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龙】《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礼乐人生与哲理》出版

栏目:
发布时间:2010-11-27 08:00:00
标签:
张祥龙

作者简介:张祥龙,男,生于西元一九四九年,卒于西元二〇二二年。一九八二年或北京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一九八八年于托莱多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一九九二年于布法罗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一九九九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讲座教授。著有《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从现象学到孔夫子》《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礼乐人生与哲理》《先秦儒家哲学九讲:从<春秋>到荀子》《德国哲学、德国文化与中国哲理》《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从董仲舒到陆象山》《复见天地心:儒家再临的蕴意与道路》《“尚书·尧典”解说:以时、孝为源的正治》《家与孝——从中西间视野看》《儒家心学及其意识依据》《中西印哲学导论》,译有《致死的疾病》《海德格尔》《精神的婚恋》等,主编有《西方神秘主义哲学经典》等。

 
 
 
 
图书信息
 
书名: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礼乐人生与哲理
作者:出版/发行时间:  2009-02-01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祥龙
定价: ¥24.80元 
ISBN:  9787561763490 
版次:  1
开本:  32
页数:  297
丛书名:经典与书写系列
 
 
作者简介
 
张祥龙,男,1949年出生于香港九龙,北京大学哲学系七七级本科生。1986年10月赴美国留学,1988年8月获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Toledo)大学硕士,1992年2月获纽约州立布法罗(Buffalo)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现象学中心主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中西哲学比较学会(ISCWP)会长,美国哲学学会(APA)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广西师大客座教授。担任《世界哲学》(原《哲学译丛》)、《哲学门》、《江苏社会科学》、《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论证》等刊物编委或学术委员会委员。出版了《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三联书店,1996)、《海德格尔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商务印书馆,2001年)、《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导论七讲》(团结出版社,2003),《西方哲学笔记》(北大出版社,2005)、《当代西方哲学笔记》(北大出版社,2005)、Sprache und Wirklichkeit: Eine interkulturelle Perspektive (《语言与实在:一种文化间的视野》,德文论著,与他人合著,原文为英文)、《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北大出版社,2007)等著作;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曾获“金岳霖学术奖”(1995)等。专业方向为:东西方哲学比较,现代西方欧洲大陆哲学(以现象学为主),中国古代先秦哲学。
 
内容简介
 
《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礼乐人生与哲理》是在21世纪中西文化会通碰撞之际,中国学者对华夏传统充满温情和敬意的深入思考与全新开拓。
 
    作者追随着孔子的道说,运用新的哲学方法(现象学的、结构主义的)来探讨儒家哲理的生动特性,特别注重中国传统视野中的人的实际生活经验(孔子的人生经验)和艺术经验(儒家所谓“艺”)对于理解儒家思想传统的关键意义。
    作者揭示出中国文化、儒家思想全然异于西方文化和基督教的时间性与身体性,探发了这种时间性与身体性的根本源头:亲子之爱,并对此作了极为新颖独到的阐发。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明和儒家传统未来发展的新的可能和远景。
 
目录:
 
作者序
开篇辞
 
第一篇 孔子的生平与圣人性
 
第一讲 孔子的出生与少年时代
一、孔子的出生与少年面临的问题:父母“野合”之非礼
二、孔子如何“志于学”:“礼”对于孔子的人生急迫性
三、中外圣人的诞生及早年情状之比较
 
第二讲 孔子的成立与悟道
一、“三十而立”的含义
二、“问学”之礼一理
三、教学
四、春秋格局
五、闻《韶》大悟
 
第三讲 孔子的从政与晚年
一、孔子“从政”的问题:今古文经学之争
二、渴望从政与承担天命
三、从政经历
四、周游列国
五、晚年
 
第二篇 孔子哲理的源头:乐作与诗兴
 
第四讲 乐与兴:风起云涌时
一、孔子对“乐”的哲理解释
二、原本的“乐”为何必是善的、道德的?
三、《诗》与乐的关联:兴
 
第五讲 “兴”打开的语言和领会境域
一、孔子所说的两种“言”
二、诗言的功能
三、以诗事君、事父
四、诗一思无邪
五、《关雎》之兴
六、王国维诗论与上博楚竹书《诗论》
 
第六讲 诗乐为什么更可理解:西方哲学家们的有关学说及对诗本性的探讨
一、柏拉图的诗歌观、语音观及其迷狂说
二、与孔子诗乐迷狂观的对比
三、黑格尔的音乐观与诗论
四、叔本华和尼采的音乐观:语音本身的思想性
五、维特根斯坦的音乐观和语言观
 
第三篇 孔子哲理的成立:礼、仁、政
 
第七讲 立于礼乐:儒家的实际生活形态
一、礼与诗乐的关系:正名
二、礼的源头:亲子之爱
 
第八讲 亲子之爱的时间分析
一、亲子关系的原本居中性、不确定性和“克罗马依人”之人性
二、时间性与意义
三、意义机制
四、意义机制中的“死”与“生”
五、亲子关系的时间性
六、结语
 
第九讲 成于天乐:孔子的仁道与仁政
一、仁爱与亲子之仁
二、列维纳斯对“父子”关系的阐述
三、仁的艰难与可能:亲人异于他人
四、破解“黑洞”之“光”
五、君子:从亲子到仁人的艺一术化人生形态
六、仁:亲艺化和艺亲化
七、仁政与政仁
 
引用文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