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
原标题《对联三话》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原载于 “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腊月廿四日丙寅
耶稣2019年1月29日
(一)对联是极可爱的文体
对联这种文体极可爱,它通俗但绝不简单。
能让人喃喃吟咏或高声朗诵的对联尤其好。
每到一地,我总爱留意名胜古迹的对联。
我对那些传说得很神、联语太有机巧、尽管通俗有趣但太野的对联也不喜欢。
我的理解,对联是在严格的限制中做出“无限”意义的,正如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一副对联能给外国人讲好半天。
我认为能写精彩的对联的人了不起。我老家《蒲城县志》中录有不少好对联。我请吴祖光先生为我书写我家乡县志中的老联:“有血性人方能共事;无经史气不足论文。”
至于将姓名嵌入联语,我几乎很少看到过好的。印象深的是老家县志中有一幅挽清末民初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郭坚的夫人杨玉梅的:“今日一樽遥奠问阿嫂因何沉香为何坠玉;此时六花纷飞痛大哥有处踏雪无处寻梅。”
娄师白先生有纪念齐白石老人的诗句:“相扶南院摘青豆;携手西山看晚霞。”娄老以篆书书之成联赠我。
我父亲也能写对联,他有激情,句子来得快,字也写得好。曾以一联感激人心,解决多年纷扰,在老家传为佳话。
我主张读文科的学生都能有对对子的一点基本功。
每年春节,我们老家总有人无事骑着自行车到处转悠,看到人家门口的春联好,就抄记下来。我对这种人是很赞赏的。但近几年有卖印刷好的对联,千篇一律,能写的也少了,这不好。
我希望对联在中国能够重新兴盛起来。
(2003年1月6日)
(二)贴春联的讲究和忌讳
“山家除夕无一事,插了梅花便过年。”是极清闲简单的过年。
一般人家,贴了春联,就有了过年的意思。
吾乡风俗,从前春联都是自己家能写的写,不能写的请人写,或到集市上请摆摊写春联的人写,付一点钱,买一幅,极少有买印刷品的。
从前,每到春节,便有好事之人骑车结伴串村子,看谁家的春联写得好。见好的,品评一番,抄录下来。正在欣赏春联,若遇主人开门,听到赞扬其春联好,主人一定盛情邀至家中小坐,喝杯茶。好春联,就这样传播开来。这种好事者,又如上古之人,摇木铎采诗,是很让人想起来就神往的。
今天已无此风,亦无此好事之人。能自己写春联的人已经很少了,能写得好、写得绝妙的,几乎泯绝了。凑合着贴个红对子,看不看词句都不一定。文化的断裂,消亡就在这日常之中。谁也不重视。
但是,现在,也有年轻人相互攀比,讲究不买印刷品,自己能请当地名家写的春联,便觉有面子。我觉得这很好,应该鼓励。
但有个风俗是很讲究即很强劲的,即家中如果有老去世,三年守服的人家,可以不贴春联——《孝经》有云:“孝子之丧亲也,……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言不文”,不可太有意讲究,即此之意也。
守副此的人家,如果贴春联,则不贴红纸对联,要贴蓝纸白字对联,且这样一来,对联语的讲究更大,难度更高,而孝子“言不文”。所以,一般人家选择不贴。
前年在潮州乡下采风,见一户人家有蓝纸白字春联,其联语曰:
“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只望白云飞。”
语出有典。虽是常用,亦观之令人陡生敬意。
(2016年2月1日)
(三)有关春联的四句话
别的不赘述。只四句话:
一、一定要用手写,坚决不用印刷品。手写出自活人,字写得再不好,也活气盎然洋溢。而印刷品死板,无疑是死气。
二、应讲究联语,既语义吉祥又文词工稳、高雅隽永,不能只图空洞吉祥,大话贪妄,不止粗俗,且祷求过贪,神不听。应撰写符合自家身份又抒发心志、挥扬胸中意气的春联,不要空泛无用的吉祥话。
三、若登门求人写春联,当备薄仪谢之,不可白要,使书家沦为役力。书家亦应有逊谢之意。彼此礼数周全,人情殷殷。
四、贴春联,须敬谨,让家中青少年为之,青少阳气壮。长辈一旁指点。过程应隆重认真,不随意。
2018年1月25日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倪富静】崇德立本的重德传统
【下一篇】【吴钩】苏州与佛山:两种商业秩序的对照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