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海】清风朗月夜窗虚——《道不远人,德在人心》读后

栏目:
发布时间:2016-10-01 11:01:03
标签: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清风朗月夜窗虚——《道不远人,德在人心》读后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八月廿三日戊申

           耶稣2016年9月23日


 

王镇华老先生是台湾德简书院主持人,儒佛道兼修,著有《易经白话生活译》、《百年中国的反省》、《两岸文化的关怀》等十几种书。今老先生新作《道不远人,德在人心》由立品图书公司推出。特撷下五大特色献给广大读者,同时发出一点异议,供老先生和读者参考。先讲五大特色:

 

一、抓住文化根本

 

作者对主体这个词情有独钟,并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德为主,自明;道为体,自然。统而言之,即“性与天道”。他在书中介绍了“主体”的七个特质:

 

第一、它就是神,就是佛,就是天;第二、它就是你的本心、直心,也就是德;第三、它就是中庸、中观;第四、它是你心的主;第五、它就是恒定;第六、最重要的一个特质:自明;第七、它是本有。

 

对这个主体,儒佛道三家都证到了,虽所证不同,但有一定共识。这七个特质堪称三家共识、共法。抓住它们,就抓住了中华文化的根本。作者不愧为儒佛道兼修的文化人也。

 

二、重建人格主体

 

人格是人类的独具,主体是人格的基础。作者强调“主体是人类的明灯”,书中第七讲专讲人格主体的重建。他说:

 

“我们的文化不以宗教的形式,却把天人关系交代得清清楚楚。人格主体就是天赋的命,这个命非但不控制,因为人类是自主心,你要用心,老天爷就让你作主。这个人格非但没有让你宿命,反而让你通过这个觉,可以敞开,面对万物的丰盛,生命的奥秘。”

 

儒家没有宗教的弊端而具备宗教的优点,可谓不是宗教胜于宗教。要存养天命之性,挺立人格主体,没有比儒家更合适的文化了。故孔子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百年中国的反省》中作者写给女儿的一句话:“小元,我答应你一个清新可喜的社会。”这句话体现了相当充沛的文化、社会责任,让我记忆深刻。那样的社会离不开好制度的规范,更需要好文化的引导。通过中华文化的弘扬,普遍重建人格主体。

 

三、区别中西高下

 

本书是作者演讲系列的集合,在第三讲《明珠在怀》“以德为本,以道为体”一段,作者指出了中华文化的普世特色和西方文化的内在不足。他说:

 

“没想到普世性的文化桂冠,居然落到我们古典文化---德跟道的头上。这个是可能这一百年来我们都没想到的。西方文化虽然强势,一个民主法治,一个科技经济,已经赢得全世界的屈服,可是并没有赢得全世界的心悦诚服。要不然,阿拉伯世界不会这么敌视美国的统治。我想我们在台湾,也受制于美国,到底目前美式的消费文化,让我们获得快不快乐,谁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在我看,真正的文化就是我们的古文明、古文化,它就是两个字,德跟道,自明跟自然。”

 

美国政治相当于霸道,远胜于极权暴政,大逊于王道德治,其根源在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植根于个人主义哲学,能够以人为本,是其长处,有一定的德性;不识人之本性,是其不足,道德资源严重不足。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美国相当于“以力假仁者霸”,离“以德服人”境界还差得远。

 

中华文化则是道德主义文化,中华文化的主统儒家以仁为本,是仁本主义,对本心本性的认证特别中正圆满。若是儒家在上,就可以建设礼制,开出王道,汲取西方政治制度之优点而超越之。

 

作者曾说中西文化之别是人格主义和人权主义之别。我说,中西文化原则区别是人格主义与个人主义。一字之差,所见略同。盖仁为人之本,仁性是生命的本质,人格的支柱。儒学即仁学,即仁本主义和人格主义哲学,这是东海十几年前所见,多篇文章论及。

 

关于西方启蒙运动,作者说:“人类启蒙运动之后,摆脱了教会的控制,按我的理解,西方摆脱教会是利用中国文化。否则他们自己找不到一个力量,是非宗教性的,可以去跟教会的权威抗衡。启蒙运动,大量地吸取中国的人文教化这一套,早期的经典很早就翻译过去。”

 

然哉,中华文化和文明为欧洲知识界反对宗教专制提供了重要利器,成了启蒙运动最重要的推手。启蒙运动思想先锋们都很推崇以孔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道德体系,以孔子为大哲人,以中国为理想国。伏尔泰认为,中国人的理性的道德和基督教的道德有本质差别,应是欧洲人所追随的目标。关此,我在《儒家对西方的历史影响》、《启蒙西方微论》诸文中有详论。这也是中华文化优越性的历史证明。

 

四、打通中西隔阂

 

中西文化、文明、政治及制度,虽有高下之异,并非正邪之别和水火不容。作者说:

 

“内圣外王与民主法治不需要二选一,更不需要冲突,因为法治的外在规范仍然需要社会习俗、社会规范去补助它,更需要自由主义所肯定的习俗里面的文化来做它的基础。所有的现代化如果没有传统的转化,它是不可能成功的。”

 

制度是政治的支柱,政治是文明的底盘,文明的基础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道德。只要有一定道德内蕴,所展开的文化、文明、政治及制度就是良性的,就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不过有必要指出,民主法治的指导思想是自由主义,礼制德治、王道政治的指导思想是儒家学说。谁居指导思想地位和宪位,所导出来的制度模式是不一样的。

 

五、语言生动风趣

 

作者知识渊博,语言风趣,其书读起来颇有味。例如解说“內自讼”时说:“有一点觉察自己有过错了,赶快要跟自己打官司,追究到底。”

 

又如:“读古书的方法无他,直接跟那个人恋爱。千万不要说,能帮我去恋爱,回来向我报告,看注解本;你跟本文恋爱就对了。读《论语》就是孔子坐在那边。”学习中华文化,一定要读原典,我对此很赞同。

 

本书近五十万字,内容丰富,洋洋大观。作者围绕主体,讲人格和人权,讲文化和文明,讲历史和现代,讲觉知和正念,讲现实和理想,讲生命的整体性和整体的生命性,正说反说,大开大合,独辟蹊径,颇多灼见,自成一家之言。

 

但也有一些美中不足和不够中肯的地方。作者虽然抓住了儒佛道的根本和三家的共法,但对儒家的殊胜认知不足,大处不逾闲,小处有出入。东海在此冒昧提出一点异议。作者对儒佛道一视同仁,同样尊重。他说:

 

“佛道儒各擅胜场,根本不冲突。冲突都是后来的人心量狭小,自己的秉性偏道、偏佛、偏儒,然后就在那边斗。你真的去读原典,没有啊!他们当时是什么呢?会讥笑,你知道吗?当时讥笑是一种欣赏。我们现在的讥笑是一种发泄”云。

 

这段话无意中把很多儒佛道大师都说成了心量狭小和有所偏了。佛道儒各擅胜场没错,但对道德心性的认证各各不同,既有共鸣又有冲突。孔子尊重老子和当时的隐士们但并不认同道家,对隐士们不乏批评;历代大儒对佛道多不认同,二程、朱熹、王夫之等批判佛道非常严厉。佛道两家对儒家虽能尊重,也多异议。

 

作者好谈中道。儒佛道都讲中道,然佛道两家属于出世法,它们的中道也是出世法之中道,唯儒家内圣外王一体,形上形下不二,入世出世统一,得道德之中和政治之中,是人类真正的中道。对此,东海有《欲求中道只儒门》一文详论之,兹不赘。

 

作者对儒佛道貌似没有抑扬,实质上常抑了儒家而偏向道家,如在《自明、自然、实践---三道心光》一段中,对自明、自然、实践三个理念的解说,充满道家气息。而这不是个例,书中对儒家经典及概念的解说常有意无意滑向道家立场,并有天马行空之嫌。比如将孔子“游于艺”的艺说成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显然别出心裁,与历代大儒和注家唱反调。

 

东海在辛庄听过作者的课。这位来自台岛的老先生谦和虚静,一身清气,学贯中西,兼修儒佛道,对三家都很赞美,但不入诸家范围,唯以中国文化人、读书人自称。但我觉得,老先生思想道德都倾向道家,其身上有儒味更多道风。有一句唐诗叫:清风朗月夜窗虚。这个境界正是这位白衣飘飘的老先生和他的著作给我的感觉,特借来作这篇小文的标题。在匆促浮躁、烈日炎炎的时代,欢迎有识之士蹲到虚静的夜窗下来,聆听一下老先生清风朗月的教导。

 

责任编辑:姚远

 

 

Baidu
map