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闭幕

7月1日上午,历时5天以“世界哲学视域中的中国哲学”为主题的第2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在上海落下帷幕。本届大会由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承办,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协办。

两岸专家学者聚首漳州古城 共论“朱子与闽南文化”

为期两天的朱子与闽南文化论坛暨第五届海峡两岸朱熹陈淳学术研讨会26日在福建漳州古城圆满结束。与会两岸专家学者从新的视野深入研究朱子与闽南文化关系,进一步发掘朱子文化的当代价值,激活闽南文化特色资源,讲好闽南文化故事,推进两岸文化融合。

2022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举行

由民进中央、叶圣陶研究会、四川大学共同主办的2022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11日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21位专家学者开展三场主题演讲交流。

中韩专家开展儒学对话 认同儒学为两国人文领域交流桥梁

中韩儒学对话与人文交流研讨会6月29日在山东济南召开。中韩专家对儒学与中韩人文精神的构建、中韩人文交流现状和展望进行交流探讨,旨在以儒学为桥梁进一步推动双方协会之间的合作和山东与韩国人文领域交流。

【儒家邮报】第375期

《儒家邮报》系公益性非赢利的电子出版物,编辑人员亦系义工,刊登、转载任何作品皆不提供稿费及其它版权数据,著作权、出版权事宜完全归作者自行处理。投稿邮箱:rujiayoubao@126.com;订阅《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至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订阅”;退订《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到: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退订”。

斯洛特对话中国哲人:更新中国阴阳观,完善西方哲学中国哲学

黑格尔曾说哲学就是哲学史,换言之,没有传承就没有哲学,没有传承中突破更没有哲学的发展。在以“世界哲学视域中的中国哲学”为主题的为期5天的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传承的正是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家冯契(1915-1995)提出的“世界性百家争鸣”延伸出的理念。美国当代伦理学的旗手人物之一、迈阿密大学UST讲席教授迈克尔·斯洛特是本次国际中国···

【李剑锋】“勤靡余劳,心有常闲” ——陶渊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精义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出自陶渊明的《自祭文》,意译“勤靡余劳”是一辈子勤勤恳恳,不遗余力。“心有常闲”却与“勤靡余劳”相对,意思是心灵保持悠闲。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一文中将“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十六个字作为陶渊明“人格的总赞”,是对陶渊明精神特征的总体概括,这是很得要领的论断。

【刘文剑】孔子协和万邦的民族观

华夏族自起源始便是由多邦族、多文化融合而来,这就难怪乎华夏族自古对民族关系抱有一种开放的、包容的态度。血与火的战斗并没有让华夏族得出对抗冲突、以暴制暴的历史结论,而是在开放、包容的态度下,融合、交流的历史习惯中,得出了另一种处理民族关系更为有效的方法。作为三代文化集大成者的孔子,对此做过总结,形成了协和万邦的···

贵阳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900期成果发布

7月2日,记者从“爽爽贵阳·百城百媒”贵阳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900期成果发布暨首届中国经典研习班启动仪式上获悉,贵阳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已举办了900场,线上线下累计听众近500万人次,已成为我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平台,成为“爽爽贵阳”的文化名片。

孔学堂-阳明洞会讲第八期举行 贵州大学张明应邀参加

2022年6月30日,由贵阳孔学堂、贵州省修文县委联合主办,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贵阳市文物局、阳明文化(贵阳)国际文献研究中心协办的“孔学堂-阳明洞会讲”第八期在修文“中国阳明文化园”龙冈书院举行。来自贵阳学院、贵州师范大学、修文县的专家学者及阳明文化爱好者参与,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教授暨贵州大学中华文化···

“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六期开讲

慢是一种节奏,更是一种心态,它倡导亲近经典、敬畏经典,希望在对经典的亲近、敬畏中,抚慰心灵、纯洁心灵、高尚志向、高尚行为。

衡水学院河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董仲舒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发展规划顺利···

7月4日,衡水学院与河北省教育厅共同召开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董仲舒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建设与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会议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同时进行。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处一级调研员刘树船、副处长张建荣莅临会议现场。衡水学院校长、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王永芹,党委副书记、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卢援助,副···

【荆晓燕】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

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时代,而盛唐则是巅峰中的巅峰。这一时期,三位大诗人占据了诗坛中最重要的位置,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诗仙”李白的诗歌意境开阔、浪漫豪放,读来令人悠然神往;“诗佛”王维的诗歌空灵静定、恬淡自然,读来令人宁静平和;“诗圣”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悲天悯人,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常建华】中国宗族演变的阶段性及其特色

宗族作为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长期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也是现代中国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中国历史演进中,宗族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并具有不同的特色。

【王葆华】民间宗祠里的乡愁

宗族观念是在中华大地形成的一种社会性价值观念,在现实中,“帝王宗庙”和“民间宗祠”是“宗族”的两个重要载体。特别是“民间宗祠”,像一种乡愁记忆的烙印生成,更像加盖在中华大地乡土村落的“民间印章”,给了学术研究一个丰富而美好的探究向度。

【吴根友】傅山经子关系思想斠评

在明末清初的诸思想家当中,傅山个性极为鲜明,他特别提倡学者要自作主宰,对于历史、世事要有独到的审视眼光。在《看古人行事》一文中,傅山非常豪迈地说道:“一双空灵眼睛,不唯不许今人瞒过,并不许古人瞒过。看古人行事……千变万状,不胜辨别,但使我之心不受私弊,光明洞达,随时随事,触著便了,原不待讨论而得。”

【孙邦金 余辉】王夫之的经子关系论

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群星璀璨,形成了一个思想创发和破块启蒙的高潮期,传统经、史、子、集“四部”之学都有所推进。“以水济水,岂是学问?”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等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巨匠的思想,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多元开放、综合创新的时代特点。

【黄燕强】“经子关系”义涵及其哲学意蕴

“哲学”和哲学学科是西方的舶来品,在四部之学向七科学制转型的过程中,当人们回归传统思想而提炼哲学的素材或“找哲学”时,通常诉诸传统的经部和子部之学,冯友兰用“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作为“中国哲学史”的叙述框架,就是典型的例证。由此,经子之学的互动与融通构成了中国哲学思想发展演变的内在机制,而传统的现代转型在很大程度上···

【景海峰】亲亲之感与同类相感 ——从《孟子》看情感儒学的分疏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蒙先生讲的“情感的转向”是有明确所指的,是一个标志性的提法,即在20世纪理性主义占绝对上风的大背景下,怎么来容纳非理性的东西,重树“情感”的价值主体性。这样一种哲学思考,和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从历史上的一些资源、从儒家思想的特点入手,来重构当代哲学的问题、对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做出新的阐释,无疑是有价值的。

“转型时代的经学”暨第八期经史传统与中国思想工作坊纪要

2022年6月25日,“转型时代的经学”暨第八期经史传统与中国思想工作坊在暨南大学第二文科楼816-1会议室召开。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