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寿澂】诗道、性情与诗教

性虽大致不远,发而爲情,则或大相径庭,原因在于感应。人人所感不同,发而爲诗,必不能千篇一律。而评判文学作品有一个简单直截的标准,那就是“仁”,亦即基本的同情心。而诗教的根本精神,正是培育此仁心。

【孙广】重谈元明《孟子》学的转向——以洪武朝为叙述中心

元代《孟子》学以“纂疏体”与“旁通体”两类经疏为主,总体表现为“辞繁而旨深”的状态。朱元璋通过暂停科举、编纂《群经类要》和《精诚录》、罢孟子配享和编纂《孟子节文》三大举措,对元代“辞繁而旨深”又不切实用的《孟子》学予以了否定,提倡经典诠释的简易、通俗、以实用理念为导向的风尚。这种变革方向,与以宋濂为代表的元末明初学者···

【答问】鲍鹏山:我辩论,为被误解的孔子

我确实在辩论,和上个世纪一直延伸到今天的有关孔子的种种误解、曲解进行辩论,甚至和自孔子生前直到今天种种对孔子的误解、曲解辩论。孔子的学生子贡,就为孔子做过辩论,我这工作,算是对他的一个继承。

【宋德刚】先秦儒道思想中的“己”与“自”——以孔子、老子为例

反身代词“己”“自”,有同有异。“己”主要指代人,表示与他人相对待的“本人”。“自”除可指代人外还多有指代非人事物的用例,被“自”指代的存在体可称为“自体”,则“自”表示与他者相对待的自体“本身”。

【刘笑敢】中国哲学的取向与入径——以对孟子性善论的研究为例

牟宗三和安乐哲都采取迂回切入的研究方法,分别引入康德哲学和过程哲学来建立对孟子性善论的理解,混淆了孟子的本意和自己的诠释,没有区分尽可能准确理解古代经典和建构现代理论这两种不同的工作。虽然两种研究方法各有其合理性,但只有研究者对这种区别有清醒的认识和自觉,才能更好地理解经典、建构理论,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也才能···

【刘世宇】命名与秩序——先秦儒家“名”思想引论

“名”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名家关注于“名实关系”有所不同,儒家对“名”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社会政治领域,认为“名”是对事物的“质”的指示符号。和道家主张由物自命其名而主张秩序的自发生成不同,儒家认为“名”来自于圣王,礼乐秩序来自于圣王的建构。这一秩序是由名物制度和名分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当社会政治秩序失范之···

【林美茂 黄世军】齐同、剸同、和同——“和同之辩”中“同”的三种理路

“和同之辩”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在《左传》《国语》等先秦文献中都有阐发。《论语》中提出的“和而不同”原则,是对“和同之辩”的发展,不仅代表了孔子的理想

【王霞】论二程理学中的庄学思想

二程将庄子与佛老同视为异端,但其批判的主要矛头指向了当时正值兴盛的佛教。在儒道会通的时代背景下,二程对庄子有批判也有较为深刻的研究,在其理学理论创建中借鉴并吸取了庄学的元素,从对庄学中本体之道的统合性借鉴,再到对庄学修养功夫中去欲、虚静、心斋等理论的汲取,二程的理学理论得以更加充实与丰富。

【吴天明】《论语》的九位记录者

《论语》的具体记录者大多无法考证,所以古代经师现代学者大多干脆放弃了考证工作,这带来了误读经典等问题。在《礼记·檀弓下》《论语》郑玄注和杨伯峻先生考据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周人称名称字的礼制,还可考证出《论语》有陈亢冉求等九位具体的记录者。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部分经典,还可以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郭杰】孔孟“孝”论的历史渊源和伦理内涵

孔子、孟子关于“孝”的思想理论,不仅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标志性观念。

【李茂森】“思无邪”的伦理学推论

“思无邪”超越了“诗三百”的文学语境,是孔子为促进社会进步而提出的价值命题,是儒家道德哲学和政治思想的一个起点。

【专访】郭齐勇:反思启蒙心态,重拾“天人合一”智慧

从野生动物传播开来的新冠肺炎,是继非典、禽流感、埃博拉病毒之后,大自然又一次给人类敲响的警钟。人与动物应该如何相处?“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为何没受到现代人重视?如何重拾重建?

【李文娟】“道统”之兴起与“孟荀同尊”之余韵——论北宋初期儒者观念中的孟子和荀子

受韩愈影响,考量儒家道统,成为宋代儒家学者构建理论、品评人物时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基于此而形成之尊孟排荀倾向,在宋代道统论中表现得最为强烈。不过,北宋初期尚未出现“尊孟排荀”之风,汉代以来“孟荀同尊”之余韵仍在学术圈具有广泛影响。“孟荀同尊”折射出宋初儒家学者对孟、荀重要性的认识,也反映出当时学者希圣希贤的学术情怀。

【李敬峰】二程洛学的传承、分化与走向

以往学术史对二程洛学传承与衍化的研究多是粗线条或概论式的,这就无法系统而全面地展现洛学的流变史。

【刘旭东】法治的社会面向与礼治的规范功能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法治的建立与完善无法单纯依靠国家公权力的实践,它必然要求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和协同建构,这便是法治的“社会面向”。

【鲁斋】《论语诗意》之《学而篇》

己亥庚子年交替之际,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大江南北。全民居家,正是闭门反省、总结之良机,吾辈虽不能奋战在防疫一线,却可以积极储备,嘉惠后学。故“儒家经典时习羣”庚子年的首次晨课如期于今日举行。吾亦创作完成《论语诗意》之《学而篇》。

【柯小刚】正之的工夫:《论语·为政》读解及书法经验的印证

刚收到中山大学周春健兄寄来的四书论文集,见刊拙文《正之的工夫:<论语·为政>前八章读解》,是前年在一门研究生课上写的。那年的课带学生读了《学而》《为政》,分别形成两篇文章。

【杜华伟】书院的复兴与现代转化——以同济复兴古典书院为例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在知识传授、文化传播、人格培养和社会教化方面曾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林安梧】“存有三态论”:生命儒学的哲学建构

“生命”概念可以说是儒学最核心的内容,这无疑是大家所认定的。中国人谈存在、价值、实践、知识,可以说都是从“生命”作为原初点而展开的。

【刘光胜】由章句到义理:魏晋之际的经学转向——以《古文尚书》重塑过程为中心的考察

以清华简《尹诰》《傅说之命》为参照,辑补者有四处抄袭《礼记》郑玄注,可知梅赜本《古文尚书》最终成书当在郑玄之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