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将祭孔申遗不是坏事――答《新世纪》记者问(陈明)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0-04-12 08:00:00
标签:
陈明

作者简介:陈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长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现任湘潭大学碧泉书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创办《原道》辑刊任主编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维》《文化儒学》《浮生论学——李泽厚陈明对谈录》《儒教与公民社会》《儒家文明论稿》《易庸学通义》《江山辽阔立多时》,主编有“原道文丛”若干种。

 

问:您的态度是觉得韩国将祭孔仪式等申遗对中国来说是件好事,能几点有利之处吗? 

答:韩国将祭孔仪式等申遗对中国文化来说如果不是一件好事,至少也不是一件坏事。因为首先这说明人家认为儒家文化这些东西是有价值意义的好东西,并且要保护它。其次有利于儒家文化的跨区域发展――基督教是亚洲文化东方文化吧?西方人接受后将它普世化,对曾经孕育并珍视这个文化的人来说,有什么不好呢?这又不是排他性的专利注册资源争夺。每个民族都把孔子说成是自己民族的人才好呢!再次,这对于转型期思想观念尚处于模糊混乱之中的中国社会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冲击刺激,使我们关注文化的问题:对于执政者来说,由革命党定位转向执政党定位,斗争哲学自然就要转向和谐哲学,哪里还有比儒学更丰厚的资源?哪里还有比采纳儒学更直接方便更有说服力更有综合效益的手段方法?这事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时候发生,真是有几分神奇――说句玩笑话,“天意君须会”啊!

我承认这些说法后面有我个人的经验感受在。《原道》推动儒学的工作已经做了十几年,但收效甚微。从《商道》、《大长今》等可以看到韩国把传入的儒家文化已经当成了自己的传统,在保护传承方面做得比中国好。尤其他们的社会已经完成了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在这样的基础表现出这样的文化意识,一方面说明儒家文化的生命力,一方面也说五四以来知识分子那种将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政治改革对立起来的观念实际是不成立的。

上个月韩国KBS来访,问到类似问题。我说文化就像一棵大树,有土壤、根杈、枝干和花叶。虽然近百年来儒学的处境不好,花果飘零,但在根系的再生力和发展的可能性上仍然超过韩国。当然,这需要全民族和全社会的努力,需要知识分子创造的智慧和勇气。

问:您是否持“只要能有利于儒学的发展,谁来发展都是好事”这一观点?

答:应该说,首先是政府、社会和知识分子义不容辞。如果我们自己一个一个都不承担,那就要对境外的保护传承心存感激。必须清楚的一点是,内外之间不是反对排斥关系。

问:韩国申遗是可能对儒学来说是件好事,可以将儒学发扬光大,但中国人担心的是以后人们谈起儒学就想起韩国,儒学的发源地中国反而会被忘记?

答:如果被忘记,那一定是因为中国人自己早已把儒学忘记了。聪明的儒教徒应该一方面努力实践圣贤教诲,一方面尽量淡化这些教诲的中国色彩。

问:中国民众对待此事的反应表现了他们怎样的一种心态?

答:从网上对这个事的议论看,说明国人很有文化情怀,但也看得出他们对情况不是很了解――上次所谓端午节之争基本就是个误会,看得出对这事想得不够透彻。你义愤填膺,愤从何来?义又何在?你是热爱传统认同儒学么?那人家也热爱认同,有什么不好?如果中国人要将佛教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你说又没有根据?印度或尼泊尔网民跳出来咒骂,你又会如何思考应对呢?即使要怨恨,也应该找准对象吧?我认为责任就在每个人自己身上,而责任的承担靠骂是不行的。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m.katywinge.com)发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