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
为何你一边说要恢复乡贤,一边又凶悍地消灭礼俗?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十月初十一日丙申
耶稣2016年11月10日
日前,二十一名大学教授,联名呼吁立即停止对传统丧葬礼俗的消灭,其词曰:“今年以来,有的基层地方政府以殡葬改革的名义,下文取消家族办丧,取消穿孝服,取消三天丧改为一天丧,取消吹鼓手,取消丧礼筵席,取消扎制纸草,有的还取消陪灵、路祭等传统乡村丧礼仪式,据说在某些地区积累经验后还要向其他省市推广。以上做法是强行废除了中华文明中延续三千多年的丧葬礼仪,不但剥夺了村民以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悼念逝去亲人的权利,也必将构成对于中国大陆仅存的儒家人生礼仪的致命打击。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民族精神家园的今天,这种做法令人深感诧异。为避免对岌岌可危的乡村传统文化造成更大伤害,我们呼吁有关部门立即制止上述不当举措……目前乡村丧葬礼俗改良的重点,应该是在尊重民众选择的基础上,规范丧礼议程,防止过度铺张,重点在于恢复民间长期以来被毁伤的文化元气。譬如某些乡村在丧葬仪式上跳脱衣舞等,正是长期以来乡村的优良传统文化被人为破坏,所导致的正气虚衰和邪气盛行的结果。同时,丧葬改良固然要强调节约,但也不能强调过头,孔子早就指出,过于草率的丧葬既不能体现人道尊严,更不能发挥教化功效。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永恒记忆,经过百余年破坏之后,今日之中国,与礼乐文明四字相称的礼仪活动已经近于绝迹。而在穷乡僻壤中保留下来的传统丧葬礼仪,堪称礼乐文明遥远的绝响,值得每个炎黄子孙珍惜。这种历经三千年风风雨雨顽强传承至今的礼俗,如果毁在今天,是这一代人的耻辱,上对不起列宗列祖,下对不起子孙后代,堪称民族文化的千古罪人。”
这个呼吁,已经将问题说得十分到位,本无需赘言。但我阅后,感到这个呼吁十分悲怆,联想到当下的文化环境,又觉得很滑稽:一方面高喊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留住乡愁、恢复乡贤等等,另一方面,某些无知地方官员却在以文化强拆的凶悍架势,消灭那些遗留在中国乡间,还在延续着文化血脉的活态文化礼俗。他们不知道,正是这些礼俗,孕育了一代一代知书达理的传统中国人;正是这些礼俗,包裹并葆养着中国的传统乡愁;正是这些礼俗,从小孕育并培养了一代一代中国的乡贤。
礼仪于民间,经数千年演变,详细考索其源流,都能追溯到中华文化的元典和流变途中对宗教、风俗的掺杂和吸收,形成了承载本地区人的情感寄托、人情世故、风俗秩序等等文化默契。传统的中国社会,人总体上注重内自省、自律,很大程度上就是风俗礼仪对人作用,所谓化之以文,就是文化了的人。风俗醇美对于社会的稳定、人心的淳厚,有着极大的作用。所谓政治的顶层设计和艰苦执行,目的不还是将社会治理成人情醇厚、风俗淳善的社会吗?所以,前贤早就总结到:“治隆于上,俗美于下”才是理想的治世,而两下对照,风俗之美,还在政治之美之上,因此又说:“美政不如美俗”。
俗美,人会自己管理自己,不给政治添麻烦。你不让他遵循风俗习惯,你又不能疏导人的情感寄托、人情世故、风俗秩序等需求,久之则人心必然荒芜野蛮,争相残害。
民俗在新的文化架构中,被从礼的整体结构中分割出来,成为一门学问即所谓民俗学,鄙意以为这种分割,既是对礼的消弱,也是对民俗的断根。而今日的民俗学,显然与其他学科相比,是一门人为地越做越小、越做越窝囊、边缘化的学问。所谓民俗学家们,原本是中华礼乐文明的延续和传承者,却主动和被动地变成了解释猎奇,供节日讲故事、供旅游讲传说的猥役。
而地方官员如果没有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由衷的热爱,是很容易忽略礼俗在维持当地社会稳定的作用的。他们更不会分清什么是大,什么是小,简单说,天下人仁孝有礼是大;而有人以仁孝礼仪的名义奢靡腐败毕竟是小。不能抓小而弃大。那些废除传统丧葬礼俗的地方,一定是官员发现了这些地方风俗礼仪大坏,奢侈淫滥,伤风败俗,乃至腐败等等。这恰恰不是传统礼俗的问题,恰恰是传统礼俗被毁坏、被破坏的结果。真正的礼俗是节之以礼的,真正讲礼俗的人家,婚丧嫁娶是绝对谨慎行事,不会坏礼害俗的。只有传统礼俗被破坏,人心惘然无所向,才会仪节混乱、伤风败俗地出现许多荒唐腐败的怪事。一些地方官员凶悍地治理这些怪事,连传统礼俗都彻底禁止、消灭,这不等于为防止强奸,连人的生殖器都切了吗?这种关闸门式的思维,长期以来,是简单粗暴的官员做事显示他的才干的方式。
至于今日那些号称要恢复传统文化的学者,大多数好穷究义理,做精深学问,创新异之说,立一家之言,热衷于当带头老大,而对于那些还奄奄一息活在现实中的旧文化、传统礼俗,以及被旧文化、传统礼俗葆养着的本该万世不易的价值,却无所用心、缺乏兴趣、知之甚少,甚至于自家昏冠丧祭之礼,亦罔然无所措,张惶若化外之人。他们口说笔写,鲜有关心活态的民间礼俗,以至于给人的感觉,弘扬传统,恢复乡贤,只需要看学者们成天演讲写书就行了。
所谓存亡续绝,为往圣继绝学,应先继承这些还奄奄一息活着的礼俗,先觉悟者,应带头去做,一己之力,先影响家人,进而影响族人、邻人、乡党……而不是高调玄谈,貌似高深,实则迂远。传统的礼俗,学者自己不做,官员不懂做,只会使传统死得更快。
我看这个呼吁书文后留言,见那些反对者的言辞,粗鄙无知,一是没文化。二是没遭遇过丧亲之痛。最近有两个朋友分别遭外祖父丧、父丧,他们本来就有传统文化情怀,至遭遇丧亲之痛,就更加明白透了。
至于说礼仪繁琐,考察历代礼仪,凡是人情寡薄之世,朝廷必奖励隆厚;及至隆厚过头而奢靡,又坏礼害俗,朝廷必复崇尚简易。并非一味地崇尚隆重,也不是一贯地号召简薄。正所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个不断宏观调控的过程。哪儿有摧枯拉朽地彻底消灭的!
查看旧丧祭礼仪,见胡适之曾删减旧礼,以迁就时人,甚为不妥。礼仪要在繁细,而人必做不周全,尽心竭诚为之,犹有不周之憾。虽朱子亦然。唯其如此,则人见礼仪,必畏而崇之。而胡适之以简易就人,反使人轻易为之,心无愧疚,面无惭色,终于简慢,继而荒废。
方今世道人心寡淡简慢,正宜提倡风俗隆厚、礼仪繁琐,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彻底消灭。
责任编辑:柳君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