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被誉为中国人的圣经,是中国文化的元灵。《论语》是一幅圣贤图谱,记载了包括孔子在内的之前的圣贤。学《论语》不仅为了学习其中的思想,更是为了学习并实践成为其中的君子人样。
历史是由儒家写的,这里的写字兼有二义,一是笔写,记录历史;二是行写,创造历史。中国的历史是由中道文化引领和王道政治创造的。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和集大成,就是对先秦中道文化和文明的大总结。
老安去院子里採了花儿和今秋最后一茬葡萄,练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似乎对他有点难,练了好几遍还是不大顺溜,也许是因为,他感到氛围很神圣,我又吓唬他说,这是孔子的原话,属于古汉语。
X君上台之后,我喝茶机会就非常少了,至今一共才两次。蛮怀念过去经常请我喝茶(其实以喝酒为主)的那几位故人。他们修养远高于一般官员,对人亦热情有礼。除了政治立场不同,其它方面共识颇多,不乏共同语言。好久不见了,念及往昔茶情酒谊,真诚祝福他们。
董仲舒先生言:“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句话非常好,但某些人不会用,或用来否定正常的利益需求,或用来反对因果论,都是误用。讲明因果就属于正其义、明其道的范畴。东海无偿讲儒包括讲因果,就是不谋其利;释疑解惑,婆心恳切,也不管有没有人明白,就是不计其功。
《论语》开卷孔子的三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对于天道与性之关系,学界有多种理解,或解为体用关系,天道为体本性为用;或解为一多关系,天道为一本性为多;或解为母子关系,天道为母本性为子。甚至解为并列关系,识自本性为圣贤,得乎天命(天道)为圣王。
有句名言,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东海曰,科学的尽头,西哲的尽头,宗教的尽头,佛道的尽头,都有儒学在等着。
政治有其因果,意识形态是决定性的因,决定着制度形态和社会形态,决定着国家的基本性质和命运。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君子知因,即知其果。民国政治之不伦不类、制度之不三不四、国家之衰弱无力、社会之混乱无序、寿命之难以持久,原因就藏在三民主义里。
“域中有三权:曰天,曰君,曰史官。圣人以此三权者制天下之是非,而使之更相助。夫惟天之权而后能寿夭祸福天下之人,而使贤者无夭横穷困之灾,不贤者无以享其富贵寿考之福。然而季次、原宪,古所谓贤人者也,伏于穷阎之下,布衣饘粥之不给。盗跖、庄蹻,横行于天下,食人之肝以为粮,而老死于牖下,不见兵革之祸。如此,则是天之权有···
陈寅恪先生《赠蒋秉南序》中说:“虽然,欧阳永叔少学韩昌黎之文,晚撰五代史记,作义儿冯道诸传,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遂一匡五代之浇漓,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孰谓空文于治道学术无裨益耶?”
今年7月又下架滴滴APP。滴滴也是互联网平台,但是对滴滴的整治则主要事关国家的信息安全,还有资本市场的问题,就是中国企业去美国上市的问题。因为滴滴也是到美国去上市,这就涉及到资本的问题,资本市场的问题。接着是对娱乐业、教培行业的整治,对于这些无德艺人进行一个规范,出台了双减政策,导致教育领域里的上市公司,而且他们···
即使儒时代,儒门也是参差不齐的,何况杂时代,出现一批红儒、马儒、杂儒,甚至在儒门中暂时性占多数,是不可避免的现象。红儒指毛儒,马儒指立足马家的儒家学者,杂儒指儒门杂家。儒家对待马学有两种态度和方式:一是原则上毫不认同,严厉批判;二是儒主马辅,立足儒家,容纳马学。这就是儒门杂家的方式,非正确,但颇有现实意义。
凡异乎马家立场而公开反对、批判之,就属于异议人士或异议分子。异议分子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异,文化、政治立场观点异乎马家;二是议,公开批判。议而不异,那是马家自己人;异而不议,也不算异议分子。异议群体中,自由派最多,其次是耶教徒,其次是儒家。佛教也有,罕见。道家和其它学派宗派未闻。
处于左右的夹缝,儒家会很艰难,但无大虞,只要自家争气,也是成长和发展的大好机会。儒家劫后方归,整体上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和政治能力都很有限,如果一帆风顺信者盈谷,非儒家之福、中国之幸也。
对于国家的“双减”政策,作为身在教育行业中的人,并不难明白,虽然会有很多阵痛,但从长远来讲,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我没有特别的关注,只是无意中看到一则新闻,令我突然有了些想法。新闻中说,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有一对双胞胎的家长,通过中间人花钱找一个物理老师补课。补完课后便反咬一口,举报物理老师违规补课,不仅要回了···
内圣外王说出自庄子,虽为历代儒家所用,只能是方便说。严格地讲,内圣非内,外王非外,道德对政治具有覆盖性和统摄性。儒家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统摄人道之一切,当然包括政治。仁义道德之外焉有政治,圣贤君子之外焉有王道。
自由主义优点多多,远远优于极权主义恶制暴政和神本主义的政教合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总结世界饥荒史时说了一个结论:“事实是显著的:在骇人听闻的世界饥荒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独立、民主而又保障新闻自由的国家发生过真正的饥荒。无论找到哪里,我们都找不到这一规律的例外。”
中国儒学内涵的“向文性”,构成了当今世界济“物欲横流”之穷的必然所向,而其“诠释学传统”特色下的文本模糊与跳跃逻辑,构成了儒学现代性转化之可能性所在。但尽管如此,我们需要的更多是“平视之自信”,而非“俯视之自傲”。
所有邪恶势力都有以下共性:冷酷无情,贪婪无度,卑鄙无耻,暴虐无忌,反复无常,以怨报德。以怨报德即忘恩负义和恩将仇报。有人指出一个触目惊心的历史事实:当年大力帮助支持m乃至救过它命的人大多结局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