:易传:……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此太极两仪云云,实本占卜用筊之道,后儒哲学演绎,歪曲原典,附会时义,胡说八道,实为可笑。孙卿曰善易者不占、知天者不禨,戴震曰发誓打破太极图哲学,此皆实有深意也。(荀子学园2019.12.10 22:42)

 

【周启荣】人心、道心是“治心之道”与“知道”的问题,也就是《解蔽》章的核心问题!“危”、“微”不分属于人心、道心。荀子虽然引《道经》但他思想里没有“道心”的概念。“道心”就是“遵道”,“一于道之心”而不是形而上存有的“精神”或“天道”的“道心”。以荀子的思想性格及《解蔽》的章旨来分析,“心”指人心。“危”、“微”都指人主的心的两种状况,需要心来选择。即是“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道心”,其实荀子讲得很清楚,指的是“可道之心”。《解蔽》:“以其可道之心與道人,論非道,治之要也。何患不知?故治之要在於知道。”

 

【周启荣】@林桂榛 【这句前后行文论旨而言,大体是“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之意,就是强调“危微之幾”问题而已,强调“幾(几)”问题而已,个人理解如此。】——你的理解很到位!与我的看法相差不远!

 

【林桂榛】@周启荣“道心”,其实荀子讲得很清楚,指的是“可道之心”——《尚书》《道经》的“道心”成了“可道之心”?古书“道心”有确切含义的,不是泛指(如《易传》“复,其见天地之心”亦有确义)。荀子引古书“人心—道心”句的前面章句怎么讲心讲道,也不等于后文所引古书“道心”即是前文所言的“可道之心”,没有这么概括浓缩以说《道经》的(可道之心=道心;道心=可道之心)。荀子引古书或古经“人心—道心”句以讲“危微之几”,以讲“几”,正与前文“衡道”章讲“可道之心”的义理及文势相上下吻合,如此而已。

 

【林桂榛】“復:亨。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复卦经传之辞“七日来复—天地之心”,皆是历数与天道问题,绝非伦理或伦义哲学、本体哲学问题!周年整数360日(十干五行,即36×10或72×5)再闰余数5或6日即黄道往复,以6日计(实5日余),第七日必黄道往复!黄道往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必见天地之心也!——复卦象征往复、往来,比拟黄道冬至阳复,故曰传曰“利有攸往,剛長也”。

 

【林桂榛】“道心惟微”、“道心之微”,如复卦经传言往复与天心,道心天心隐微,得谨慎观察(黄道星宿,北极斗转),以察时变。人心不美,人情不美,人性不善,处处危殆,亦得时时观察,更得时刻治养。——如云“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

 

【林桂榛】传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复卦传辞中,此“至日”即冬至日(周年内日最低影最短),古人曾以冬至日为元旦为新年开端,虽非最寒冷时候,但太阳来复,天道阳气来升(天正地正人正“三正”有时差,天正在黄道,地正在候气,人正在历法)。在远古十干五行历法中(即黄帝五行历与夏时夏历),冬至日是最关键,最礼隆礼重,是“天正”的标准日,是黄道的标准日。

 

【周启荣】@林桂榛【荀子引古书“人心—道心”句的前面章句怎么讲心讲道,也不等于后文所引古书“道心”即荀子前文文的“可道之心”,没有这么概括浓缩以说《道经》的(可道之心=道心;道心=可道之心)。】——荀子引《道经》是以之支持自己的论点,不是要为引文作注解!既然上下文语境是论道,论心,解蔽,为什么解释“道心”为“可道之心”不合理?理由何在?《荀子》全书只有《解蔽》引《道经》时提到“道心”,如果荀子思想里有“道心”的概念,它应该是很重要的概念,其他章节都应该出现,但没有!

 

【林桂榛】“人心—道心”句是古经章句,荀子引古经章句以说己意,如他行文常引《诗经》章句一样。古经“道心”不是荀子引该句前所论说的“可道之心”,该句在古经完整章句里自有它确切的语义或含义。

 

举例,我行文反复说我想移民美国,最后引了一句毛语录“排除万难”云云,此毛语“排除万难”≠“移民美国”的意思,只是引述而行文者的“移民美国—排除万难”有行文表义相关而已,此修辞关系道理浅显。

 

【周启荣】荀子说:“天地不知”。天无知,何来“心”?荀子不言“天心”。他说:“唯聖人為不求知天。”既然不求知天,怎会有“天心”的概念?

 

【林桂榛】@周启荣我没说荀子“天心”云云,是云“道心”如“天心”之类以讲天文天道。周先生别断我诬我句子啊。

 

【周启荣】就用你的例子:你主要想说1移民美国还是2排除万难?哪个是你的重点?当然是1,2只是陪衬!1是可道之心,2是“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再者,有什么证据证明“道心”不是“可道之心”?

 

【林桂榛】没有证据,是的,是我胡说的。

 

【周启荣】@林桂榛 荀子除了引文外,并没有在《荀子》所有章节中使用“道心”一词!有理由认为“道心”,若按《解蔽》的章旨与上下文的语境来解读,是指“可道之心”!如果不是,那么“道心”指什么?

 

【林桂榛】那反问:周先生有什么证据证明古经“人心—道心”章句的“道心”是荀子该篇说的“可道之心”?造说或引说“道心”者,谁前谁后?——有的学者可撇开章句修辞、语法甚至上下文,反问别人说为什么这章句意思不是他新解别解新探新析的意思,反问别人有什么质疑证据,有什么铁证……世之常见也。

 

【林桂榛】“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句,是荀子引古书(间引或直引),不是荀子自创句子,请读者明鉴。

 

【周启荣】@林桂榛 【我没说荀子“天心”云云,是云“道心”如“天心”之类以讲天文天道。周先生别断我诬我章句。】——如果你认为“道心”指“天文、天道”,更加不合理!如果“道心”指天文、天道,那就是荀子所说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天。荀子不可能有以自然为天为道,却再赋予“心”的作用!所以荀子引《道经》的“道心”不可能用来说明天文意义的“道”!即使原来是这个涵义,也在引用的新语境中改变了涵义,成为支持荀子“可道之心”!

 

【林桂榛】荀子引“人心—道心”句以讲“几”。不讨论了,我承认我胡说。

 

【刘又铭】荀子引詩書,往往有自己的創造性詮釋,例如“神莫大於化道”就是。所以,考據“道心”原來的意思如何之後,還是得回到荀子思想的立場、脈絡來看荀子怎麼消化這個術語來為自己所用。

 

荀子的道主要是人道。他的天道(如果也用這個術語的話)就只是天行有常一類的意思而已。所以荀子的道心,就還是從人道來談的道心。也就是說,人心道心都是這自然現實的心的表現。

 

《勸學》篇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聖心便是道心的一個很好的參照。道心可以說就是此心知道可道專一於道的聖心了。

 

北大校注本說“人心,遵循道的心。道心,掌握了道的心”,周先生說“道心是可道之心”,這兩個解釋我都贊成。

 

【林桂榛】@劉又銘战国人引古经章句以申己意,己意是己意,经句是经句,不能拿引者申意当作引句经意,甚至视作经句本义面貌即如此,经意与申意只是相关而已(故引之,故以经句的人天危微之意以申“几”或“察几”之意)。《荀子》所引“人心—道心”文本何义(古经“道心”即天体天道层面无疑),先在古经原始章句里求解,不先在《荀子》里界定(如云“道心”即“可道之心”云云)。

 

【林桂榛】北大校注本說“人心,遵循道的心。道心,掌握了道的心”——人心即遵循道的心,哪此人心还“惟危/之危”么?此高论完全不通!

 

【刘又铭】@林桂榛“不能拿引者申意当作引句经意”——你這點沒錯,但是咱們此刻談的重點恰恰不在這裏。周先生跟我都沒有去討論你所說的引文原義的對錯,而只是在斟酌荀子怎樣在自己的脈絡裡使用這引文。

 

【刘又铭】北大校注本說人心的確比較有問題。修正一下的話就是,人心頂多有意遵循道,但不穩定,還會動搖。

 

【林桂榛】“道心”即“道心”,“可道之心”即“可道之心”,不要拉郎配强打“=”。人天危微,惟几惟微,故言人心衡准察微,如此而已。

 

【刘又铭】是啊,“道心”即“道心”,不是什麼觀測星象之心,不要拉郎配强打“=”。

 

【林桂榛】@劉又銘 同意刘老师说我胡说八道。

 

【劉又銘】呵呵。

 

【林桂榛】“道心”即“道心”,不是什麼觀測星象之心,不要拉郎配强打“=”。——拙说谓“道心是天道之心”,不是谓“道心是观测星象之心”,此两回事,请间接引述者勿诬人。

 

【林桂榛】“中”是对古代雅言的传承,司罗红樊留洋,光明日报2020年07月04日,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07/04/nw.D110000gmrb_20200704_3-12.htm

 

【读书记札】揭开清华简《保训》四“中”字及篇旨之谜,林桂榛,琅琊康成經典學園,2020年05月21日,https://mp.weixin.qq.com/s/DyUh2WWXmk0DZ0oSEX3HJA

 

【刘又铭】@林桂榛原來我自以為你應該是那個解釋,沒想到你卻是這個解釋。那我錯了。但我以為你這個解釋更加地不可能了。也許你上面發的這兩篇有詳細的解釋,不過,好抱歉,我此刻沒有時間讀。

 

【林桂榛】@劉又銘 刘老师,没关系,都轻易认为对方对了,那才真奇怪了;认为对方错了而自己对了,才是学界常道嘛。

 

【刘又铭】(送花)

 

【地球人】我的关于老子心灵哲学的那篇短文如果能发,就传上来。里面涉及对“道心”的解释。跟大家的说法可能不一样。

 

【林桂榛】《尚书》与古经云“道心”与“执中”(同《论语》等),《保训》云“求中”与“测阴阳之物”……“中”之古字摩写自观日定影判时定历之表杆,以王权或王城在某地为基点的标准影杆观测天道与时历,以此授时颁历定元……中有标准、恰好、符合、中准、中允、中间、里头诸义,皆从“中”原始用法而来,古今口语书面语“中”皆如此。

 

【林桂榛】@地球人 于“道心”的解释,史上估计有几十种,可浓缩概括也有好几种,正常现象,很期待学习到陆老师的创说。

 

【地球人】@林桂榛我大约是认为“人心之危、道心之微”乃老子的东西。

 

【林桂榛】《尚书》古句羼入了《道德经》等的意思?愿学其详。

 

【地球人】短文,又不是考证,简单提及。今存古文尚书乃伪书,道心之说源自老子。

 

【林桂榛】荀子引之,战国荀子所引亦伪尚书句子?

 

【地球人】荀子所引出自古文尚书?有何证据?

 

【林桂榛】不知啊,伪尚书搬《道经》篡入?看廖老师讨论文吧。

 

【地球人】我大意是荀子很可能引用老子。古文《尚书》“道心”之说也很可能出自老子。论文具体怎么说,我忘了。

 

【林桂榛】民国陈钟凡《古书读校法》说尚书篡伪及礼运道家言。(插图略)

 

【地球人】考证需要第一手资料。别人的说法意义不大。

 

【林桂榛】等您大作刊出后,找来学习。

 

【周启荣】@林桂榛解读文献必须不忘语言使用的方法—比喻。引文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论证方法,引用古书一般是体现“六经注我”的阐释方法。荀子《天论》说:“故道之所善,中則可從,畸則不可為,匿則大惑。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則陷。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則亂。禮者,表也。”这节里的“中”字没有测日影表杆的实质义,而是用来比喻标杆的“中”。同理,“礼者,表也”,取的是比喻义,而不是测水表的物质义!不能说荀子这里的“礼”字必须理解为测水的实质义的“表”!训诂之学必须结合历史语言学、修辞学、思想史方法才会对解读古文献有帮助,否则常望文生义,以古为今,以字典当圣经,不能掌握文献的思想脉络及其论旨!

 

【林桂榛】@周启荣周先生,我不是从您说的那句荀子话引出什么“中”为测影标表或标杆云云,我没有那么荒唐可笑!“中”本为何物,以及我解说“中”与测影标表相关,都是历史学或文字学界讨论过的,是别人早说过的,不是我有什么发明,强调再强调!

 

【林桂榛】史料如烟海,步步为营,谨慎断案。

 

【周启荣】@林桂榛我是要说明解读荀子引用《道经》的“道心”不应认不考虑荀子引用的理由。如果荀子引“道心”是因为它是天文义的,他就是一个糊涂的思想家,因为他正在讨论的是“解蔽”、“治心”、“治民”的问题,与天文没有直接关系!所以,荀子引用的“道心”不管原意是什么都应该从这个语境来选择它所能有的其中最合理的涵义!

 

【周启荣】@劉又銘“不能拿引者申意当作引句经意”,這點沒錯。但是咱們此刻談的重點恰恰不在這裏。周先生跟我都沒有去討論你所說的引文原義的對錯,而只是在斟酌荀子怎樣在自己的脈絡裡使用這引文。——我们的阐释方法一致!

 

【林桂榛】古经“道心”本是什么意思,《荀子》引之以修辞表达什么意思,二者可以讨论。至于《荀子》引后或引前非得有一个与古经“道心”一样的概念及概念含义与否,在下不敢妄断,也不关心,只关心古经“道心”本义问题及《荀子》引该韵文以修辞表达“危微之几”故君子人心得如何如何云尔。

 

【林桂榛】《荀子》引经甚多,并非引后引前必有与引句里概念完全一样的措辞与措意。打住,我胡说八道了。

 

【周启荣】对,都是心中的“危、微”问题,所以荀子才说:“聖人知心術之患,見蔽塞之禍”,然后又说:“何謂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治心的问题就在于辨别“可道”与“可非道”,就是因为人心是在“可道”与“可非道”之间,所以才需要解蔽,治心!

 

【林桂榛】廖名春:懂得《荀子·解蔽》篇“危”、“微”之论,就会明白其所引《道经》“人心之危,道心之微”的主旨是强调领导人“无为而治”,反对其陷于事务主义。而《大禹谟》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后接以“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八字,又怎能讲得通呢?伪孔传:“危则难安,微则难明,故诫以精一,信执其中。”孔颖达疏:“民心惟甚危险,道心惟甚幽微。危则难安,微则难明,汝当精心,惟当一意,信执其中正之道,乃得人安而道明耳。”显然,作伪者是在以“危”为“难安”、“危险”,“微”为“难明”、“幽微”的误读下,才接以“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可以说,完全是文不对题。因此,从杨倞以来以为“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出自《伪古文•大禹谟》的说法、以为《荀子·解蔽》篇所引《道经》为泛称代称的说法,都是不可靠的。

 

【林桂榛】个人是不赞同廖老师该论断的,“人心—道心—精一—执中”自有其文通理通处,此句或是伪出,但荀子引句无伪,汉唐孔安国、孔颖达未必错了,杨倞也未必错了。廖老师不以为我异议为忤。

 

(荀子学园讨论2020.07.04)

 

【周启荣】学术实事求是!不管谁的论点都可以讨论,批评,反对!太正常了!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心平气和,互相尊重地讨论,自己的老师也好,国学大师也好,世界名哲学家也好,都可以批评,提出异议!不必感到歉意!

 

如果不能接受不同意见,不能容忍不同的解读,因为别人批评便生气,怀恨,这人就是小人!可以不理!让他自言自语!所以,我们讨论问题没必要说太多客气话!否则,瞻前顾后,欲语还休,怕得罪人,讨论没有针对性,学术不会有进步!

 

不过,中国社会、学术界的客观环境确实不容易做到对事不对人!我也理解!不过希望可以慢慢改变!

 

【一条河】尚书体这个文体确实值得在思考。这个问题竟然在先秦诸子中几乎不着痕迹,是古代遗文?但至少殷商时期文字不可能达到这个水平。

 

【刘又铭】@周启荣咱們同一路!本義的探求有其獨立價值,這點沒錯。但在詮釋文本時,它是用來理解使用義的資糧之一而已。所以標杆本身不是“標杆子(音紫,戲指一個飽滿能動的意義主體)。

 

【林桂榛】荀子《解蔽》段10引《道经》“人心—道心”韵文一句,是阐发“危微之几”义(该句古书本义如此,表示人天危微之意),再以申述人心得察微精一之义(文本如此,修辞如此)。当然,《解蔽》该引述处与上下亦有相关,非必绝独断裂。

 

“道心”一词在《荀子》仅此处引《道经》出现过(段10),荀书别无其他“道心”专用用法、用义。此1见之“道心”未必等于前文老远处的“可道之心”(段7),别一看到“道心”概念就以为是与伦义“道”相关的人心意(如人欲心—道德心对列对言类),就如一看到“中庸”就以为“中”必是内中意且以为“中”本义即“里”义。成见未必是,也未必不是,聊以存疑。

 

再者,我没说“道心=中”,只是拉杂说到古人天文知识的观念及概念而已(我以为“道心”本义即天文问题,当然周先生、刘先生反驳曰“更不合理/更不可能”云云),且“中”字起源测影标杆也是学界早已论过的知识考古、实物考古之论(不是我发明),此类在哲学界自属奇谈怪论、胡说八道。

 

《论语》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此章不能证明它是伪书,就得正视“历数—执中”云云,类似古书章句亦多,不只《尚书》伪篇那句“执中”。

 

——附《解蔽》段7摘: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则必合于不道人而不合于道人;以其不可道之心与不道人论道〔人〕,乱之本也……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则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何患不知?故治之要在于知道。

 

——附《解蔽》段10摘: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处一危之,其荣满侧;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故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鬒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故导之以理,养之以清,物莫之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矣。小物引之,则其正外易,其心内倾,则不足以决粗理矣。

 

【林桂榛】抱歉,冒犯,恕罪!

 

【地球人】不必顾虑,讨论不存在冒犯。

 


【林桂榛】(贴图)

 

【林桂榛】马王堆帛书这个“卦象图”,我怀疑它就是《周易》“易有太極(恒),是生兩儀(檥),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论的“太极两仪”之图,就是民间至今使用的占珓/占筊的用法画图(上面作有很多记号,不知占卜时记录表达什么)。宋道学等、中国哲学热衷的“太极”世界本源哲学,纯属哲学臆造(秦汉即有如此),与《易传》经句本义无关。

 

【周启荣】@林桂榛【该句古书本义如此,表示人天危微之意.....别一看到“道心”概念就以为是与伦义“道”相关的人心意.....我以为“道心”本义即天文问题……】——我们的差异在于对于“道心”的解读。你认为“道心”具有天文涵义而我认为“道心”的道,应该顺着上文一直都在讨论人道,尤其是治道的论述来理解为“可道”之道或“合于道”之道,较为合理。

 

如果用你的解释,以“道心”具有天文涵义,这便犯了逻辑上的“同字歧义”equivocation的谬误。荀子思想严密,绝对不会犯低级错误,本是申论“人道”却引“天道”来支持论证!所以“道心”被荀子使用的涵义只能是人道义而非天文义!

 

另一个支持这个观点的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荀子天是自然“天行有常”的天,不可能有任何“心”的主宰义!

 

【林桂榛】@周启荣引述以申义,修辞,言几,一也!

 

【林桂榛】《易传》言“天地之心”亦非主宰心,《道经》“道心”一定是主宰心?精神意识心?恐系望文生义?

 

【刘又铭】@林桂榛【且“中”字起源测影标杆也是学界早已论过的知识考古、实物考古之论(不是我发明),此类在哲学界自属奇谈怪论、胡说八道……】——其實從哲學視野來看,並不會認為這樣的考據胡說八道。考據自有它的嚴肅性與正當性。考據的結果,也是哲學研究的重要資糧之一。也就是說,這點其實都不是問題。

 

倒是還有一點值得提一下,這是徐復觀提到的(好像是在《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我只根據印象,用我的話說明如下。他說:更進一步要注意的是,有時候,一個字有可能在造字的時候,就已經是以某個具體的、形象的思維來造字,然後當下就以一個引申義來使用了。也就是說,不見得都需要到一段相當的時間之後,才有這種引申使用的情況。

 

也就是說,我並不反對說中這個字原本是個標杆造型。我只是說,不能直接從這個意義去解釋後代哲學文本裡的中(這就是我之所以戲謔說這樣子豈不是把標杆當做“標杆子”了的意思)。

 

【周启荣】@林桂榛【宋道学等、中国哲学热衷的“太极”世界本源哲学,纯属哲学臆造(秦汉即有如此),与《易传》经句本义无关。】——你这话既正确也不正确!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周敦颐等宋学家对于“太极”的解释有悖于《易传》。但是,从研究宋代道学家的思想,宋代的哲学,坚持认为他们是错解了《易传》而将他们对太极、《易经》的著作视为错误的阐释而弃而不顾,便犯了“非历史”ahistorical的观点错误!宋学家的思想需要从宋代的历史环境去研究,而不是从《易传》时代的历史角度去研究!

 

【林桂榛】“可道之心=道心”,语言形式上自然简约高妙。不管“人心—道心”本义是啥(谁也不服谁),注意其“危—微”之重心之言义即可,修辞术如此。以“可道之心”反裁古经“道心”,貌似逻辑充要与依据重重(这根本不是逻辑问题,是引经申义之修辞术)。然“可道之心”此“道”读作动词用吧,“可道之心”是后文的“道心”,“不可道之心”呢(皆是心,道不道皆是后天,非先在)?何谓“可道”、“不可道”之心?莫非:可道的心是道心,不可道的心是人心,人心危而道心微,如宋儒“人欲—天理”对说一样,高明啊!

 

【林桂榛】@周启荣你这话既正确也不正确!——同意此判断。

 

【林桂榛】黄帝“五行”(历法)正确,《帛易》孔子“五行”(天道)正确,《帛易》孔子、《左传》《国语》“五材”(即金木水火土)正确,思孟五德“五行”(仁义礼智圣)正确,邹衍五德“五行”正确(邹衍实叫金木水火土为五德,天运五德也)……都有正确的一面,大家都有一定道理,也有欠缺不足,若“辩证法”兼通云尔。

 

【周启荣】《荀子》里,有“圣人之心”或用“圣心”、“奸心”,或“奸人之心”、利心”、就是“心好利”、诈心”、“离心”、“诚心”、“仁心”、“霸心”。《正名》:“心合于道”就是“道心”,也就是《解蔽》的“可道之心”、“合于道人”之心:“心知道,然后可道;可道然后守道以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则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解蔽》的“人心”,”道心”的问题是治心的问题,与治民有关,但不是“为政”的问题。

 

【周启荣】荀子修辞与逻辑并重!但修辞必须为逻辑服务!

 

【林桂榛】看来周先生等坚持认为《荀子》引经某语,必有前后文某语(词)与所引某语(词)对应或对等,甚至谓这是逻辑问题。我明白了,各自保留看法,我打住。

 

【周启荣】不一定!因为修辞的考虑,作者可以选用不同的词来表达同様的意思。例如“性不善”荀子会用“性恶”,“好恶”可以改用“欲恶”,“扬其善”可以用“扬其美”,“积善”可以写成“积美”!

 

【林桂榛】@周启荣学习了!

 

(荀子学园讨论2020.07.05)

 

 

责任编辑:近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