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促会代表赴泰国进行学术文化交流

4月28日至30日,儒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孔德立,常务理事、办公室主任孔令俊赴泰国进行学术文化交流。

儒促会代表应邀参加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泰国中华儒学研究论坛

2024年4月28日,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泰国中华儒学研究论坛在泰国曼谷格乐大学国际学术会议中心举办。

儒促会代表应邀参加泰国高校首次祭孔典礼

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泰国中华儒学研究论坛于4月28日在泰国格乐大学举行。在论坛开幕之前,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孔子典礼。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儒学研究机构代表与中泰两国部分高校师生代表200余人共同缅怀先师孔子之于教育的伟大贡献。

孔令玉会长会见河南济源思礼三河孔子文化园建设(筹备)考察组一行

4月21日,河南省济源市思礼镇三河孔子文化园建设(筹备)考察组一行八人来曲阜座谈交流,就三河孔子文化园规划征求意见建议。

儒促会与辽阳共同举办“品读经典 幸福人生” 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

经史子集,传承中华文脉;晨诵暮省,浸染沁人书香。2024年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

刘振英 田青著《荀子思想理论范畴及体系》出版

本书论析了荀子思想与商鞅、墨子、韩非子等诸家思想的关系,以儒家思想发展进程为线索,对荀子与董仲舒、朱熹、王阳明、谭嗣同等诸位思想家的理论进行了观同别异,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荀子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判断与逻辑思维方法进行了剖析,突出了荀子思想理论体系的本质内涵、内在联系与学术个性。

【任俊华 胡丹丹】君子的为政之道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梁涛】知道、可道、守道与论道 ——读《荀子思想理论范畴及体系》

荀子曾将求道的过程概括为:知道、可道与守道。这同样可以表达为学的境界,其中“知道”是对道的认识和理解,这是人与道关系的初级阶段。“可道”是从价值观念上认可道,这是人与道关系的发展阶段。

【杨自强】由“慎终追远”说起

如果把一个人看作一个圆圈的话,那么,这个圆圈的很大一部分与他的父母是重叠的,他父母的很大一部分又跟他们的父母重叠,也就是你和你的爷爷奶奶也会有一部分重叠。同样,这个圆圈的很大一部分会跟你的儿女,你的儿女的儿女重叠……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人,都不是一个单纯的“我”,而是“我们”——一个绵延几百年的家族。它就像一个基因···

【倪可可】古人如何演绎《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近日,来自云南玉溪的一段师生合唱排练视频走红网络,聂耳教师合唱团与玉溪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合唱团共同演绎了《诗经·小雅》的名篇——《鹿鸣》。

【周利生 周强】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汪谦干】从历史渊源与文化传统看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詹石窗:朱熹与道家文化

5月21日晚,马一浮书院系列讲座第三十六讲“朱熹与道家文化”在书院1313室顺利举行。此次讲座由四川大学詹石窗教授主讲,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孔令宏教授参加与谈。讲座由马一浮书院副院长、哲学学院教授林志猛主持。校内外诸多师生热情参与。

【王颂】从儒佛融通看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

佛教初传中国,如何与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思想、文化和礼俗相适应、相结合是一种挑战。早期文献《牟子理惑论》说:“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为背五经而向异道。”(《弘明集》)对此,佛教徒不得不作自我辩护,自《牟子理惑论》始,《弘明集》中充斥着护教文字。如孙绰《喻道论》说:“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外内名之耳。……佛者梵语,晋训···

【曾海军】何以“理”解而非“道”解?

庄子一手炮制的“庖丁解牛”已经在思想史上流传了两千多年。庖丁以刀解牛,历代思想者则以思想解庖丁之解牛。

【秦际明】《论语》中的君子与“不争”《论语》中的君子与“不争”

君子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在《论语》中,孔子对何谓君子作了意涵丰富的阐发,强调君子应当以道为志,以仁为价值归依,以礼义为行为操守等。

巩宝平 著《儒家元典导读》出版暨前言、后记

本书为“曲阜师范大学洙泗史学文库”之一,受山东省高水平学科“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史”、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学术专著出版基金(2022RXZZ003)资助。本书是作者在多年开设的本科生通识选修课《儒家元典导读》讲义基础上完善而成。

自然、政制与文明:经学与古典学四人谈

中西传统文明都关切自然、政制等永恒性议题,对于宇宙自然、政治自然与人的自然本性皆有相通的深邃理解。“自然”涉及宇宙本原、政治秩序、人伦秩序等诸多问题,“政制”是自然形成还是人为设计,政制与礼法、技艺有何关联,这些问题都隐含着对文明与价值理念的复杂思考。

【余足云】悔以迁善

“悔以迁善”出自王阳明《悔斋说》:“悔者,善之端也,诚之复也。君子悔以迁于善,小人悔以不敢肆其恶。”意思是,悔悟、反省自己的过错,就会弃恶向善。

【李晓巧】诗圣的胸怀

“杜从夔府称诗圣”,明朝学者费宏在《题蜀江图》中如此写道。在他看来,杜甫的“诗圣”雅号肇始于夔州的就食生涯,在此之前还未达到“圣”的境界。大历元年(766年),55岁的杜甫离开成都后,辗转来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过上了一段较为安稳的生活,写诗交友,关心百姓疾苦,进而思考社会人生。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