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晓炜】性善说的强化与弱化:从荀子到董仲舒

性善说旨在说明人性中先天具足为善的能力,理论旨趣上颇合乎康德伦理学“应当蕴含能够”这一基本原则。思想史上,该说往往被强化为这样一种观点:人于现实中必然会为善,因而礼义、王教乃至一切后天努力均为多余。荀、董二子都是基于对孟子性善说的这一强的解读而对其予以批评;为说明后天教化的可能性条件,二家又不得不肯定人性中包含···

【廖晓炜 朱燕玲】可以与能:孟、荀对道德行动的不同解释

孟子的性善说本质上是对道德行动所做的如下解释:道德上的应当不只预设了人于经验世界中完成应当所规定之行动的身体能力;同时,四端之心作为道德行动者,原本即有直接把握应当以及独立于感性欲望按照应当之要求决定主观意愿的先天能力,也即良知与良能。但对荀子而言,人虽先天本具知善和为善的质具,但其本身尚不足以真正做到知善并···

【廖晓炜】中国哲学的特色、意义和研究方法

在中西对比的视野下彰显中国哲学自身的特色,以及透过古今之辨阐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当代意义,可说是中国哲学史学科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根本问题,回应上述问题的种种努力和尝试则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如何在中西古今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是合理、成功回应上述问题的关键,

【廖晓炜】王船山哲学定位问题重探:以《读四书大全说》为中心

作为明清儒学转型之际的时代产物,王船山哲学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一方面船山哲学与宋明新儒学之间有其结构上的相似性;另一方面船山哲学的基本立场又与清代新义理学颇为一致。因此,朝宋明新儒学与清代新义理学两个不同的方向诠释、定位船山之学,似乎都能找到相应的文本根据。本文尝试以宋明新儒学区别于清代新义理学的核心理念为参···

【廖晓炜】康德还是海德格? ——读盛珂新着《道德与存在:心学传统的存在论阐释》

牟宗三哲学长期以来都是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相关研究成果颇丰。在此背景下,要在牟宗三哲学研究方面谈出新意,似乎是件十分不易的事情。然而,盛珂教授新着《道德与存在:心学传统的存在论阐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却为我们重新审视牟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

【廖晓炜】性恶、性善抑或性朴:荀子人性论重探

以性伪之分为逻辑前提,荀子认为在没有伪的作用与干预的自然状态下,人性与恶之间具有必然性的关联,这可说是荀子言性恶的确切意涵。此说既是荀子驳斥孟子性善论的理论基础,也是其论证礼义之必要性与国家起源诸说的理论前提,因而最能突出荀子人性论的理论特色。荀子思想中所包含的弱性善说、性朴说与其性恶论分属不同的理论层次,相···

【廖晓炜 郭齐勇】改革开放40年儒学研究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大陆的儒学研究和发展经历了由复苏到复兴、重建的过程。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背景,儒学在整体性的社会文化自觉的驱动下,逐步回归传统,同时也积极回应现时代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各种当代型态的儒学理论应运而生,儒学的一些精神性价值也随着民间儒学的日益开展,重新回到人们的心灵和日常生活当中。

【廖晓炜】以善说性抑或以性说善——孟子性善说新解

孟子的性善说并非“以善说性”,亦即对人性的全部内容作价值性的评判,而是“以性说善”,亦即说明本真性的善的可能性条件。孟子性善说的基本意涵可作如下诠释:源于人性的四端之心,先天本具为善的充足能力;作为情感与理性的内在统一,在本真的状态下,四端之心之为善能力的发用具有自发性和直接性。换言之,作为道德主体的四端之心的为···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