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字真言,成就大儒(余樟法)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0-04-15 08:00:00
|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
或问东海怎样才称得上是大儒,答以九个字:诗,史,思,时,实,事,尸,狮,死。这九个字,可以说是特长和特征,也可以说是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的九种德智境界。
诗:自古儒者多富有文学修养,多能诗----纵不能诗,也必有一双善于发现美好的眼睛,有一种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让心灵诗趣洋溢,让生命诗情画意。孔子亲自选诗,强调学诗,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孔子对诗的作用、功能和美学内容的分析,实际上包含着对一切文学艺术作用的分析。
史:“多观前车之鉴以益其智”,史事通熟,史识高超,有相当的历史知识和智慧,通古今之变。其实儒家经史相通,焦孟不离,即经即史,或读史以验经,或治经以考史。王阳明说:“以事言曰史,以道言曰经。事则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庖牺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即三代史,五经亦即史。”(《传习录》)康有为说:“史学大半在证经,亦经学也。”(《桂学答问》)太炎先生云:“孔氏之教,本以历史为宗”(《《答铁铮》》)马叙伦将史学提到诸学之首,“史者,群籍之总称,凡天下之籍,不论其为政治为宗教为教育,莫不可隶于史。是故史者,群籍之君也。”、“凡学术均归於史。”(《史界大同说》)章学诚干脆说:“六经皆史”。
思:思想深刻,见识丰富,智慧高超,特指儒家经典和义理娴熟。儒家本来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至广大而尽精微”的,“解”进去了,自然思深识超。如果能够在立足儒家的基础上进一步纵通佛道、横贯中西,当然就更好了。
时:孟子称赞孔子为圣之时者。儒者守死善道,但不保守更不迂腐,而是既坚持原则又通权达变,见时机,知时势,通时务,一方面固守信念,执着理想,一方面又偕时俱进,与时消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实:这里的实,是智慧与品格的合一,源于对宇宙生命系统本体的真实相的解悟洞察,是《中庸》的天道之诚、天下至诚。当然,为人真诚、待人实在、办事踏实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事:有德必有智慧,必有相当的文才、口才、事才,必善于处理各种事务。“好心”是必须的,但还要有相当的组织管理领导办事能力。如果老是“办坏事”,心最好也不配为儒者了。
尸:尸居渊默,呆若木鸟,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形容静定功夫。“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狮:形容道德践履功夫。勇于行动,象狮子一样,勇敢,威猛,大无畏,迎难而上,见义必为,临危不惧,当仁不让。如果说“尸”是有所不为,“狮”则是有所为; “尸”是不鸣则已,“狮”则一鸣惊人;“尸”是尸居渊默,“狮”则是龙现和雷声。
死:子曰:朝闻道,夕死可。道是乾元、是天理、是良知仁性,在于生死之中而又超乎生死之外。万物都是身外之物,身体又是性(道体)外之物,得道之人,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与道同在,生顺死安,了生脫死,这是人生最大的智慧,也是大儒最大的特长。随时可以死,也随时可以好好活下去,对社会对他人对家庭对自己负责(尽量兼顾和平衡各方面的责任。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吾心而已),惜生重死,可以不死绝不轻死。
具备上述九种特长、能力及特征,或者说达到这些境界,无论身在江湖还是魏阙,无论贫富贵贱行藏出处,都不愧为大儒了。历代儒之大者,在这九个方面无不异曲同工。谨以此“九字真言”自期自勉并与同仁们共勉。
2010-3-25东海老人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m.katywinge.com)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