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榛作者简介:林桂榛,贛南興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史與漢前諸子,致思禮樂(楽)刑(井刂)政與東亞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民邦政治」。 |
关于荀子“性朴”论的微信讨论
作者:林桂榛 强中华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五月初一日辛未
耶稣2019年6月3日
【林桂榛】荀子的共识与创见(林桂榛20190414)[25.0MB,录音]
【强中华】在哪儿讲?
【林桂榛】北京一个研讨会上。
【强中华】唯有“性朴”一说,是否还可以再思考。荀子说“性朴”,主要是强调此是生而具有的,非后天习得的。生而具有的朴质,里面究竟隐含哪些具体内容?荀子至少看到了知觉之性、智慧之性、欲望之性,也许还有微弱的道德之性。其中,欲望之性中有恶的萌芽,此即“性恶”之性。
【强中华】打个比方,我们在深山老林里见到自然生长的野果,我们说它是野生的,性朴的。但当我尝它的时候,我们会分辨出这种性朴的野果到底是甜的、酸的、苦的。
【强中华】甜酸苦是本来就具有的,此是性朴;但甜酸苦又同时是有区别的。
【林桂榛】这个拿来类比社会善恶严重不当!酸甜苦还是内在的朴性,自身的资材之性(人味觉觉其材性显酸甜苦),此当如荀子说原始树木、原始木材的朴性直、不直问题。
【林桂榛】我不苟同强兄看法。看《性恶》原文,就是以欲求结果或有恶来论证“性恶”的嘛,别跑远自想以调和“性朴—性恶”句意。请紧抠《荀子》论说文字、论说逻辑,紧抠说“性恶”的原文字眼!欲求结果或恶多恶,即情欲结果或恶多恶,此论证“性恶”是有问题的,是无效的,因为性结果恶不等于天赋天生之性本身恶(“性恶”命题是性自身恶,非性展现或运行时发生社会效果恶即“偏险悖乱”恶),但置换为“情恶故性恶”之义也是没有问题的(我说过前贤早有此解)。荀子讲“朴”,是针对“性善”论而言的,实是以“性不善”驳“性善”(如同类比论说时言木为“直—不直”对说)。
【强中华】注意,只是恶的萌芽,顺此萌芽,不用心去克制,恶的萌芽就会逐渐生长扩大,造成恶的后果。
【林桂榛】〖其中,欲望之性中有恶的萌芽,此即性恶之性。〗——这是形而上学本质论本源论,孟子到董子都如此思维,更不用说后面的朱子。
【强中华】我俩似乎可以就此组织两篇文章讨论讨论,学理上辩难,不做立场之争,更不做意气之争。
【林桂榛】荀子《性恶》开篇论证逻辑只说好利、疾恶、身欲三者的社会结果多恶,说这三者是“恶萌芽”就如同董子“善端善质”论。
【林桂榛】萌芽论与端质论是一个理,你解释性恶,董仲舒解释性善。所谓性善恶混论,实际也是如此思维。
【强中华】我是赞同善恶混的萌芽的。
【林桂榛】那不用辩了,你坚持端萌本源论,自然不理会我的解释。我坚持“性不善—性朴—性伪”,自然不同意董子式形而上学本源论解套。这就是4月5日我在兰陵荀子会上说的“形而上学”论性与“经验主义”论性的思维差异、立场差异。
【林桂榛】不过,学界接受了“性朴”说,周炽成老师工作就赢了一大半。
【强中华】恶的萌芽、善的萌芽、智性的萌芽,都生而具有,但都是发端而已,非足恶足善足智。
【强中华】周炽成老师在世时,希望我写文章回应。我并不赞同他的观点。本想深思熟虑后写篇驳论文章。他突然离世,我觉得再写驳论文章似乎有点不厚道,就作罢了。
【林桂榛】我认为荀子是结构功能的材性,不是形而上学本质论本原论,这个我在兰陵荀子会上着重强调过了。你坚持本质本源论,那没法辩,最好就各唱各调,不必分真伪高下,这是最明智的。
【林桂榛】周老师说《性恶》篇文本混乱及后添,说非荀子所作,不值一驳。我知道,但不针锋相对。
【强中华】我也不一定是形而上学本源论。但人之初生,似乎已有以上几性之结构功能。
【林桂榛】抽象端质论、本原论就是形而上学思维。
【强中华】不是抽象,而是上面所说四性之结构功能已经初步具有。若为抽象本源,则指这四性之所以存在的形上之道之理。
【林桂榛】《性恶》篇说人有知辨仁义法正的质具、能力,照那形而上学思维就可简化为“性善”论,或者“心善”论,依葫芦画瓢嘛。最后综合,荀子是“性恶论+性善论+心善论+心恶论+心性善恶论+性朴论+心朴论+心性朴论”,胡闹!
【林桂榛】〖若为抽象本源,则指这四性之所以存在的形上之道之理。〗——你不明白形而上学思维,我搞哲学的略知此思维模式。
【强中华】我个人不是做形上学之思,反而是你所说的作结构功能之理解。
【林桂榛】最近有别造“种子”论在解释“性恶—性善”的,又是新“发明”。
【林桂榛】结构功能主义科学分析不是抽思解套,是生理分析,心理分析,认知分析。
【强中华】虽然达不成共识,不过讨论起来还是蛮有意思。
【林桂榛】荀子反复类比论说的“目明耳聪”就是科学分析,要读懂!
【强中华】“目明耳聪”对于初生之人已有基础,再经过后天的教育学习光大之,相信荀子未否认初生时的基础。
【林桂榛】荀子认为正常人出生以来或普通常人普遍的“材料材质—性能能力”问题,如耳目与聪明,心知与善意。知觉欲望,认知心辨,皆是材性下的本能或习能。荀子说伪积,此是累积生长成长过程。实际上人伪是如此,材性也是如此,也是过程的。但荀子没说材性也有一个生长过程,如耳目心的器官与能力从胚胎到出生到成人其实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如果荀子也说出这个,就更科学分析了,就更啰嗦分析了。但荀子完全不是端质、本原论等的形而上学简约概括抽绎思维,这种思维太“高明”化,但也太“简单”化。
【林桂榛】再补充:必须注意《性恶》篇对“性—伪—善—恶”概念的明确界定,以必然逻辑推理得出“性(是)恶”=“性(是)偏险悖乱”,并套《性恶》开篇所开始的以人好利有欲致社会出现恶(偏险悖乱)的论证逻辑,得出“人因利欲出现社会偏险悖乱,故人性天生是偏险悖乱”结论。照荀子诸篇反复界定的“性—伪”概念及“材—性—伪”关系,“人天生(性)是偏险悖乱”何以成立呢?且天生偏险悖乱何以取决于材及在材上呢?(荀子反而说资材朴而已矣!)另外,荀子说总体上人类利欲之性纵顺之(行性过分之态)才出现偏险悖乱(恶),没说所有利欲都是本来偏险悖乱(恶),没说利欲本身是偏险悖乱(恶);部分利欲过分之下导致社会恶果,不等于所有利欲必皆导致恶果、出现恶果(这是最简单逻辑与社会事实了)。故人性里的利欲在社会中会出现恶果不是必然的全部的,而是或然及部分与局部的(这也符合逻辑与社会事实);而且部分恶果根本证明不了所有人的性内部必是偏险悖乱(恶的),更在荀子“材—性”理论及反复言说的“材朴”命题下互证不了“性恶”(性由材,性恶必由材恶),反而直接否定了《性恶》篇“人性本身是恶”的“性恶”推理及命题。
【林桂榛】以先秦流行的“善—不善”对应汉代流行的“善—恶”,将《性恶》篇“性恶”置换为“性不善”(即我认为的刘向误校),即可打通所有质疑,即可完整再现荀子人性论体系及荀子整个思想体系,且我这种推理在“材朴—朴资”及《性恶》篇“性恶”论证无效以及“直—不直—不善”等修辞上,都可以获得相互印证,此并非某些年轻人(如人大某硕)以无论证反驳就一股脑儿只批所说的“毫无文本依据,毫无修辞依据,毫无文献依据”等。
【林桂榛】孟荀人性论的分歧与精义-光明日报-光明网
https://news.gmw.cn/2018-12/08/content_32129672.htm
【强中华】一定仔细拜读思考。
(2019.04.14微信讨论,整理时略有字词校补)
〖附录讨论(一)〗
【刘悦笛】刘悦笛|儒家何以无“绝对恶”与“根本恶”——中西比较伦理的“消极情性”视角https://mp.weixin.qq.com/s/4jqht7upmCb6yBppundUUA
【林桂榛】@刘悦笛心有情有欲,情欲可能致纷争致犯乱,故《性恶》开篇论证套路下是“性恶由心恶”,拿荀子“心可善,心能善,常人知仁义”意思置换成“心善”哲学命题是偷换概念和逻辑混乱吧?心纯善吗?那《性恶》开篇论证就胡扯了,从欲求(心)去论证性恶是胡扯。可谓心有恶,性也有恶(天生能知、常有仁义是可谓性善,照那种本源论逻辑),且孟荀原文是完整的性善、性恶命题,且“性善—性恶”不是“A—非A”逻辑,而是“性善—性不善”才是这逻辑。
【林桂榛】“善—恶”对说并配言人性“性情”与天道“阴阳”,是汉代流行思潮,孔孟荀是“善—不善”对说为主且不配性情与阴阳等,文献就是如此,义理也是如此。
【刘悦笛】@林桂榛正在好好思考你所言的。
【林桂榛】孟子说“性善”是先秦一大发明(前贤早过说这了),荀子说“性朴(性不善且习伪能善能恶、可善可恶)”是一大拨乱(高,超常)反正(低,常态)。
【林桂榛】为张伦理,孟轲奇葩;为张学理,荀卿奇葩。儒学第一猛男荀卿(孙况),第二猛男孟轲,一山不二虎似的。(立场与路径有分歧)
(2019.04.12微信讨论,整理时略有字词校补)
〖附录讨论(二)〗
【强中华】林兄,“恶”有无实体本源啊?
【林桂榛】强兄,以道学家式玄学思维,也有恶本的,哈哈。
【林桂榛】孟子水下性善论,史上言说水下性恶更妥当的学者不少。
【林桂榛】有性本善,自然也有性本恶,故主流就是你说的本性善恶混。性本善、性本恶,各50大板可也。《告子》篇也有善恶混的意思。
【强中华】可是道学家往往不承认恶有本体。
【林桂榛】那是价值信仰使然!莫以为道学家是纯学者!道学家的天理,是有价值内涵的。(按:美国学者波利亚说:“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我们常常抱住一些幻想不放。也就是说我们不敢检验某些易于为经验所否定的信念,因为我们深怕失去这种信念后会扰乱我们感情上的平衡。”)
【强中华】我也这样置疑过,并向某些学者讨教过,他们把我批评了一番,说我不懂宋明理学,但他们也难以拿出学理来批评我看法,只说我不懂。
【林桂榛】某些宋明道学爱好者多是偏见或偏执,那样说是学术胡扯,不讲道理与真学问,拿价值爱好来代替事实真理。拿成见代替实证,够省事的。(按:波利亚说:“但是在科学上,我们却需要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即采取归纳的态度。这种态度的目的在于使我们的信念尽可能有效地适应于经验。……我们应当随时准备修正我们的任何一个信念……如果有一种理由非使我们改变信念不可,我们就应当改变这一信念……你不应当过分相信任何一个未被证明的猜想,即使它是由一个大权威提出来的,甚至即使是你自己提出来的,你应当力求去证明它或推翻它;总之你应当去检验它。”)
【强中华】就是啊,价值是立场而已,用立场来代替真理,这是中国学术的顽疾。
【林桂榛】理解思孟,理解道学,理解他们思论,但没必要非得同意他。都得同意赞美他们,那是学术胡闹,学术不诚信!
【强中华】如果仅以立场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彼此之间如何沟通讨论。
【林桂榛】是的。
【林桂榛】荀子求真学问精神的再世,在清代是戴震他们,在民国是胡适他们。
【强中华】以立场代替真理,罔顾事实的思维模式,其本身就是不信之举。这种做法对民族心理的负面影响巨大——口口声声讲诚信,但实际上最不诚信!
【林桂榛】对啊,讲学问要讲事实与逻辑啊,要讲基本规则啊,否则是宣传科员或传教士的目的论、价值论使命了。“奉旨讲学”,中国大陆学界之通象,世界大学界、世界科学界奇葩,所以中国没有真师大师,尤其人文学界。
【林桂榛】我认同孟子说的善价值,也理解孟子的性善思路或情怀,但不认同孟子性善论是普遍真理或忠于客观事实(我认为这是他的崇高意念之论),我这就是荀子的思维。价值(信仰)与事实两回事,不搅混,客观对待!
【强中华】对的。
【林桂榛】“形而上学和价值问题有了关联”的刘小枫-
//m.katywinge.com/article/3710(2013-11-27)
【林桂榛】上面这个小文谈及价值与事实及玄学思维。
【强中华】我也认同孟子性善论的意义,但认为他其实隐含了“性恶”的意思,对于后面这一点,后人多不认同,今人听我这么说,也多认为我胡说八道。
【林桂榛】你这说,照孟子式思维也成立,依葫芦画瓢似的,如可“水下→性善”喻证则亦可“水下→性恶”喻证嘛,而且“水必下→性必恶”喻证更合修辞与社情。但孟子是从天讲性,他当然排斥恶本源论啦,天不能是恶的嘛,如西洋上帝论一样。
【林桂榛】所以,你不从天讲,就是没理解孟子性善论的上半截啰,光就俗世人间谈孟子下半截性善论难免不得要领。我看法如此,率真说出。
【强中华】哈哈,是性即天,这点我没展开讲。
【强中华】我就喜欢能从学理上给我提问题的学者,帮助我把文章的逻辑弄得更严密一些。
【林桂榛】说明您是位坦率求知的真学者!
【强中华】我不喜欢一味赞美,当然也不喜欢不讲道理只讲立场的批评。
【强中华】在学理上,大家相互辩难,才会互有长进。
【林桂榛】赞同!
(2019.04.11微信讨论,整理时略有字词校补,按语为后加)
〖附录讨论(三)〗
【林桂榛】历代荀学史重要专著清单(已正式出版的不署指导教师姓名):
清代荀学研究,陈秋虹,高雄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2(指导教师鲍国顺)
清代荀子学研究,田富美,政治大学博士论文,2005(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1)
清代荀学研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指导教师张玉春)
乾嘉荀学研究,赵伟,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指导教师蓝武、何林夏)
清代荀学史略,康廷山,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6(指导教师郑杰文)
荀子与战国学术思潮,陈荣庆,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荀子与战国黄老之学研究,商晓辉,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8(谢阳举指导)
荀学与西汉儒学之趋向,余亚斐,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秦汉荀学研究,强中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人民出版社2017)
魏晋荀学,段宜廷,政治大学博士论文,2016(指导教师刘又铭,即将出版)
唐前荀学研究,孙丽娜,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指导教师王保国)
宋代荀学研究,刘涛,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10(指导教师黎红雷)
明代荀学研究,李甜,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周炽成)
二十世纪前期的荀学研究,江心力,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二十世纪后半期的荀学研究,刘君花,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指导教师程恭让)
学术抑或政治——以建国后30年间的荀学研究为考察,朱洪涛,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0(指导教师张世保)
荀子版本源流考,高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中华书局2010)
荀学源流,马积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论荀辑要,刘桂荣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林桂榛】荀学史的断代研究要有于整个思想史的判定及于荀子思想体系的判定,否则于断代内各家之功见易流水账记述而精深分判不够。治思想史,要以思想统领之,才是鲜活可鉴、得失分明的历史账簿,孟学史如此,荀学史亦如此,孔学史更如此。
【强中华】清代以前,显性的荀学史文献并不算多。似乎需要花大力气去挖掘隐性的荀学,或者说隐性的荀学理路。
【强中华】民国以前,除《荀子》校勘校注贡献大外,对于荀子的思想,多为零星评点,多为人云亦云,深刻见解实在太少。
【强中华】所以,对于民国以前的荀子思想评点,越研究越觉得少乐趣。
【林桂榛】对头,强兄睿智!
【强中华】所以要发掘隐性的荀学才行。
【强中华】隐性的荀学在研究哲学和思想史的学者这儿不成问题,不过在研究文献学历史学文学的学者那儿就成了胡搞。
【林桂榛】问题还是抓不到点子上,不搭荀子脉络(都受了孟朱之类紧箍咒了,薛炳研究孟荀几十年都这样,戴震等更如此),而且校勘训诂工作不够。
【林桂榛】文献与思想要兼行!
【强中华】最理想的状态是这样。
【强中华】研究文献学历史学文学的学者几乎不赞同隐性荀学,觉得这是游谈无根。
【林桂榛】那是缺乏大思想史眼光无从下手。
【强中华】是的。
【强中华】不研究隐性的荀学,或者荀学理路,只看显性的荀学史文献,难以深入推进荀学史研究。
【林桂榛】如今中国没有有经学功底的思想家,没有擅长经子的哲学思想家,当然无法很好会通驾驭孔孟荀思想以及秦汉宋明儒学,于是各自小地自刨菜根,鸡毛蒜皮哼哼唧唧,于是如孟子所谓不得大体,孔子所谓其道不贯,庄子所谓破碎零落……一叹!
【林桂榛】理解荀子,才能驾驭荀子;把握思想史,才好评议荀学。
【林桂榛】整体言之,由汉魏到元明,中国儒家哲学发展主干的几大阶段其大体都是形而上学思维日益昌盛(徂徕所谓“奢谈性命、用智深故”),故荀子思维、荀学思想日益相对衰弱式微,此境况或窠臼至乎今近所谓新儒学阶段仍不绝如缕。日本近世思想于孟朱之网结的突破,大陆及近日之台湾学者嗤之以鼻的思维居盛,大陆学者则坐井观天者尤多。置于欧洲两千年尤近五百年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及面相中,置于东亚两千年尤近五百年思想史的发展历程及面相中,荀子或荀学才能更好彰显他“中国二千年前之经验论哲学大师”的杰出面相与先知意义。
(2019.05.22,29,31微信讨论,整理时略有次第调整)
责任编辑:近复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