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作者简介:彭林,男,西元一九四九年生,江苏无锡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经学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等。 |
大国崛起,国学教育何为
记者:杨桂青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九月二十日乙亥
耶稣2016年10月20日
寻找经典 CFP供图
■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5)
●现代教育为什么迫切需要引入古典教育?因为现代人遭遇了日益普遍的生活意义危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明冲突危机。这不只是中国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现代社会问题。
●国学教育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很大帮助,一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温情与敬意;二是引导文化自觉,成就君子风范;三是让学生有强烈的文化担当。
●国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孩子们古代的语言和文学,而是要更有效地培养一种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数千年,传统文化一直能够保存和延续到今天,乃至使中华民族常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传统的教育方式显然是功不可没的。
●通过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知识水平与自身修养,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采访嘉宾:
彭 林: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柯小刚: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同济复兴古典书院院长
蔡家彬:东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魏嘉瓒:江苏诗词协会副会长
曾亦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
郭晓东: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杨一鸣: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
蒋杰英: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小语室主任
华介友:江苏省无锡市青少年个性发展中心创办人
李素洁:茹经书院执行院长
继清明节释菜礼之后,江苏无锡东林书院于秋仲月仲丁日(择周末9月10日举行,恰逢教师节)举行了释奠礼。释奠礼原为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属于“三礼”中的“君师”之礼。本次释奠礼由茹经书院承办,在礼乐专家指导下,依据《东林书院志》记载恢复而成。释奠礼后,书院与上海儒学研究会唐文治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东林会讲,再现东林书院会讲遗风。礼仪后、会讲间,记者采访了与会专家、学者,捋一捋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相关问题。
中小学加强国学教育的迫切性
国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温情与敬意
古典文化虽然没那么实用,却是“人的养成”教育,因而是一切现代实用教育的基础
国学教育是为了一代中国“新人”的培养,教育应该培养活泼泼的人
记者: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引入国学教育有什么样的迫切性?
彭林:国学教育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很大帮助。一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温情与敬意。我曾开设“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课,包括古代农业、音乐、天文、冶金、纺织、玉器、造船和建筑等15个专题,引起学生极大兴趣。有学生说:“从小学起,老师就要我们爱国,但比较空洞。这门课让我们知道祖国真的值得我们去爱!”
二是引导文化自觉,成就君子风范。文化一定要落在人的身上,改变人的气象。中华是礼仪之邦,历来强调礼的生活化,以此移风易俗。顾炎武、曾国藩将礼治概括为“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梁启超以中国重礼治与西方重法治相对,可谓深得文化分别大旨之所在之论。
三是让学生有强烈的文化担当。当今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过于自我,对国家、对民族缺乏责任感。国学教育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担当意识。
柯小刚:“国学”的提法不好,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古典教育”的提法更符合实际情况。现代教育为什么迫切需要引入古典教育?因为现代人遭遇了日益普遍的生活意义危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明冲突危机。这不只是中国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现代社会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实用主义社会,现代教育因而蜕变为职业培训。然而,现代社会仍然是人的社会,不是机器的社会。人的生活是需要意义的,绝不只是“更快更高更强”就可以幸福。因此,即使是为了培养实用人才,现代教育也应该首先重视“人的养成”,而不应该只是盯着分数、技能、实用和效率。因为,即使是实用人才,首先也必须是人,然后才有可能是人才。所以,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中引入古典教育非常有必要,因为古典文化虽然没那么实用,却是“人的养成”教育,因而是一切现代实用教育的基础。
曾亦:严格意义的国学教育,主要指读经,即对四书、五经及蒙学读物的学习。至于广义的国学教育,还可以包括传统的史书、子书及诗词散文等文学读物,甚至佛学、道学等经典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对象。民国初年的学制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前者,而现在提倡的国学教育则是后者,即包括读经在内的传统书籍的阅读和教育。
以读经为目标的国学教育,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充分证明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数千年,传统文化一直能够保存和延续到今天,乃至使中华民族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样一种教育方式显然是功不可没的。因此,时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如何以有效的方式传承中华文明,并加以发扬光大?以读经为主体的传统国学教育显然是必要的。
不仅中国有着这样一种复兴传统文化的内在需求,我们不妨看看世界各主要强国,其崛起的过程中,都伴随着自己民族文化的复兴。因此,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传统的国学教育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
到了清末,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衰落,传统的国学教育亦日益受到诟病。辛亥革命以后,随着满清王朝的覆灭,民国政府为了引进西式教育,而对传统教育进行了全面否定,其中就包括在新式的中小学堂中,彻底废除了以读经为主的国学教育。显然,在废除传统国学教育的这数十年中,恰恰是中国国运衰颓、民族最为多灾多难的时刻。因此,当中华民族迎来新的复兴时刻,重新恢复传统的国学教育,实在是势在必然了。
不仅如此,从西方传来的新式教育取代国学教育后,亦逐渐暴露出其诸多弊端。其中最为主要的,莫过于人文素养的缺失和道德的沦丧。此外,应试教育的弊端愈益明显,致使所学的诸多知识,在个人将来的社会生活和人生历程中,常常不切实用,亦无益于人生的成长。近些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频发,亦足见现代教育的弊端,而反观数千年传统教育之中,几乎没有这类问题。
郭晓东:中小学教育中引进国学教育是有迫切性的。长期以来,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古诗文只是在语文教育中起到点缀的作用。
如果把国学教育仅仅视为语文教育的一部分,那就大大低估了它的意义。因为国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孩子们古代的语言和文学,而是要通过对古代语言与经典文本的学习,更有效地培养一种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这一角度上讲,在中小学引入必要的国学教育,不仅要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语言文学之美,更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孩子们认同我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构成我们这一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在这一意义上,我们现在做得还很不够。
蒋杰英:首先,国学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不曾中断而绵延至今的文明。在当今的社会、教育环境下,随着不断地开放,中国人对于世界文明,对于欧美所引导的主流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反而对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望而却步。加之十年浩劫,中华文脉几乎断绝,更需要当下的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专门进行国学教育,尽早补上中国人缺失已久的这一课。
其次,国学教育可以极大加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认同感。在中小学进行国学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下加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自信和爱国信念。
再其次,国学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整体文化素质的培养。通过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知识水平与自身修养,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杨一鸣:国学教育的迫切性要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高度来思考,一是国学教育本来就是中国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目前学校缺少正确、有效和正向的国学教育。二是青少年成长迫切需要民族精神“补钙”。三是中国腾飞、社会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等迫切需要加强国学教育。
实际上,学校开展国学教育还有一个积极的作用,就是对教师文化和教育素养的作用,以及通过学校文化影响家庭和社会的作用。
教育从来都是对“完整人”的培养,国学教育是为了一代中国“新人”的培养,绝不是应景的事情。
华介友:我今年83岁,一直在青少年教育一线工作,对传统文化教育匮乏身有体会。我在东林书院坚持青少年国学教育已经13年,上万名学生受益,为体制内教育做了很好的补充。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活泼泼的人,经典教育不是给孩子多少知识,而是涵养住他们善良、本真、活泼和创意无穷的天性。
中小学生最适合学习的国学内容
小学阶段应该加强书法、传统音乐、武术和射礼的内容
中学阶段应专门设置古代汉语和经典阅读课程,作为高考必考科目
除文学作品外,中学古文课程应多选取思想性较强的四书五经、史书、诸子篇章
学生所学国学内容要能解决和应对现实的成长问题
记者:对现在的中小学生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些方面是特别适合学习的?
柯小刚: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柏拉图《理想国》里认为儿童教育须以诗歌(指广义的艺术)和体育为主。所谓“读经要从娃娃抓起”并不传统,恰恰是非常现代性的急迫观点、效率观点和功利观点。至于那种提倡13岁之前死记硬背30万字经典的“读经理论”更是毫无根据。
建议小学阶段除了在语文课本中学习诗词和古文之外,应该加强书法、传统音乐、武术和射礼的内容。中学阶段应把古文内容从语文课本中独立出来,专门设置古代汉语和经典阅读课程,作为高考必考科目。实际上,在西方国家的中学,古希腊文和拉丁文(西方古典语文)就是独立的课程。内容方面,除了从文学角度选取古文和诗词之外,中学古文课程还应该选取思想性较强的四书五经、史书、诸子篇章。大学各专业应该加强中西方古代经典的跨文化通识教育,不但读中国古典,也应该读一些西方古典。
蒋杰英:对于现在的中小学生,文字、诗歌与浅显的思想较于适合学习。在中小学阶段,识字教学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识字、写字之余,学生学习汉字的构成及汉字背后的文化,这对学生识字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这些文字相关的传统文化本身取材于学生身边,也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他们学习。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著名诗词学者叶嘉莹就曾经说过,孩子是最适合读诗的。对学生来说,学习阅读古诗词不仅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加强他们的文字感知能力、节奏韵律感,还能通过诗歌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渗透在古诗词字里行间的文化习俗。
中国人自古就善于思辨,我们有诸子百家等丰富多彩的思想学说。浅显地学习一些中国古代哲思,有利于中小学生思维的开发与观念的培养。
杨一鸣:中小学国学内容可以从三个视角来考虑:一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和兴趣,二是适合青少年学生学习的中华文化精髓,三是青少年面对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其成长挑战。
学习的发生基础在于主体的需要,不能只从应该学什么入手来设计学习内容,更应当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且还要考虑学生所学要能解决和应对现实的成长问题。很多学生学习国学,可是一转身却发现在生活中曲高和寡。如果所学内容在现代生活中有所应用,那么学习就会得到巩固和可持续发展。
最好循序并在各科展开国学教育
教育部门不要排斥民间国学教育机构,要给予支持和帮助,让它们补充现行教育的不足
谨防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以天下为己任,以人类为关怀
在有条件的中小学开展跨文化的古典文明教育
民间的国学教育也应该开办体制内教育课程
唐文治先生创办的无锡国专,培养了众多优秀国学教育人才。今天我们需要这样的国学专修学校
记者:您对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有什么建议?
蔡家彬:中小学国学教育应能为学生将来进行相关的国学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我开始研究东林书院顾宪成等人的学说,发现看不懂,必须从头开始学。
高中生在考大学的时候,有一些加分的项目。建议把国学教育列为高考加分项目,以激励一些喜欢国学的学生多学习,并能为大学里的相关专业录取学生时作依据。
魏嘉瓒:现在跟我学写旧体诗词和古诗文吟诵的学生中,不少是大中小学教师,他们学会吟诵之后,就教自己的学生吟诵,这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好的作用。
关于古诗文吟诵,从目前的情形看有点乱,主要是忽视了“吟诵是中国传统读书法”这个吟诵的基本性质和功能,抛开传统,自创新调。目前,一些根本就不是吟诵或者貌似吟诵的所谓“吟诵调”也堂而皇之地走进课堂,令人堪忧。当今抢救、传承吟诵,主要是指继承传统。等到传统的内容继承好了,再去创新,也不是不可,但那是将来的问题。
柯小刚:建议注意这样一些方面。一、与大学人文学科合作,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古典文化培训,贮备师资。同济复兴古典书院就开有“国学师资公益培训班”,学员中多有上海各中小学的教师。大学应承担社会通识教育责任,主动协助中
小学开展国学师资培训工作。二、中小学校在培训教师时,要注意鉴别,谨防传销性质乃至邪教性质的所谓“国学传播”进入中小学。目前各地中小学已有很多“中招”,教师、家长乃至学生中毒不浅。三、中小学古典教育应不限于语文老师和公民教育方面的老师,最好能在各科教师中展开。四、可鼓励教师和学生自发形成经典读书小组。五、须谨防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以天下为己任,以人类为关怀。在有条件的中小学(如双语学校、外语学院附中附小等)开展跨文化的古典文明教育,不但学习中国古典,也适当学习西方古典内容。
曾亦:目前的国学教育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民间的书院,承载了过去私塾的功能,即面对中小学学龄少儿进行经典的诵读。其二,部分学校引入了国学的课程。就目前的趋势来看,体制内的教育课程来自西方,而部分引入国学教育课程,这种中西结合将是大势所趋。至于民间的国学教育,也应该坚持这种道路,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学方面的课程,也应该开设体制内教育课程,这对于学生日后走向社会是非常必要的。
郭晓东:在中小学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我们还是要适当依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对所修学的文本循序渐进地作一些选择。
在小学阶段,传统的语文教材多选读一些古诗词。
在小学高年级,可选读一些诸如《论语》之类的著作,文字不难,但意义深远。到了中学阶段,则可逐步将经史名篇引入课堂。
初中阶段可读“四书”及“五经”部分,再辅之史部、子部与集部的一些著名篇章。
高中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予以深化。在此特别要指出的是,本人不赞成过多地将过去的童蒙作品引入课堂。与其读《三字经》、《弟子规》等,不如直接读经典作品。
蒋杰英:一是明确学科划分。当下,国学的定义极其空泛与含混。究竟什么是国学,很多执教人员也说不出来。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所谓的国学教育都是依托教师原本专业。语文老师就是教诗歌、古文。历史、品社学科的就是教历史故事。艺术学科教师可能就是传统文化艺术欣赏,甚至相声、京剧都上来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眉毛胡子一把抓。沾边就算,究竟国学都包括什么,应该教什么,谁也说不清楚,滥竽充数者众。因此中小学国学教育应明确国学学科定义,由专职教师教学。以免油头粉面,一无是处。
二是端正国学态度。从“打倒孔家店”到“破四旧”“批林批孔”,再到当下的“国学热”,百余年间国人对于国学的态度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下的国学教育应本着理性的态度,对传统文化扬弃地学习、继承。
杨一鸣:国学教育要“目中有人”,要明确国学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
国学教育要走出抽象,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国学和传统文化。一味形式化地读书、背书,就是在扼杀人性和扼杀文化的魂。
国学要能回应青少年成长中遇到的生命问题,走生命教育的道路。一部《论语》,有很多内容就是孔子对学生的一种耳提面命,一种生命启示。目前流行的国学,却有一种无限上纲上线和神秘化的倾向,甚至有人妄图通过国学倡行复古追求,这不是健康积极的发展取向。学习国学,要让学生学真、求真、做真人。
国学的学习,还要考虑对教师、家长和其他成人的教育和培养,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只靠现在课室里背背书,这不是国学,而是另一种应试教育。人对人的教育,永远是教育最重要的基本原理。
李素洁:目前从事青少年国学教育的教师存在很大缺口,不是随便一个人就可以教国学,更不是按下复读机让学生背诵这么简单。国学教育需要教师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教育家唐文治先生1920年创办了无锡国专,培养了众多优秀国学教育人才,今天我们需要这样的国学专修学校。茹经书院以弘扬唐文治先生的教育理念,传承无锡国专精神为宗旨创办,以唐文治先生教育理念和教材为依据开设“无锡国学专修班”,从理学、心学、诗、礼、小学和艺术修身等几大科目进行系统教学,并且协助恢复东林书院的传统释菜礼、释奠礼和东林会讲。
无锡国专在传统书院教育与现代教育结合方面已经做了有益和成功的尝试,这条路我们应该继续沿着走下去。
记者:目前,社会不少民间国学教育机构因为教育方式等问题引发很大争议。您对此有何意见?
魏嘉瓒:现在,各地出现了一些书院,在古代,书院教育相当于大学或研究生教育。但是现在的书院,很多小学生来学习,所教的内容,和私塾所教的内容没有太大区别。至于什么人可以办书院或读经学堂,学国学的学校是什么样的,什么人可以在这些学校里教学,并没有明确的标准。我认为,教育部门不要排斥民间国学教育机构,要给予支持和帮助,让它们补充现行教育的不足。
走出诵读经典的误区
吟诵是中华传统读书法
国学教育的方法,就传统而言,通常是以诵读和记忆为主
警惕国学教育变成机械的“文言文”教育,学生心知其意即可
记者:古人学习经典的一种方法是吟诵。吟诵对于学习古代经典有何作用?
魏嘉瓒:在中小学生国学教育中,学校应该注意诗书的吟诵。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吟诵是中华传统读书法,古人读书的主要方式就是吟诵,或者吟,或者诵,或者吟和诵交叉运用。吟诵是读书法,不是唱歌,但吟诵具有音乐美、节奏感,能够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第二,对于学写绝句、律诗和词曲来说,吟诵还是一种推敲平仄的方法。
第三,吟诵是国学传承的一种渠道。吟诵没有复杂的调子,甚至是单调的,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因此适合课堂上读书。吟诵可以一调多诗,易学易记。
第四,吟诵是加深诗文理解的一种手段。在轻缓悠长、反复回环的吟唱中,最容易深刻理解诗文的内涵,体味诗文的情感,进入诗文的境界。我们经常看到老文化人在吟诵时动情得痛哭。唐文治先生的嫡传弟子陈以鸿先生曾经用“唐调”吟诵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也是情不能已,痛哭流涕。这说明,吟诵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准确地理解文章。
第五,吟诵是一种陶冶性情、健身养性的乐趣所在。
第六,吟诵应该是有层次的,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主要是在有韵律、有节奏的吟诵声中加深对诗文的记忆乃至理解;对于成人来说吟诵可以是一种情操、一种风雅、一种休闲;对于像唐文治前辈那样的研究者,则是从声音切入,研究为文之道。
记者:您怎样评价儿童诵读和记忆经典的做法?
柯小刚:在民间流行的所谓“老实大量纯读经”中连ABC都不教却要孩子死记硬背莎士比亚英文原著的做法,只是徒然浪费孩子的青春而已。
曾亦:国学教育的方法,就传统而言,通常是以诵读和记忆为主。毕竟就个体的生理特点来说,中小学生长于记忆,故应该有效利用人生的这段宝贵时间,尽量多背诵传统经典,不必强求理解。等日后长大成人以后,随着心智的发育及人生经验的丰富,很多知识就自然而然明白了。我们不妨回想自己的中小学时期,不仅是语文,还有许多课程,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即便稍有明白,相对于后来成年人的领悟来说,都是极其幼稚甚至是颠倒错误的。但是,等我们进了大学或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后,中小学那些曾经艰深的内容,则是浅显易懂,理解起来毫不费力。
至于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太过于强调理解,这完全是西方教育的误区,不符合传统对经典的阅读。因为西方人主张快乐教育,而幼时所读书籍都极其浅近幼稚,故理解不难;但在中国古代,除了少数蒙学读物外,少儿从小读的就是大人的经典,故不难理解,唯求记诵。因此,对于目前的国学教育而言,记诵足矣,实在不必强求理解。否则,违背了少儿的生理特点,反而是拔苗助长了。其实,人的记忆力是要训练的,幼时勤加训练,以后记忆力才会好。我们不难发现,真正成功的人,一定是记忆力好的人。所以,我认为,在目前的中小学国学教育中,应该充分利用这段宝贵时间,多多记诵传统经典。这样,既解决国学教育师资缺乏的问题,又符合中小学生生理成长的特点。
郭晓东: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经典文本的背诵是必须的,中小学生在记诵方面比成年人更具优势,但我们反对为背书而背书,背诵的过程中必须有义理上的讲解;从另一方面说,我们也要警惕国学教育变成现有语文教育中那种机械的“文言文”教育,在这一意义上说,教学时使学生心知其意即可。
责任编辑:柳君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